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最有儀式感的當然是購物,男女老少,個個上陣,那麼,大家的購物車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記者探訪了15位各年齡階層的群體,通過分析大家曬出來的購物車清單,發現幾個顯著的特點:「雙十一」無愧是全民購物節,參與人數廣泛,受訪者中未參與今年任何「雙十一」活動的只有一人;經濟能力是影響受訪者消費習慣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年齡、性別、過往參與程度等等。
90後、00後:
消費習慣兩級分化
「我缺的是30塊錢嗎?我缺的是那300塊!」談及「雙十一」購物情況時,在東莞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小文表示,今年「雙十一」的活動確實令人動心,每滿300元減30元,但剛剛參加工作的她仍然不願負擔這筆支出。「300塊也是個大開銷,我現在的口號是,超過50元的消費活動一律屏蔽。」她自嘲。
事實上,小文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她所說的那樣糟糕,記者了解到,小文雖然才參加工作半年,但她的每月收入不低,完全可以負擔起300元的支出。在一番追問後,小文道出了深層次的原因:「我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支撐消費,初來乍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我想的不是買買買,而是攢錢。多攢一點,我就多安心一點。」
和小文不一樣,在深圳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小凡過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購物狂歡節。美瞳、唇釉、眼影、小飾品、純棉被套、狗狗用紙尿片……統計下來,小凡整個「雙十一」花費將近3000元。
「我的工作壓力比較大,購物是我最放鬆的時候,一不小心就買了好多東西。」小凡承認自己存在衝動消費的情況,但她並不後悔:「辛辛苦苦掙錢不就是為了花嗎?有一句話說得好,花出去的錢都會以另一種形式陪伴你,我不覺得有什麼可惜的。」
70後、80後:
精明第一名 會買更會算
在東莞工作的李小姐是歷年「雙十一」的「王者」,李小姐向記者展示了她的購物單,其中有一雙標價900多元的鞋子,李小姐用65元就拿下了。對此,李小姐表示,「雙十一」是她低價拿好貨的最佳時機。
李小姐說:「『雙十一』就跟做數學題一樣,要善於利用商家的規則和優惠券。但我也不會花太多時間在上面,工作累的時候就去看看。很多廠家為了提前蓄客,在『雙十一』之前買有時會比『雙十一』當天更優惠。」
80後的李小姐關注「雙十一」多年,每年這時候,她都會在網購平臺上購買商品。今年,李小姐的購物車裡放著11箱紙巾、各種零食、嬰兒用品還有食材,看似簡單的清單背後,李小姐依然做了一番計算:「紙巾我買了11箱,8箱抽紙,3箱捲紙,供我自己家和兩邊爸媽家用。每家4箱抽紙,每箱抽紙27包,相當於每個家庭每個月可以有9包抽紙的用量。抽紙買的多,是因為抽紙可以用的場景多,單位、車上、客廳都能用,捲紙一般只能在洗手間使用了。如果老人家捲紙用得不多,我還可以去老人家騰一箱過來,相當於互相協調物資了。」
對於「雙十一」購物節,李小姐秉持理智的看法:「理性消費是最重要的,要看清自己要什麼,跟風只會虧錢。」
60後:
「雙十一」給生活帶來新樂趣
家住湖南的肖阿姨今年第一次參加「雙十一」,她直呼不會用:「這麼多規則,看得我頭疼,硬著頭皮買了些,發現確實有優惠。」
這幾年,肖阿姨和她的朋友們開始接觸網購,拼多多、淘寶、京東、抖音,各種網購平臺她們如數家珍。今年,肖阿姨的購物車裡有中長款秋冬季羽絨服、長袖純棉睡衣、染髮劑還有菸灰缸和汽車坐墊。
「這些東西主要是我和老公用,現在孩子都工作了,他們的東西也不需要我買了。」肖阿姨表示,參加「雙十一」購物節是一種時髦,她身邊越來越多的60後,甚至是50後都參與進來,分享各種商品,給生活帶來了新的樂趣。
在長沙工作的黃叔叔也在「雙十一」裡消費了一筆,他購買了一隻價值上萬元的手錶。「現在孩子已經成家,我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黃叔叔表示,他傾向在「雙十一」購置自己喜歡且價格較高的物品,為生活增添些樂趣。
全媒體記者 唐卓/文
全媒體編輯 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