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綜合】綜合臺媒報導,曾任臺灣「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於1988年1月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安排下出境到達美國,29年後的今天(1月9日),他通過越洋視頻首度公開亮相,提到兩個當年美國人會找上他的原因,以及為何當年辭職信寫下離開的原因之一是民進黨。張憲義表示,當初離開臺灣,是擔心政治野心人士利用核武,沒辦法造福臺灣老百姓,會造成安全威脅。他還稱,願意露面,並不是要為自己平反。
1988年1月,張憲義上校棄職潛赴美國,美方隨即會同國際原能總署,前往臺灣核研所拆除重要設施,致使臺灣研發核武的計劃終止。28年後,張憲義在美國接受臺灣「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深的訪問,詳細敘述當初的心路歷程,專書《核彈!間諜?CIA》由臺灣遠足文化出版,1月9日在臺灣舉行新書發布會。
張憲義在新書發布會現場的視頻/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深在新書發布會現場/來源:臺灣「中央社」
棄職赴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民進黨」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張憲義大學畢業後,1967年到1988年參與臺灣島內核武器研發工作。為何被CIA看上?張憲義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與「前中科院長」唐君鉑的關係,唐君鉑是他的恩師;二是1979年12月「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Teller)訪問核研所時,他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氫彈從核分裂彈引發出來,這過程中有沒有不為人知的穩定程序在裡面。他說,當時泰勒驚訝地看著他,並稱就算有也不能講。時任核研所長錢積彭,事後也沒有責怪他的大膽提問。
張憲義認為,自己應該就是從那時起被列入美國黑名單,1988年事件的震撼力應該不比北韓核試驗來得差。他稱,負面來看,核武研發在臺灣終止了,正面來看,臺灣核武研發的製作能力得到國際間高度評價。
採訪者陳儀深在書中介紹,根據軍方報告,張憲義出走時留在辦公室內的辭職信內列出五項理由,前四項都是對服務單位的不滿,第五項就是「民進黨」。據「中央社」稱,這次張憲義接受訪問時坦言,他對自己感到驚訝,當初為什麼會把民進黨寫在裡面;當時他擔心的不是民進黨,是擔心政治野心人士,包括軍事強人在內;什麼黨都無所謂,他在意的是政治野心人士的利用,沒辦法造福臺灣老百姓,會造成安全威脅,前「總統」李登輝或前「參謀總長」郝柏村的名字都沒有在他腦內,只有政治野心人士在他腦內。當時民進黨已經成立並崛起,他也擔心未來民進黨如果執政,卻因擁有核武而採取冒進策略,將危及臺灣安全。
「臺美雙贏,何來『叛國』?」
對於被批評「叛國」,張憲義非常介意,強調自己沒有違反蔣經國「不製造核武」的政策號召,自己最多背叛的只是老長官郝柏村的企圖心,因為如果臺灣真的實現核武,可能給大陸犯臺製造藉口。
張憲義透露,雖然蔣經國公開宣稱過「『中華民國』有能力製造核武,但不製造」,不過1986年郝柏村巡視核研所時,對所方報告「可在3-6個月內完成核彈」表示肯定。張憲義稱,從郝柏村與核研所人員的角度看來,認為這些都只是精進「國軍」戰力,並沒有違反蔣蔣經國的指示,但對美方而言,卻是踩到紅線。
陳儀深表示,「評價方面,除了建議讀者設身處地回到受訪者的時空,也共同來思索今日和未來臺灣的需求。1988年蔣經國去世之際,掌握軍權的主要是『參謀總長』同時兼任『中科院』院長的郝柏村,誰能預知李登輝接班順利並開啟臺灣民主化契機? 所以在那前景不明的時刻,張憲義認為,他接受美國CIA的要求和安排而出逃,阻止臺灣核武的進一步發展,等於幫李登輝移走一顆燙手山芋,結果應是『臺美雙贏』,並沒有背叛『國家』或臺灣人民的利益,頂多只能說背叛他的上司郝柏村。這樣的角度至少得到我的尊重。」
臺灣不能放棄核能科技研發
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臺灣有沒有與以色列、南非合作發展核武?張憲義回答,臺方的確與南非、以色列有往來,但雙方間有沒有具體的核武研發計劃,自己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另有記者問,臺灣應不應該有核武?張憲義反問稱,「有核武」的定義是什麼?是有這個潛力,還是製造出來可以試爆的?以色列是個好例子,它確實有核武,但沒有經過試爆,因為以色列的工業已經到了那個水平,是水到渠成的東西,「威脅性比有一個彈頭擺在飛彈上更大」。
張憲義到美國後,繼續從事核能研究。在陳水扁停建「核四」(註:第四核能發電廠,位於臺灣新北市貢寮區)時,他曾寫信給「總統府」表達反對,也強調具備核子實力,是一種保護安全的威嚇籌碼。不過在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張憲義的看法趨於保守,他認為臺灣面積太小,一旦發生核災還是難以承受,如果國土有日本般大小,就有本錢走核電路線。
但即便如此,張憲義仍然認為,即使不用核電,臺灣也不能放棄核子科技研發。他認為,臺灣的反核人士,往往過度極端,把核能醜化到是萬惡不赦,連和平用途都一概反對,不能以理性態度看待核能的優點與缺點,他認為十分不妥當。
陳儀深(左)與張憲義(右)/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