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第3課《古詩三首》中的三首古詩均與我國傳統節日習俗或傳說有關。《十五夜望月》與中秋節有關。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預學目標
1.會讀會讀會寫「庭、棲、鴉」,並組詞。
2.正確、流利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3.理解重要字詞的含義,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大意。
二、預學步驟,完成後自評
(一)認識作者☆☆☆☆☆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從軍,約46歲時入仕。其詩題材廣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今存有《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
(二)解題《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指農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這是個團圓的日子,但古人音書難通,常借望月懷念遠方的親人朋友。
(三)讀詩☆☆☆☆☆
1.先嘗試讀詩句,找出不會讀的字,弄明白怎麼讀。
2.聽朗讀,正字音。然後再讀,讀準「庭、棲、鴉」這幾個字的讀音
3.再聽,再讀,要把詩句讀正確。
4.多讀幾遍,試著背誦,你一定可以的。
(四)重要字詞釋義☆☆☆☆☆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②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樣子。
③棲:棲息 ④鴉:鴉鵲。 ⑤冷露:秋天的露水。 ⑥盡:都。
⑦秋思:秋天的情思,這裡指懷人的思緒。 ⑧落:在,到。
(三)賞析理解
這首詩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借望月寫思遠的作品很多,但這首詩的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前兩句寫景,描寫賞月的環境。
視覺上,詩人用「地白」來寫中庭月色,給人以素潔清冷之感。聽覺上,詩人用「樹棲鴉」「冷露無聲」來烘託月夜的深與靜。前兩句雖沒有寫到人,但又能使讀者感受到望月的作者。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後兩句抒情,抒發思念之情
第三句「人盡望」三字,由作者一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但同是望月,情卻是人各不同的。「不知秋思落誰家」,雖不知作者在思念誰,但我人感受到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
你怎樣理解「不知秋思落誰家」表達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詩人沒有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你怎樣理解「落」字
「落」字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秋思隨著皎潔的月光,一齊灑落人間。
詩句大意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溼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