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詩人中秋望月的幽思,不比蘇軾差

2020-12-18 小勇綜合論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王建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中秋望月感懷,寫他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縷幽思,意境優美、情韻深長。此詩將個人情感上升為了天下分別離散之人的情感,令人回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①杜郎中:名字生平不詳。郎中:官名。戰國時為近侍之稱,秦置為官,隸郎中令,為侍從之職。東漢以後,尚書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隋唐以後,六部皆置郎中,為諸司之長,以員外郎為副。此詩一題《十五望月》。

我國古典詩詞就其本質特徵而言,是抒情寫意的。但其情感意味不是直接的、空洞的發抒,而常常是以某種景物為依託、憑藉。而在這些景物中,明月是色彩鮮明、包孕豐厚的抒情意象之一。較早的是謝莊的《月賦》,留下了「隔千裡兮共明月」的佳句。稍後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開篇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歷來為人們所激賞。

王建以後,最有名的是蘇軾的《中秋詞》。明月,特別是中秋的圓月,因它的皎潔、圓潤、廣照千裡,含孕著美好的神話,象徵著團圓和美滿,而牽繫著無數人的心,人們對著它,凝望、遐思,浮想聯翩。詩的前兩句,寫中秋夜迷離、安謐,又略帶寒涼的清幽之景,為下面的抒情做烘染、鋪墊。中秋良宵,作者與三五友人,閒立庭院,觀賞清美的夜景,只見「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人們一入庭院,首先感到的是,如水的月光,流瀉在地上,呈現出一片銀白。

這裡雖未著「月」字,但已寫出中秋月色的皎潔、清柔,和它的沐浴萬物,輝光盈盈。接著他們看到那月光裡枝影婆娑的樹木,仰望梢頭,只見回歸的鴉雀已飛臨鳥巢,一陣騷動之後,便棲息入睡了。寫鳥雀棲宿,正突出了天已入夜,正值萬簌俱寂之時。寫中秋庭院夜景,很自然地要寫到桂花。一是它晚秋開放,佔盡秋光。朱淑貞有詩云:「彈壓西風擅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二是吳剛月中伐桂的神話傳說,更為它增添了美妙的色彩。

但此詩寫桂花,服從於詩的整體意境,不寫其形色,不寫其芬芳,只著眼於那清幽寧靜的氣息,和深長悠遠的意味:秋夜,涼天似水,大地夜霧凝聚,白露如珠,院中桂花,亭亭而立,葉片上,花朵間,露滴滾動,晶瑩剔透。這露溼桂花,景物是動態的,但這溶浸、濡染,又是那樣的靜默,輕緩,悄然無聲。

這讓人感到了夜的靜寂,同時又隱約感到這靜寂中生意的萌動,而這氣息,這意味,不僅讓人感知,並且讓人咀嚼,涵詠,以至引發出自己心靈深處的那縷悠遠的情思。這情思中,有追求,有嚮往,還有幾分孤寂、落沒。這兩句寫景,形成了特定的感情氛圍,使後兩句的抒情感發自然,饒有餘味。

那麼,在這清幽靜謐,令人悠然神遠的中秋之夜,詩人想到了什麼?後二句開一層,寫中秋月下的秋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直抒胸臆,但筆致宛轉含蓄。詩人在舉頭望月之時,似乎神馳天下,想到了各處的人們都在對月凝望,並進而推想他們望月時的心懷意緒。實際上,這一層包含著兩重意蘊。首先是詩人宛轉抒懷,以曲筆隱寫自己的秋思。

首二句的景物描寫,就融進了詩人深沉悠遠的情意,那種懷人念遠之情已隱隱萌動;這時再凝望滿月,想到這美景良辰應該帶給人們的賞心樂事,再念及自己與家人分離,那感秋之意,相思之情,便油然而生。這是第一重意蘊。而先是自己思憶情切,體悟品味之時,才會推己及人,想到中秋月明,人皆注望,那麼這十五之夜,要有多少人為感秋傷離而痛苦啊?「秋思落誰家」,即「今宵幾處起秋思」之意。這是第二重意蘊。

這裡,傷秋懷遠,已不只是個別人偶發的情思,它已經凝聚、升華為普天之下分別離散之人所共有的感情。確是如此,白居易感傷於手足離散而吟「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張籍客居思家,便說「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九齡望月懷遠,便想到「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真是人人起秋思,秋思各不同。而王建不實寫人、事,只發為一問,如此以不寫寫之,辭約而旨豐,言近而意遠,更有包蘊,更引人遐思。同時將個人之秋思與眾人之秋思,相融相併,這樣,個人秋思之深濃便不言而自現。小詩意境優美,情韻深長,頗能引動感發,令人玩味不盡。

參考資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相關焦點

  • 中秋品詩:《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賞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夜裡,中庭地面落滿白色月光,樹木上棲息著鴉鵲。這是詩人在中秋月圓之夜,觸景生景的懷人之作。前二句寫景,「冷露」「桂花」,詩人撿取典型景物描寫,一幅秋景圖如在眼前。「地白」說明月光皎潔。「棲」「溼」賦予靜景以動態,生動,有情趣。
  • 中秋詩詞賞析——讀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這是唐朝詩人王建的代表作,是一首七言絕句,詞句清麗,意境優美,將中秋夜懷人的愁緒烘託得恰到好處。然而不管如何,就憑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也足以在歷史上留下一席之地。王建出生在中唐時期唐代宗年間。此時的大唐王朝在歷經將近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已經不復當年貞觀和開元的盛況。王建出生寒微,落魄潦倒,所謂「終日憂衣食」,吃飯都成問題。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兩句在寫什麼?是如何營造清冷的意境?
    此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中晚唐詩人王建的一首中秋感懷詩,前兩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是詩人以借景抒情、渲染和烘託的手法,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思念之情。在浩瀚的唐詩中,時令節序詩在唐朝約有一千六百餘首,其中重陽節最多,寒食節第二,中秋節第三。中秋詩與我國的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當初是作為時令節出現,歐陽詹《弄月》「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備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意思就是八月十五為最好的節日,唐人便把農曆八月十五定位中秋節。
  • 思鄉的詩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生卒年未詳。他也以樂府詩著稱於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風格上也和張籍有相似之處,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練精悍,確有獨到之處,所以世稱「張王樂府」。現有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建詩集》。[4]王建(約767-831)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 經典古詩詞導讀專題之中秋:《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月》等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
  • 今夜,與君共仰一輪秋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今夜,與君共仰一輪秋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意文/秦緒林中庭地白樹棲鴉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shí wǔ yè wàng yuè jì dù láng zhōng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wáng jiàn 【唐】王建 zhōng tíng dì bái shù qī yā ,
  • 品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心中有故事的人,讀來別有韻味
    山水的浪漫,山水中的情第一次讀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就覺得這首詩的文字,畫面所描繪出來的意境好美,但是詩人王建想要表達的情緒,我也是在自己研讀和品位後,才略有體驗,這裡,也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吧
  • 《十五夜望月》思維導圖
    作者:唐代詩人,王建,擅長樂府詩,大曆進士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體裁:七絕。原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夜晚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樹棲鴉,是聽覺描寫。烏鴉棲息在樹上,襯託月夜的寂靜。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古詩文學習018:六年級下冊,王建《十五夜望月》
    注釋①〔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樣子。中秋之夜,王聞桂花芳香,假桂花而寄託情思,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即課文中的《十五夜望月》。杜郎中是詩人的朋友,具體名字、生辰不詳。從詩的原題來看,應是詩人思念朋友所作。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前兩句雖無「月」字出現,卻處處可見月夜清幽冷寂。
  •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要回答這個問題,仔細品一品這首詩,我們就會瞭然於心。解題《十五夜望月》這個題目交代的其實挺多。「十五夜」說的是農曆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這天恰好處在一個月的最中間,是月圓之時。人們常常於此時望月,我想可能因此這天被稱為「望日」。
  • 這首描寫中秋的詩意境優美,還是匆忙之間的草稿,卻成為千古名篇
    當然除了張九齡的《望月懷月》,其實還有後面還有很多的詩人,同樣的也是描寫過中秋的詩作,雖然在名氣上不如這首,但是同樣也不失為一首佳作,也是很值得一讀,譬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那同樣的也是一首佳作,而且描寫的也是極為優美,據說這首詩是詩人當時與朋友中秋節在一起相聚,在酒桌上匆忙寫下的一首詩,完全是草稿,但同樣的成為了千古名篇。
  • 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文《十五夜望月》學習內容全解
    課文內容文章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背景介紹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云:「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 「不知相思落誰家」——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好在哪?
    所以中唐詩人,除了那些在細化路徑上走出自己特色的幾位,如李益的邊塞詩,劉禹錫的懷古詩,韓愈的散文入詩,李賀的鬼怪詩,其他人多少都面臨著創作困境。中唐詩人,技巧嫻熟卻詩思困頓。王建的這首作品好嗎?當然好。
  • 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已不是那人,28個字感受1000多年前的中秋夜
    唐代詩人寫中秋的詩很多,唯獨王建的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角度巧妙,意境優美,讓我們有幸和唐代大詩人一起感受1000多年前的那個中秋夜。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中庭地白樹棲鴉」,寫地下、樹上,以景為主,使人直接回到現場。「冷露無聲溼桂花」,寫桂花、露水,以「無聲」兩字,瞬間讓人靜下來,用心去感受夜色。「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個「盡」字,將視野放到全天下的所有人,這一夜,所有人都在團圓望月。
  • 中秋夜 玩轉朋友圈的十四首古詩詞(圖)
    中秋夜,微博微信裡光曬點照片?太簡單了!配上幾句古詩,那格調馬上就翻一番啊。今天,記者為您精心挑選了幾種不同意境和心情下寫中秋夜的古詩詞,配上唯美的皎月照片發朋友圈,看誰還敢說你沒文化?!
  •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古詩三首》之《十五夜望月》預學單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均與我國傳統節日習俗或傳說有關。《十五夜望月》與中秋節有關。一、預學目標1.會讀會讀會寫「庭、棲、鴉」,並組詞。2.正確、流利朗讀,背誦這首古詩。3.理解重要字詞的含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大意。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直至唐代才形成了八月十五賞月團圓的習俗,中秋隨之成為一種節日。到宋代時,中秋團圓舉家賞月的節日習俗大為盛行,甚至夜不宵禁,堪比元宵!因而,在古詩詞中,唐代以前完全沒有描寫中秋節的古詩,而唐詩中的中秋之作也極少。即便是李百杜甫,也只有望月思鄉之作,卻無中秋思鄉之作!
  • 10首中秋詩詞:今夜月明人盡望
    04、最寂寥的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這首詩先寫中秋月色,再寫望月懷人,寥寥幾筆,勾勒出一 幅清冷、寂寥的中秋之夜圖。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意境清幽,哀而不傷,韻味無窮。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 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以及對自身行蹤萍寄之感。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中秋月圓夜,話景美好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溼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