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王建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寫中秋望月感懷,寫他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縷幽思,意境優美、情韻深長。此詩將個人情感上升為了天下分別離散之人的情感,令人回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①杜郎中:名字生平不詳。郎中:官名。戰國時為近侍之稱,秦置為官,隸郎中令,為侍從之職。東漢以後,尚書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隋唐以後,六部皆置郎中,為諸司之長,以員外郎為副。此詩一題《十五望月》。
我國古典詩詞就其本質特徵而言,是抒情寫意的。但其情感意味不是直接的、空洞的發抒,而常常是以某種景物為依託、憑藉。而在這些景物中,明月是色彩鮮明、包孕豐厚的抒情意象之一。較早的是謝莊的《月賦》,留下了「隔千裡兮共明月」的佳句。稍後有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開篇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歷來為人們所激賞。
王建以後,最有名的是蘇軾的《中秋詞》。明月,特別是中秋的圓月,因它的皎潔、圓潤、廣照千裡,含孕著美好的神話,象徵著團圓和美滿,而牽繫著無數人的心,人們對著它,凝望、遐思,浮想聯翩。詩的前兩句,寫中秋夜迷離、安謐,又略帶寒涼的清幽之景,為下面的抒情做烘染、鋪墊。中秋良宵,作者與三五友人,閒立庭院,觀賞清美的夜景,只見「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人們一入庭院,首先感到的是,如水的月光,流瀉在地上,呈現出一片銀白。
這裡雖未著「月」字,但已寫出中秋月色的皎潔、清柔,和它的沐浴萬物,輝光盈盈。接著他們看到那月光裡枝影婆娑的樹木,仰望梢頭,只見回歸的鴉雀已飛臨鳥巢,一陣騷動之後,便棲息入睡了。寫鳥雀棲宿,正突出了天已入夜,正值萬簌俱寂之時。寫中秋庭院夜景,很自然地要寫到桂花。一是它晚秋開放,佔盡秋光。朱淑貞有詩云:「彈壓西風擅眾芳,十分秋色為伊忙。」二是吳剛月中伐桂的神話傳說,更為它增添了美妙的色彩。
但此詩寫桂花,服從於詩的整體意境,不寫其形色,不寫其芬芳,只著眼於那清幽寧靜的氣息,和深長悠遠的意味:秋夜,涼天似水,大地夜霧凝聚,白露如珠,院中桂花,亭亭而立,葉片上,花朵間,露滴滾動,晶瑩剔透。這露溼桂花,景物是動態的,但這溶浸、濡染,又是那樣的靜默,輕緩,悄然無聲。
這讓人感到了夜的靜寂,同時又隱約感到這靜寂中生意的萌動,而這氣息,這意味,不僅讓人感知,並且讓人咀嚼,涵詠,以至引發出自己心靈深處的那縷悠遠的情思。這情思中,有追求,有嚮往,還有幾分孤寂、落沒。這兩句寫景,形成了特定的感情氛圍,使後兩句的抒情感發自然,饒有餘味。
那麼,在這清幽靜謐,令人悠然神遠的中秋之夜,詩人想到了什麼?後二句開一層,寫中秋月下的秋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直抒胸臆,但筆致宛轉含蓄。詩人在舉頭望月之時,似乎神馳天下,想到了各處的人們都在對月凝望,並進而推想他們望月時的心懷意緒。實際上,這一層包含著兩重意蘊。首先是詩人宛轉抒懷,以曲筆隱寫自己的秋思。
首二句的景物描寫,就融進了詩人深沉悠遠的情意,那種懷人念遠之情已隱隱萌動;這時再凝望滿月,想到這美景良辰應該帶給人們的賞心樂事,再念及自己與家人分離,那感秋之意,相思之情,便油然而生。這是第一重意蘊。而先是自己思憶情切,體悟品味之時,才會推己及人,想到中秋月明,人皆注望,那麼這十五之夜,要有多少人為感秋傷離而痛苦啊?「秋思落誰家」,即「今宵幾處起秋思」之意。這是第二重意蘊。
這裡,傷秋懷遠,已不只是個別人偶發的情思,它已經凝聚、升華為普天之下分別離散之人所共有的感情。確是如此,白居易感傷於手足離散而吟「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張籍客居思家,便說「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張九齡望月懷遠,便想到「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真是人人起秋思,秋思各不同。而王建不實寫人、事,只發為一問,如此以不寫寫之,辭約而旨豐,言近而意遠,更有包蘊,更引人遐思。同時將個人之秋思與眾人之秋思,相融相併,這樣,個人秋思之深濃便不言而自現。小詩意境優美,情韻深長,頗能引動感發,令人玩味不盡。
參考資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