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日,是前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的80歲壽辰。俄羅斯一些媒體在此前後,發表了一些有關戈巴契夫的回憶文章。俄羅斯《論據周刊》3月24日就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位名叫羅曼的前蘇軍情報官稱,戈巴契夫當年曾親自下令,然後由蘇聯、美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四國情報部門聯手參與推翻羅馬尼亞的獨裁者齊奧塞斯庫,因為美蘇都不想讓齊奧塞斯庫擁有核武器。
匈牙利操盤 蘇聯遙控
當時,羅曼是蘇軍某部情報部門的一名中尉,十分受領導器重。該情報部門駐紮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只有羅曼能說德、法、匈、羅、俄五種語言。他的語言天賦無人可比。領導對他很是器重,有些人儘管不滿,卻不得不承認羅曼是一個外語天才。
如今已退役回家的羅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推翻齊奧塞斯庫的命令就是由戈巴契夫本人下達的。」
從1989年11月到12月,羅曼一直陪同來自莫斯科的軍政官員參與推翻齊奧塞斯庫政權的秘密行動。由於其外語天賦,羅曼被指派擔任這些官員的翻譯。羅曼稱,他清楚地記得,當時這些官員曾親口透露,他們這次行動不僅是奉蘇聯國防部長的命令,戈巴契夫本人也下達了命令,「推翻外國元首的命令顯然只能由一把手親自下達」。
當然,蘇聯情報部門還是認為自己最好不直接插手。所以,他們與匈牙利情報部門取得聯繫,由後者直接「操盤」此次行動,蘇聯人則在背後遙控。
據時任匈牙利總理的內梅特後來回憶,匈牙利情報部門當時接收了來自羅馬尼亞的反對派力量,並對他們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有效抗議並最終將獨裁者推倒。他還稱,當時來自蘇軍某部的軍事人員也參與培訓工作。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不僅如此,蘇匈兩國情報部門還在羅馬尼亞軍政高層發展了一批官員,其中就包括後來接替齊奧塞斯庫擔任羅馬尼亞總統的伊利耶斯庫。內梅特稱,當時與伊利耶斯庫保持聯繫的是蘇聯克格勃。
蘇聯另一個情報部門格魯烏則負責策反羅馬尼亞軍隊。內梅特稱,他們策反的軍官就包括後來擔任羅馬尼亞國防部長的斯坦庫列斯庫,此人曾是齊奧塞斯庫的寵臣。
昔日寵臣 下手最狠
當然,起作用的不可能只有蘇聯方面,美國中情局同樣做了不少工作。當時擔任中情局中歐地區負責人的博爾登曾透露,中情局有關推翻齊奧塞斯庫行動的所有命令都是直接來自華盛頓。博爾登稱,中情局負責的工作是信息披露,通過他們的努力,一大批有關齊奧塞斯庫腐敗統治的信息被媒體揭露。他稱,其中還包括一些影像資料,但它們並不都是真實的,例如,中情局特工曾在羅馬尼亞花大價錢收購死屍,然後將他們擺放成被當局屠殺的樣子,再拍成影像資料。
當羅馬尼亞人走上街頭,反對自己的「偉大領袖」之時,齊奧塞斯庫夫婦最終選擇逃亡,但還是被抓住了,並在1989年聖誕節這天被槍斃。據稱,當時齊奧塞斯庫站在一堵圍牆前,怒氣衝天,高喊著:「你們這群叛徒。」然後,4支AK-47槍同時吐出火舌,齊奧塞斯庫夫婦倒在血泊裡。兩人身上一共有90多個彈孔。
隨後,叛變的軍人舉行了針對齊奧塞斯庫夫婦的審判,並向全國電視直播。在審判過程中,他們拿出一組數字,稱那是齊奧塞斯庫的軍警在鎮壓示威時殺害的平民數。後來,這一數字被普遍認為有些誇大。
諷刺的是,主持這場審判的正是那位斯坦庫列斯庫。正是這一番表現,讓他逃脫了審判,甚至當上新羅馬尼亞的國防部長。實際上,當時拋棄齊奧塞斯庫的遠不止一個斯坦庫列斯庫,羅馬尼亞情報部門的許多官員也都在第一時間選擇「反水」,這才是該國主要情報官員都未受審判的原因。
謀求核武惹的禍
這是一次四國情報和軍事部門的聯合行動。他們各有分工。其中,蘇聯和美國之間的合作至關重要。很難設想克格勃和中情局在冷戰時期會開展合作,但這次雙方卻真的走到一起。除了當時兩國關係大為轉暖,羅馬尼亞的核武器項目也是一個極重要的動因。
1988年末,「羅馬尼亞問題」已是戈巴契夫及其外長謝瓦爾德納澤與西方談判的重要議題。因為此時,齊奧賽斯庫已在謀求擁有核武器。西方政治家和戈巴契夫,都對此無法忍受。最後,戈巴契夫與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希達成一致意見:決不能讓羅馬尼亞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此外,齊奧塞斯庫還公開詆毀戈巴契夫的改革。據說,這也讓戈巴契夫很是惱火,最終決定拋棄布加勒斯特的「領袖」。
在羅馬尼亞核問題上,蘇聯情報部門的羅曼當時已在布加勒斯特搞到相當數量的情報。羅馬尼亞與匈牙利不同,沒有蘇聯駐軍。所以,羅曼搞到有關情報後無法將其迅速送出。不過,在當時羅馬尼亞中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有著為數不少的匈牙利族裔(又稱馬扎爾族),而蘇聯情報部門則在他們當中發展了不少特工,這給了羅曼不小的幫助。很快,他來到特蘭西瓦尼亞,與那裡的蘇聯特工網取得聯繫,並將羅馬尼亞核項目的情報送了出去。
羅曼提供的情報顯示,羅馬尼亞自1976年末就開始研製核武器。為此,布加勒斯特成立了一個由核科學家組成的工作組,並將一個名叫梅古列勒的城市作為研究基地。研究計劃以民用核設施為掩護,並取得不小的成果。到了1989年,布加勒斯特甚至宣稱,從技術角度來講,羅馬尼亞已有能力生產核武器。這更讓美蘇下定了推翻齊奧塞斯庫的決心。到了當年12月,齊奧塞斯庫被推翻,一切才真相大白。原來,羅馬尼亞人的核技術遠沒到他們吹噓的程度。按照他們當時的研究進度,要想得到核武器,他們最起碼還需要10年。
羅曼回憶稱,在齊奧塞斯庫被推翻後,兩名蘇聯格魯烏軍官直接從布達佩斯飛到布加勒斯特,開始尋找那批為羅馬尼亞研製核武器的專家。此時,羅馬尼亞的核項目已不是問題的焦點,防止核物質和核技術的外洩才是各方最關注的。羅曼稱,在中情局的配合下,格魯烏成功解決該問題,從而防止核技術和核物質外洩。
兩年後,新成立的羅馬尼亞政府同意將核設施和核研究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之下。此後,布加勒斯特一直保存著大量的高濃度(80%)濃縮鈾,其一度多達13.5公斤。2003年,美俄聯手用一架伊爾-76運輸機將濃縮鈾運到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化工廠,對其進行處理。
這次行動由國際原子能機構策劃,俄方實施,美國能源局出資。在俄方實施這一行動的同時,美國派出專家對其進行全程監督。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研究,羅馬尼亞從1985年就開始進行武器級濃縮鈾的提煉工作。如果沒有美蘇情報部門插手,羅馬尼亞人能在2000年之前獲得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