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魚兒道:「我瞧見你,居然住在三五間破舊的屋子,居然自己搬桌子端菜,身旁只用了又聾又啞的老頭子,我又想,這人若不是聖賢,就必定是我從未見過的大奸大惡之徒,因為世上只有這兩種人能做出這樣的事。」
江別鶴笑道:「我自然不太像是聖賢。」
——古龍《絕代雙驕》
一、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弒母兇手
2012年,吳謝宇進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大一學年,吳謝宇獲得了北京大學三好學生榮譽稱號;大二學年,吳謝宇獲得了北京大學廖凱原獎學金。不僅在校內獲得獎學金,就連前往校外英語培訓機構學習GRE,吳謝宇也拿下了獎學金。
吳謝宇的母親謝天琴,是福州教育學院二附中的一名老師,2015年7月,吳謝宇以母親的名義,邀請了相識十幾年的老師(鄰居)們吃飯——相當於替母親舉辦退休儀式。受邀者不在少數,當時吳謝宇已經幫母親辦好了離職手續,領取了她的退休金和住房公積金。
但這樣的宴會,謝天琴並沒有出席。吳謝宇這樣解釋母親不能出席的原因——謝天琴已經到達美國,因為她沒有拿到綠卡,辦的是探親陪讀籤證,無法多次在中美間往返。而吳謝宇因為在美國學校就讀,可以拿到通行證。沒有人懷疑他的解釋。
母親的退休手續,是沒有任何人會疑心的。
「因為這個時候的吳謝宇已經成為了這個學校、我們這些教師子女群體裡的一顆明星,一個典範,這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天才。為祖宗爭光、為學校爭光、為地區爭光、為全市全省爭光的這樣一個英雄人物。」
那個時刻,吳謝宇與母親的榮耀都達到了頂峰。飯局上人們表達了對謝天琴的羨慕,覺得孩子孝順、有能力,前途無量。告別宴是溫馨的,人們以為他們會在美國開始新生活。
直到2016年2月14日,警方破門而入,在教職工宿舍5座102單元發現母親謝天琴的屍體。2016年3月3日,福州警方發布懸賞通告:警方發現一名女子死在福州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內,其22歲兒子有重大作案嫌疑。
2019年4月21日,吳謝宇於重慶江北機場乘機時被抓。回顧案情可發現,吳謝宇弒母不是衝動下的激情殺人,而是有長時間預謀的。2015年3、4月份,正讀大三的吳謝宇以家中有事為由,退掉所有的課程,不住宿舍,並向某英語培訓機構提前支取高分獎學金,6月底,吳謝宇在回福州前,購買各種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墊,乾燥劑、防潮劑、防腐包、真空壓縮袋抽氣泵、隔離服等等,託運回老家。7月10日晚,弒母前夜,吳謝宇在福州開好了酒店,11日晚,吳謝宇在家中弒母。之後,以母親名義借到一大筆錢,並通過支付寶多次購買活性炭和塑料膜、真空壓縮袋等處理屍體。
案發後,警方發現,吳謝宇曾與妓女相戀同居,拍攝多部性愛視頻,併購買了很多情趣道具。
二、毫無瑕疵的「完美」人生
三年前,吳謝宇案發後,輿論上出現了極其詭異的現象:面對如此罪大惡極的嫌疑犯,無論是北大校友,還是昔日高中同學——沒有任何人能說出他的一個缺點。吳謝宇整個人生沒有一絲人格的破綻或者弱點,每個認識他的人不但沒有譴責,反而迫不及待用各種褒義詞去讚美他。以下為近年來對吳謝宇親朋好友採訪的摘錄:
從童年時代起,吳謝宇就表現出了不同於一般孩子的強大自律性,放學後,他很少與周圍孩子進行一些無聊的遊戲,而是立刻回家做作業。
(鄰居)江楠至今還記得,多年前她去吳家串門,童年的吳謝宇就坐在客廳的桌子前專注地練習著毛筆字,見到鄰居來訪,禮貌地起身打一聲招呼,隨後旋即坐下繼續,毫不分心。
說話條理特別清晰,做事邏輯極其嚴謹。從沒和任何人起爭執或發生衝突。性格穩重,說話很顧及他人感受,相處起來舒服,通情達理。
不是那種覺得自己很厲害的男生,顯得平和謙虛。
他的人緣極好,熱心助人,對待同學一視同仁。
對同學朋友女生男生都很照顧,熱心幫忙。
有人說他開朗陽光熱情,有人說他安靜,但不算內向。
每天11點準時上床睡覺,在宿舍買了健身器械鍛鍊肌肉。
他孝順懂事,每晚都與母親通電話,常在人人網等社交媒體上表達對母親的愛意。社交媒體上,分享的多是英語學習資料、課程學習資料、考試複習資料等與學習相關的信息。
學校裡優秀的學生很多,但畢竟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粗心或者害羞,但吳謝宇始終完美。
他很心細,給每個同學發祝福信息時,都不會群發,而是寫上每個同學的名字。
……
一個高中同學匿名說,吳謝宇是一個好得有些過分的人;他的高中老師評論,如果非說他有什麼缺點,那就是他完全沒有缺點。如果說缺點是影子,每個人都有影子,什麼情況下人才會沒有影子?也許他本身便站立在黑暗中。也許,面對控制欲較強的教師母親,吳謝宇的高智商讓他久而久之摸出門道,如何成為一個好演員,他對他人的表現更像是一種話術。他可以表現出母親喜歡的形象,單純、陽光、禮貌、謙虛,甚至在做好弒母打算,和母親一起遇到鄰居時,他也會大聲有禮貌地主動打招呼:「阿姨好!」
兒童在受到足夠的社會規則馴化前,都是基於本能而逐欲的。有什麼欲望,便希望能立刻滿足。但吳謝宇幾乎沒有經歷過兒童期的自私、淘氣、頑皮,而轉眼到了青春期,依然沒有經歷一點點的叛逆。一個童年幾乎從來沒有經歷過頑皮、淘氣、放縱時光的人是可怕的。也許他的表面人設是符合母親和其他人期望的,從小母親應該就是這樣訓練他的,所以他很刻意做出這種開朗陽光的人設,習慣性地收起自己所有的苦悶,直到發酵成黴。
三、虛幻的道德標準與叢林現實
人食五穀雜糧,學生樊遲問稼,孔子不屑一顧、勃然大怒。自從儒家佔據統治地位以來,道德便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核心,一個官員如果不能成為道德楷模,即使能力再高,也不能任用;一國之興衰,也全歸因於皇帝之「道德」過關與否(黃仁宇對此認為:中國過早地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形態,中央政府的官僚體系在信息的傳遞、稅賦的徵收、政令的統一等諸方面都遭遇了艱巨的挑戰,因此不得不依賴於儒家道德話語和意識形態的輔助,來形成較為抽象的文化與道德層面的自我認同)。然而,在完美無瑕的道德標準之下,誰也無法否認兩千多年道德土壤生出道貌岸然者居多,真君子極少的現狀,甚至朱熹、張居正、海瑞等人都有揮之不去的道德汙點。至於普通官吏——既然虛無縹緲的聖人標準註定無法達到,何妨在燈紅酒綠的現實人生中肆意快活?
回到當下,翟天臨、劉強東、韓雪等等明星和名人雪崩式的崩塌,又何嘗不是因為做了太多高不可攀完美無瑕的人設?生活中我們總會不自覺地做出符合自己「人設」的行為,某種意義上來說,人設更是一場社會打造的共謀。可世上從來都沒有完美的人,任誰靠近了都有很多破綻。一旦這種虛幻的人設破滅,其面臨的是大眾近似於背叛的憤慨,這種反噬要遠遠高於單純的道德汙點帶來的指責。
打破自我理想化,接納真實的自己,別人其實可以接受有缺點和優點的正常人。心理學上有著名的出醜效應(又叫仰巴腳效應,犯錯誤效應):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善良但而帶有小缺點的人。你帶著煙火氣行走人間,別人也會覺得沒那麼有壓力——水的清澈,不是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
我的孩子長大後,最好不要學什麼孔融讓梨,看到大的儘管去挑、去拿、去搶。在迎合社會道德準則之前,在教小孩子愛他人之前應先讓他先學會愛自己和正視自己的內心。不讓道德、完美、聽話諸如此類成為虛幻的人設和負擔,無論是對排除外界灌輸後基於內心分享真心獲得喜悅從而自建道德,還是在對違反道德者除了按上一個「不道德」的名字沒有任何後果的社會中快速成長,都挺好。
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作者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