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臺灣「核武夢」如何破碎

2020-12-17 澎湃新聞

冷戰時期臺灣「核武夢」如何破碎

陳波(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

2016-06-11 13:44 來源:澎湃新聞

1945年8月,美國將兩個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長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實戰當中使用核武器。從此,核武器成為大國對外戰略的一種選擇。在冷戰對抗期間,美蘇之間的核對抗幾乎讓人類陷於核大戰的火海。檔案資料顯示,盤踞臺灣的國民黨政權從1960年代到1980年代也積極發展自己的核武器技術,只不過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核武夢」最終破碎。

1956年臺灣雖然在新竹清華大學建立了第一臺原子反應堆,但直到1964年都沒有正式啟動核武器研究計劃。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震驚了世界,也給蔣介石帶來巨大的衝擊。在大陸新軍事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臺灣當局啟動了發展核武器的「新竹計劃」。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然而,對臺灣發展自己的軍事核技術,島內是有不同的聲音的。比如,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大猷應邀赴臺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他對於臺灣發展核武器持否定的意見,其一從戰略角度講,臺灣地勢狹小,即使有了核武器也無法用於進攻,反而增加來自國際社會的敵意;其二臺灣缺乏資源,如果從國際市場購買原料,當時的國際環境對臺灣不利;其三核武器的運載工具研發滯後。而且,臺灣在這方面的任何動作都難逃美國法眼,必定會遭其制止。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許倬雲也認為臺灣發展獨立的核武能力在原料、技術和人員上皆有困難。

同時,要全面啟動核武器研製計劃,臺灣首先要突破兩大難題,一是缺乏技術設備,二是缺乏核原料。對此,臺北試圖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根據有關媒體的披露,臺灣當局曾派高官赴以色列,同其「原子能委員會」接洽,希望從那裡獲得核技術。除以色列之外,西德也在臺灣當局的考慮範圍。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臺北當局試圖與西德西門子公司談判,以購得一座200兆瓦重水反應堆。對此,美國一方面對德施壓,一方面加強了對臺灣行動的追蹤。

最初,臺灣發展核武器採取了「以民掩軍」的形式,在國際法的範圍內「合法」進行的。臺灣電力為了擴容而建立了核機組,於是「需要」向國際購買材料和設備。1968年從西德成功購得反應堆之後,臺灣還從法國、加拿大、南非以及其他國家購買了核燃料。

從1968年到1972年,臺灣內部的「核武派」實際上從未放棄過引進用於武器研發的核技術。1969年,臺灣當局試圖從美國購買核廢料的後期處理設備,遭到尼克森政府的否決。同年,加拿大向臺灣原子能研究所出售了一臺40兆瓦的研究型反應堆。加上從美國、法國、西德和其他供應商提供的其他設備,到1970年代初期臺灣初步建成了一個小型的提取設施、鈽實驗室和鈾燃料加工廠,核燃料的產出能力已超出研究型反應堆用量的兩倍。

1972年11月,美國國務院的情報顯示臺灣一直打算努力從歐洲購買提取設備,隨即告知美國不同意他們購買這些設備,否則會觸犯國際原子能委員會的章程,在國際社會造成不良影響。到了1973年夏秋之交,美國對臺灣頻頻向海外購買核提取設備的動作越來越無法接受,於是派出「原子能研究組」赴臺調查。工作組到達臺灣後,即向臺方申明美國反對臺灣發展核武器的立場,並警告說那樣做必定會「損害美臺核關係」,於雙方在民用核技術領域的合作無益。

1976年8月底事端又起。美國《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多家報紙報導了臺灣正秘密提取核廢料。國務院急電臺北,敦促其停止提取活動。9月14日,「駐臺大使」安克志拜訪了蔣經國。蔣經國重申臺灣的政策是「不製造核武器」。這一政策已在蔣介石時期就確定下來,並在1969年國民黨十大上寫進了決議:核研究只用於和平。9月17日,臺灣《中國郵報》英文版和中文版刊登了題為「院長承諾臺灣不製造核武器」報導,以此向美國人表明心志。

1977年,民主黨人卡特成為白宮主人。與前任的尼克森和福特不同,卡特對中美關係及美臺關係都有著自己的考慮。而對臺灣的種種舉動,新政府也希望有新的應對舉措。甫一上任,卡特便向臺北傳達其對核擴散的擔心,指出臺灣的活動會危及美臺在核技術領域的合作。1977年3月底,國務卿萬斯指示駐臺「使館」:國務院已經決定針對臺灣核擴散的風險採取堅決而長遠的行動,卡特總統將動用一切權力阻止核擴散。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

是年5月,美國核技術訪問團到達臺灣,與臺方討論臺灣核研究計劃。臺灣方面表示出合作的態度,還同意拆除鈽提取設施。作為一種長期機制的嘗試,華盛頓方面認為以後類似此種訪問不必定期,令美國對臺灣的核行為保持警覺,同時讓臺灣的科學家和政府官員遠離「核武器」。1977年底,美國對臺灣核研發的措辭上越來越嚴格,「嚴禁」其進行放射性原料的化學分析,以防止其進一步提取鈽。

1978年3月,卡特政府籤署了《核不擴散法案》,使得行政部門可以對任何違反國際原子能組織安全協議或者同美方的協議的政府實施終止核出口,這一法案無疑對臺灣同樣適用。9月,卡特政府專門就這一法案向臺北發出照會:美國如果感覺到臺灣的合作態度不夠誠懇,將難以繼續發放許可,向臺灣出口用以發展核電的物資。面對美國的壓力,蔣經國雖然表示了不滿,但是還是保證臺灣不會從事與核武器相關的研究,並邀請美國專家來臺監督。

此後至1988年1月,張憲義在美國中情局的協助之下出逃,於國會秘密聽證會上作證,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島內研製核武器的資料。美國在得到證據後,以違反過去的承諾為由質問臺灣,新上臺的李登輝政權只得再度承諾不發展核武器。這次美國政府卻不肯僅僅聽信承諾了事,而是派出工程人員趕到臺灣拆除了核能反應堆,把重水核反應堆改為只能用於試驗的輕水核反應堆,並將中山研究院的重要數據帶走,還規定以後每年到核能研究所來檢查三次。此後,臺灣當局的核武迷夢徹底破碎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冷戰史,美國,臺灣,核武器,卡特政府

相關推薦

評論(53)

相關焦點

  • 美國曾在臺灣部署核武器 基地在臺南有人親見過核彈
    中國臺灣網10月14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曾有核武基地,就在臺南。多名美國老兵昨天到臺南空軍基地尋訪舊時足跡,其中有人在一九六○年代末期曾擔任核彈守衛,證實美軍協防臺灣時期,在臺南部署核彈。
  • 美前官員炒"在臺部署核武" 臺媒怒懟:別消遣臺灣!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12日電 美國在涉臺問題上歷來小動作不斷,日前,據臺媒援引韓媒消息,美國前官員叫囂要在臺灣部署核武,臺當局11日回應稱「從未聽聞此說法」。美方炒作助臺「擁核武」,有臺媒發文怒批,美國再次消遣臺灣!
  • 英語閱讀筆記:核武外交/下篇(雙語+音頻+重點詞彙解讀)
    (下篇)Cold War Atomic Diplomacy冷戰時期的核武外交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frequently used在冷戰開始的前二十年,美國和蘇聯常常使用自己的核武外交政策。
  • 臺灣核武專家逃美29年後揭內幕 棄職原因之一是民進黨?
    1988年1月,張憲義上校棄職潛赴美國,美方隨即會同國際原能總署,前往臺灣核研所拆除重要設施,致使臺灣研發核武的計劃終止。28年後,張憲義在美國接受臺灣「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陳儀深的訪問,詳細敘述當初的心路歷程,專書《核彈!間諜?CIA》由臺灣遠足文化出版,1月9日在臺灣舉行新書發布會。
  • 冷戰結束了,但是這張拍攝於冷戰時期的照片還有用
    【ALENG 自媒體】5月22日午間自媒體專稿,冷戰結束已經很多年了,這場人類文明史上持續時間最長、造成的全球性的安全災難隱患最為嚴重的歷史性事件曾經多次將人類文明置於毀滅的邊緣。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獲取彼此的敏感信息,先後發射了數量眾多的間諜衛星和飛行器,拍攝了大量特定目的地的照片,今天,雖然冷戰已經結束了,不過,科學家從當時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中發現了新的用途:用來研究某地在過去60年間的生態變化和動物生活情況。
  • 中國是否需要擴充核武?從大國戰略關係、歷史和現實因素進行分析
    冷戰結束後,雖然美俄兩國對於自己的核儲備有所削減,但核威脅思想依然是大國之間戰略走向的重要指導,核武器也是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的基石。 近期以來,美國不斷強調中國周邊的軍事力量存在感,讓國內再次出現了一種呼籲「擴充核武」的呼聲。那麼中國是否真的需要增強核力量、擴充核武器?基於大國戰略關係、歷史和現實因素的考慮,中國適當增加核武數量是符合國家安全需要的做法,讓我們一起分析一下。
  • 美國時間與美國笑話:冷戰語境下臺灣的美國想像
    但「美國玩笑」一詞,就顯得有些生硬——難道對臺灣人來說,美國就是整個世界嗎?筆者帶著這一問題,開始關注臺灣的文化冷戰,特別是其中的美援議題。既往研究中,大多聚焦於國民黨如何分配美援物資、美援如何幫助臺灣工業建設、甚至改變臺灣膳食結構等宏觀議題。卻鮮少提及臺灣人如何認識美援,並進而認識或想像美國的存在。
  • 講稿|牛軍、王棟:冷戰時期的中美關係
    相反中國的外交決策,特別是冷戰時期的對美外交決策究竟是怎麼回事?事實上系統利用新解密的一手外交檔案所做的研究還是非常的少。在匿名評審時,幾個評審專家對這篇文章的評價都比較高,認為它代表了冷戰史研究最前沿的學術水準,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 英語閱讀筆記:核武外交/上篇(雙語+音頻+重點詞彙解讀)
    」的含義是指一個國家通過威脅使用核武的方式來達到其外交目的。1945年美國在原子彈實驗成功的往後幾年,聯邦政府常常利用其核武壟斷的優勢,作為非軍事外交工具。雖然美國官員使用原子彈的目的是為了迫使日本投降,但他們也考慮過如何利用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來加強戰後對蘇聯的外交關係中的優勢。
  • 蔣介石生前五大謎案全解:曾想對大陸用核武?與宋美齡是真愛嗎
    原標題:蔣介石生前五大謎案:曾想對大陸用核武?   謎案之四 為何大罵美英首腦   蔣介石親美、親英,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國共內戰中,蔣介石都得到了來自美英,尤其是美國的大量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
  • 美國前防長呼籲核武改革:總統分享發射決策權,美國承諾不首先使用...
    對此,美國柯林頓時期的前國防部長威廉·佩裡(William Perry)和核武管控組織犁頭基金會(Ploughshares Fund)主席湯姆·科裡納(Tom Collina)1月8日聯合在政客網站撰文,呼籲改革美國核武政策:1.將決策權由總統一人改為總統及多名「經挑選的議員」;2. 美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3. 退役陸基發射井式彈道飛彈。
  • 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冷戰後如何發微信和好
    那冷戰怎麼幽默的開口打破沉默,有時候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也是為了讓自己好過,男女兩個人確定在一起的話,就要好好的,不管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要及時去解決,無論是誰的錯,總得有一個人去解決,不能一遇到問題以後,就冷戰,這樣的做法是最不好的,冷戰時間長了,會影響到你們的感情,而且心與心也會有隔閡的,有些人冷戰以後,不知道怎麼和對方開口,你可以幽默的開口,利用社交軟體,還喜歡對方,又拉不下臉來,可以發個朋友圈暗示一下表達你對她還有喜歡還是離不開她
  • 展覽|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藝術:美國夢的破碎和再興
    這一時期的藝術充滿了夢與噩夢、超現實與神秘主義,以及歷史與神話的交融。人們開始詢問美國夢的現實意義,卻沒有問美國之前的 夢為什麼失敗,他們以為失敗的是自己,並且懷疑更高境界的美國夢是否能拯救國家、拯救自己。
  • 鼓吹中美「新冷戰」的這兩位,都是西點軍校86屆的……
    頻頻對中國無端指責美媒發現這兩位川普政府高層不但對中國問題的認知一致還有著不為人知的聯繫……埃斯珀接連炒作「中國威脅論」鼓吹所謂中美「新冷戰8月29日,埃斯珀在社交帳號上表示,鑑於中國正在增加核武數量,對美國核力量進行現代化升級並保持戰備狀態,對印太地區來說,顯得十分重要。▲ 美國防部長埃斯珀(資料圖)近一周以來,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至少三次炒作「中國威脅論」、鼓吹所謂中美「新冷戰」。
  • 齊奧塞斯庫核武夢碎
    據時任匈牙利總理的內梅特後來回憶,匈牙利情報部門當時接收了來自羅馬尼亞的反對派力量,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有效抗議並最終將獨裁者推倒。他還稱,當時來自蘇軍某部的軍事人員也參與培訓工作。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不僅如此,蘇匈兩國情報部門還在羅馬尼亞軍政高層發展了一批官員,其中就包括後來接替齊奧塞斯庫擔任羅馬尼亞總統的伊利耶斯庫。
  • 英國要漲軍費,號稱冷戰後最高
    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定於19日向議會下院發表線上講話,宣布今後4年增加165億英鎊(約合1433億元人民幣)國防開支,漲幅堪稱冷戰結束以來最大。按英國首相府說法,這一國防開支增長將「鞏固英國作為歐洲最大、北約第二大防務支出國的地位」,也是自冷戰結束以來英國最大規模國防開支增長。法新社報導,英國軍事研發投入將增至接近60億英鎊(521.2億元人民幣),用於升級空中作戰系統等。
  • 陷入「冷戰」困境的蔡英文
    陷入「冷戰」困境的蔡英文 2011年08月18日 14:09: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喜歡打「非典型選戰」,相對陳水扁為炒熱選情的戰法,
  • 北極圈裡,英美聯軍和俄羅斯重啟「冷戰遊戲」?
    「頻繁的暴風雪……冷戰期間,一名不幸的英國潛艇駕駛員被派到那裡四處窺探。」他寫道,「我們面對著可怕的浪花,浪花還沒有打在我們臉上就變成了冰。」因此,美國軍艦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一直遠離這片海域,這並不令人意外。他們直到上周才開始出現在該海域。美國軍艦的出現是北約海軍向北推進行動的一部分。
  • 伊朗核武總工程師慘遭暗殺,背後折射出了以色列與美國的政治盤算
    不過針對此事,曾在兩年前公開點名法克裡扎德就是伊朗核武首腦的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卻不予置評。法克裡扎德之死,是伊朗核武計劃發展迄今,損失的最高位階指揮官,其刺殺行動不僅讓伊朗舉國悲憤;就連剛開始著手政權交接,並打算與伊朗重啟外交接觸的美國民主黨拜登團隊,也對這場「趁亂發生的黑色行動」感到異常難堪與不滿。
  • 冷戰時期朝鮮是亞洲最富強的國家 日本中國都沒法跟它比
    朝鮮處於冷戰的最前線,於是得到了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無償援助和支持,日子過得流油。此外,連年天災,朝鮮經濟陷入衰退,進入「苦難行軍時期」。朝韓屬於冷戰最前線,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不遺餘力地幫助他,於是朝鮮的日子過得相當好,可是後來冷戰結束了,中國能找到改革開放的途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朝鮮這個被寵壞的孩子哪能怎麼快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