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根
從制度入手,營造出良好的幹部評價環境,讓談話對象實話實說、應說盡說,進而使組織部門真實、全面、準確地掌握考察對象的情況
近段時間,筆者參與了一些地方對基層幹部的考察工作,在相關談話中,有這樣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在提及考察對象的優點時,談話對象總是侃侃而談;一旦問起缺點和不足,對方要麼回答「沒有缺點」,要麼以「還未發現」「深入了解不夠」等說辭來敷衍,甚至有少數人變著花樣地把優點當成缺點來說。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評價一個幹部「沒有缺點」,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然而,為什麼會出現談別人缺點總是諱莫如深的現象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不願談。有的談話對象認為考察工作只是走過場,多說無益,甘當「啞巴」。二是不會談。有的談話對象對考察對象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但是不知道如何總結,比如,說起優點來就反反覆覆地用「優秀」「能力強」等詞彙來形容,反映不出考察對象的特點;說起缺點來表述不準確、評價不到位,次數多了乾脆懶得開口,或以「不知道」「不清楚」「沒發現」等說法來搪塞考察組。三是不敢談。有的談話對象奉行「好好先生」那一套,認為說缺點就是「說壞話」,可能會耽誤別人的前程;有的自以為精明,認為「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打了「小報告」就會傳到別人耳朵裡,很可能對自己不利。
「沒有缺點」就是缺點。若大家在幹部考察工作中都只談優點、不談缺點,就不能真實、全面、準確地反映考察對象的情況,很可能導致組織部門評價幹部失準、失真,無法對幹部量才使用,使選人用人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大打折扣。
要克服幹部考察工作中「沒有缺點」的缺點,關鍵是要從制度入手,營造出良好的幹部評價環境,讓談話對象實話實說、應說盡說,進而使組織部門真實、全面、準確地掌握考察對象的情況,讓選人用人工作更高效。
要積極探索「1+N」雙邊考察模式,讓談話對象「願開口」。除考察對象以外,還應把參與談話的幹部一併納入考察範圍,主要考察其談話表現情況,建立幹部考察談話誠信檔案,作為日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比如,可以要求每個參與談話的幹部對考察對象提出至少1條切合實際的缺點,考察組根據參與談話幹部的表現進行評價,重點在配合程度、談話內容是否符合事實等方面進行量化打分,對不主動配合,談話內容虛、空、偏的,根據表現程度及次數等情況,相應地採取提醒、批評教育、約談等措施,切實提高幹部參與考察工作的主動性。
要加強幹部考察工作隊伍建設,讓人「談得透」。要把幹部考察工作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在選優配強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培訓、模擬練習、體驗式學習、「一對一」幫帶等方式,不斷增強幹部考察工作人員的實踐能力,提升考察工作人員的談話技巧,從而牢牢掌控談話走勢,根據談話對象的不同性格,靈活運用各種談話技巧引導其談深談細、談出效果。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表達、不善歸納總結的談話對象,要聽出「弦外音」、聽準「話中話」;要善於發問,勤於溝通;要冷靜分析,抓住關鍵,引導其和盤託出,不留「尾巴」。
要完善幹部考察保密制度和幹部評價多方印證機制,讓人「敢直言」。完善幹部考察保密制度,對私自洩露幹部談話內容的相關人員要嚴格追究責任,讓談話對象放下顧慮,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建立幹部評價多方印證機制,對談話中反映的考察對象的缺點和問題,要通過查閱民主生活會相關資料、實地調查了解、徵求紀檢部門意見等多種途徑,全面印證核實,確保把幹部用準、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