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高等教育優勢是巨大的,相比鄭州只有一所中末流211。
鄭州除非引進其他雙一流大學來鄭辦分校,否則鄭州想趕上長沙的高等教育,至少需要半個世紀,這還是保守估計,因為要從零建立一所雙一流大學,50年只能初見規模。
長沙的高等教育優勢,長沙有三所985,分別是中南大學、湖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
還有一所211湖南師範大學,長沙的985數量排在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和上海,超過武漢,西安,南京。
長沙的中學教育也很強,我們村好多人都從深圳,廣州回到湖南,然後去長沙做生意,打工,買房子,長沙的教育資源非常好,他們都說,人活一輩子,還不是為了子女,子女有出息了,就是最大的財富。
長沙的教育資源是好,但是補課也厲害,費用相當的高。沒有點經濟能力是承擔不起的。四大名校裡成績好的都在補課,你不補都不行,因為湖南的分數線高哇。在全國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分數線這麼高,高考也不是這麼好考的。
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浮躁確實有浮躁,投入產出比偏低,但總體是在高速發展的,個人認為中國的科研正在處於一個厚積薄發的狀態。少年強則國強的背後邏輯是,中年老年應更強。
我們只看到了前面,卻忽略了後面的,早早把年富力強的中年人趕到二線,浪費了多少中年人用時間積累沉澱多年才可以有的火候和精華,浪費了中年人浪遏飛舟、中流砥柱的才華和老到。
每次國際會議上,看著一群中國年輕人在外國專家面前亦步亦趨的樣子,一個簡單問題都搞不懂的他們,總想問問他們的導師在哪裡?
這種激勵只管一半,最初創新之後的厚積薄發呢?而且有的創新沒有經年的經驗和積累,是無法實現質的飛躍的。
只關注快和趁早,就會忽視之後如何繼續成長和提升,才會出現那麼多評到了職稱,就開始放棄甚至專心副業掙錢的教授們。
這樣的激勵機制與學術科研及其人才成長的固有規律,完全相悖。一個人是否真正潛心學術,要看他退休後的作為!
科研成果與」錢」關係不大的,重大的科研成果必然先在「中小公司」實現突破;比如現在生產光刻機的荷蘭公司,曾經就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
無論如何,不斷地加大對科研的投入,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都是沒有錯的!
其實是一種不公平,例如青基改名為"首次基金"更為合適,讓年齡不再成為羈絆,讓中年開始科研的人也有機會獲得啟動資金,而不受制於各種"帽子"和職稱,讓人們不再只顧速度而重質,也將部分化解"圈內人士及其子系"的資源壟斷。
對年輕人才要給平臺,但大部分高校對年輕人才的重視是個笑話,重視以最少的待遇能榨出多少的價值吧!
鼓勵搞「短,平,快」,而都不從事基礎研究,科技怎麼能得到長足發展?研究研究為什麼日本人拿諾獎的人數眾多,少年強則國強的背後邏輯是,中年老年應更強。
這會出現年輕人拼命出成績,過了35歲,躺在功勞薄上休息,中國人急功近利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
高校校級領導太多,一所高校的校級領導數量和一個地級市的配備相同,太荒謬了,高校越來越像行政機構。
你認可我的觀點嗎?對此,大家怎麼看?
聲明:部分內容及圖片來自網絡,如果信息有誤,或侵犯到您的隱私,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