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東方醫院國家醫學緊急救援隊執行隊長孫貴新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下同)
這幾天,要是評選最讓人激動的四個字,「休艙大吉」一定榮登榜首。
今天下午,隨著醫院最後一批患者康復出艙,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至此,武漢投用的方艙醫院全部休艙待命。參與其中救治任務的華山醫院援鄂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醫技組組長楊敏婕告訴記者,前兩日,他們仔細檢查了病人情況,對不符合出院標準或病程有進一步治療需求的患者安排轉到定點醫院,23名華山醫院負責診治的患者今天康復出艙。「今早,我們對仍在艙內的患者做了最後一次查房,也做好了溝通工作,完善了患者的病歷。」
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市首批三處改造投用的方艙醫院之一,在2月3日晚開始動工改造後,2月5日晚收治首批患者。楊敏婕說,現在大家的心情有點複雜。「一方面比較高興,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看到了病人出院時的一張張笑臉;另一方面,我們在這裡工作了近一個月,和病人、其他醫療隊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有些不舍。病人們也祝願我們能早日凱旋與家人團聚。」昨晚,隊員們進艙和患者合影留念,今天上午,武昌方艙醫院的醫護人員也留下了難忘的集體照。
從最初的三家發展到現在,被稱作「生命之艙」的方艙醫院,在戰「疫」的關鍵時刻投入使用。至3月9日,這些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症患者1.2萬餘人。武漢的新冠肺炎患者每4人中就有1人是在「生命之艙」治療的,方艙醫院也做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回頭」。
圓滿完成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救治任務的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國家醫學緊急救援隊正在原地休整待命,領隊雷撼和執行隊長孫貴新在武漢客廳外的移動醫院帳篷裡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們告訴記者,目前正聯合武漢和各省市援鄂醫療隊,將方艙醫院的經驗做法付諸文字。
「現實之策」開門不順
2月前的武漢,大量新冠肺炎患者一床難求,這些病人在社會上的流動和在家居住,造成了社會和家庭的進一步感染。那會兒,破題的關鍵在於將已經確診的病例集中收治和隔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院士在抵達武漢考察後提出,如果借用一些大型場所收治病人,儘管醫療條件不完善,但容量很大,就可以很快解決床位不足的問題。他將其定義為「不是『至善之策』,卻是可取之策、現實之策」。
方艙醫院緊急開建。源於解放軍野戰機動醫療系統的方艙醫院,因為機動性好、展開部署快速、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先後參加了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緊急醫療救援任務,發揮了巨大作用。
「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是2月7日晚開始收治病人的,先是在A廳,緊接著9號在B廳開放。」孫貴新回憶,「當時來了8支醫療隊,病人也是潮水般湧入,當天收治了800名病人,現場還是比較亂的。」
孫貴新受命擔任B廳負責人,見過許多大場面的他也措手不及——這些患者不少人連基本的醫療資料都沒有,有一部分甚至沒有經過基本篩選流程。「按照流程,應先由社區對病人做初篩,但他們往往一送到方艙門口就匆忙『逃離』。」雷撼補充說,「轉送的患者未必都符合標準,可基礎疾病一一排查是件耗時耗力的事情,在收治病人高峰期,我們只好選擇妥協。」
讓人頭疼的遠不止這些,開始接收病人時基礎條件並不好,病人不滿的情緒很容易被點燃。一些有意無意的質疑,也讓方艙醫院在承擔救治的同時,還背負著本不應有的壓力。孫貴新沒法忘記隊員們第一次進艙時的場景。「我們的醫護人員第一次進艙時,不少都懷著『烈士』的念頭。他們入艙那一刻,行為舉止都流露出明顯的悲壯色彩。」這樣的場景,讓這位硬漢都忍不住流淚。
圖說:武漢客廳方艙醫院
治人之外 還要治心
在方艙醫院運行初期,缺少先進的醫療設備,像核酸檢測必須送至專門機構,CT也是逐漸到位。病人成批湧入的頭幾天,大家忙著詢問病史、記錄指標,將部分不符合收治標準的病人轉運至其他定點醫院。每天忙碌幾個小時後,艙內環境才會漸漸安靜下來。「方艙裡,醫療隊伍臨時性、流動性都很大。」孫貴新告訴記者,B廳一開始有八支醫療隊,後來變三支,眼看輪轉不暢,臨時又補充。每一次變化,都面臨培訓、排班等難題,好在一一走過來了。
方艙患者動輒過千,有些病人會因為焦慮、憂傷,加之發生在家庭的不幸遭遇,就會與醫生發生隔閡,產生不信任等狀況。「934床的病人就很焦慮,她一家四口全部感染,媽媽和弟弟分別在另外兩個方艙;爸爸是重症,因為身邊沒有手機,具體在哪兒也不知道。」任憑醫生怎麼勸慰,姑娘就是平靜不下來。來自新疆建設兵團的醫生,向孫貴新投來了求救的目光。「我們是上海的醫生,我是這裡的負責人,你和我說。」姑娘一聽,聲音就變了,原來她本在上海工作,春節回武漢過年,不曾想被感染了。「突如其來的疫情,把武漢許多家庭搞得四分五裂,他們太需要幫助了!」孫貴新感慨,這位姑娘才23歲,遭此變故,連自己的父親在哪兒都不知道,誰遇上都急。一出艙,孫貴新就四處打聽,最後終於查清楚,女孩的爸爸住在武漢三院,正在全力救治。姑娘知道消息後,情緒很快穩定了。
還有一位病人,核酸檢測結果「時陰時陽」,患者連續十來天坐著「過山車」。看著抓狂的病人,孫貴新很是心疼,他耐心地解釋,本來要打市長熱線的病人,聽著聽著,心氣兒順了,「上海的專家,權威,我信得過。」再後來,故事有了圓滿的結局——患者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肺部CT變好,臨床症狀也消失,順利出院了。
在心理和情緒疏導上,方艙醫院也用跳廣場舞、打太極等「自娛自樂」的方式引導患者,躍動的旋律、安靜的書香,讓方艙醫院成為這場疫情中令人難忘的一縷亮色。
分「責任田」 認「自留地」
「嚴把出艙關」是醫療隊時刻緊繃的一根弦。兩次核酸陰性後,醫生綜合考量CT結果、病人感覺,綜合權衡後提出出艙申請。申請交由艙部三人專家組會商,一般而言,須三人均同意方可。如果有一人持不同意見,就須更高級別專家組會商。正因為這些措施的嚴格實行,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出院病人無一例召回者。
最讓領隊雷撼自豪的,是他和隊員們頭腦風暴下誕生的「責任田」和「自留地」制度。「在三人小組總領之下,B廳415名患者,被分別歸入4個責任大區,也就是『責任田』。」雷撼告訴記者,「每個值班小組當班時,主要管理、診治約100名患者。此外,值守『責任田』的醫生,每人『認領』約10名患者,這就是『自留地』。」這項制度實行之後,效果明顯,很快就被兄弟艙區「複印」實施。
此外,醫護人員會發動熱心的病人擔任志願者,幫助護士發飯、整理病房。隨著方艙醫院運行逐漸成熟,網際網路也成為了醫患間溝通的新渠道。「清潔區醫生查閱病歷更方便,病人和醫生溝通更充分。進入艙內醫生必須全副武裝,翻閱資料不便,和每位病人交流的時間也有限。」
圖說:醫生討論患者病情
白衣天使們的努力和付出,所有人都看在眼裡。在防護服上,無數病患給醫護人員寫下感謝的話語;出院通道裡,患者與送別的護士依依惜別,相約有緣再會;治癒後離開方艙、在集中隔離點的患者,有不少人甚至懷念方艙醫院……有醫生感慨,「二十年前那樣的醫患關係又回來了。」正是在醫護和病患的齊心下,病人恢復越來越好,「床等人」的現象越來越多。於是,故事回到開頭,方艙醫院陸續「關門大吉」。
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