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考察材料是組織人事部門常用的一種專業文書,其內容主要是對考察對象的德才素質和表現情況作出綜合評判,既可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又可為幹部管理提供重要參考。寫好幹部考察材料,是組工幹部的基本功。
和很多機關文稿一樣,撰寫幹部考察材料是「上手易,寫好難」。但是,不同類型的文稿,寫作難點往往各不相同。就幹部考察材料的撰寫來說,難就難在怎樣用洗鍊的筆法、較短的篇幅,對考察對象作出全面、準確、客觀而又充分體現個性差異的評判,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像高手畫人物速寫那樣,寥寥數筆,一個惟妙惟肖、活靈活現的形象就躍然紙上。
關於如何寫好幹部考察材料,我的認識、經驗和體會可以濃縮為這麼三句話:
第一,「識人準」才能「畫得像」
古人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宋·陸遊《示子遹》)寫好幹部考察材料,首先也要把功夫下在材料之外,下到提高考察質量上,下到提高知人識人水平上。如果考察不細、知人不深、識人不準,就不可能畫得像。「識人」不是簡單「看人」,必須全面歷史辯證地看,把近距離考察、多角度分析、具體化評價結合起來,把「聽其言」與「觀其行」、看「一時」與看「平時」、看「一事」與看「一貫」、定量分析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既要「知其表」更要「知其品」「知其性」「知其心」。
**要求管幹部用幹部的幹部,要有「瞻山識璞、臨川知珠」的識人慧眼。我們只有把「識璞知珠」的眼力、「登山臨川」的腳力、兼聽則明的聽力、分析研判的腦力與精準畫像的筆力結合起來,才能寫出形神兼備而又形神各異的考察材料,讓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寫的是誰,不熟悉的人看上一遍就能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現實中,很多幹部考察材料之所以「畫不像」,除了筆力不夠、「畫功」不佳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考察了解幹部上下的功夫不夠,只是把考察對象的述職報告、工作總結拿來「拼拼湊湊」,或是把以往的考察材料拿來「修修補補」。
幹部考察材料,畫的是幹部的「標準像」「全身像」「動態像」,尺幅差不多,形象各不同。畫虎畫皮難畫骨,畫人畫形難畫魂。從具體操作上說,我認為,要做到「畫得像」,應著重從4個方面抓住幹部的個性特徵並加以凸顯:
一是聚焦「考點」。幹部考察材料是命題作文,幹部的考察點是識人的觀測點,也是這道寫作題的考核點。具體考什麼,《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幹部任用條例》)有明文規定,集中在第二十七條,主要是全面考察幹部的德、能、勤、績、廉,要求突出政治標準,深入考察道德品行,強化專業素養考察,注重考察工作實績,加強作風考察,強化廉政情況考察,並且根據實際需要,針對不同層級、不同崗位考察對象,實行差異化考察。這些「考點」,就像給人畫像時既要仔細觀察其五官、身材有什麼特點,「一人一面」地「畫形」「具象」,又要善於捕捉其神態、氣質、動作上的個性特徵,把一個人的精氣神畫出來,讓其形象活起來、動起來。
二是立足崗位。幹部考察材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畫像,既要「像本人」,凸顯其作為自然人在性格、愛好等方面的個性特徵,又要「像幹部」,立足現職、結合經歷、透過所從事和分管的工作,鮮活呈現其作為特殊的社會人特別是「職務人」在履職活動中的行為特徵。
三是透過事例。人事人事,人與事往往密不可分,知事方能識人。無論識人還是畫像,要善於通過具體事例看思想、看境界、看作風、看水平、看實績,既看客觀條件,又看主觀努力;既看「大德」,又看「小節」;既看「顯績」,又看「潛能」;既看優點,又看缺點。
四是善於比較。主要從兩個維度作比較:縱向比變化,看考察對象的能力素質、工作表現是否向好發展;橫向比高低,看考察對象的綜合實力在同一地、同一類、同一級、同一年齡段的幹部中大致處於怎樣的位置。
上面這4點,最終要凝練出考察對象的鮮明特點,體現出此幹部與彼幹部的不同之處。如果考察材料把德、能、勤、績、廉這「五官」畫得很精細,但整個就是一張大眾臉,根本看不出畫的是誰,這樣的材料質量是不高的,使用價值也不高。
在中央組織部的部史部風展廳裡,我見過一篇幹部考察材料,寫於1943年,但寫法並不過時,其中寫道:
王同志系新黨員,政治上無問題,黨的問題了解不多,為人尚耿直,性稍偏狹,對工作熱情積極,有苦幹精神,但了解問題與處理問題有時走極端或自由主義態度。有些社會經驗,能力平常,不宜做獨立負責工作。
十來年前,我還見過某省2份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的幹部考察材料,其中有這樣一些內容——
XX同志主要特點:想幹事、有激情、不怕事、敢下茬;作風硬朗,經常沉在一線現場,曬得黑紅黑紅,不修邊幅,像個放羊倌,不像個官;其貌不揚,但愛學習,有思路,有辦法,想得長遠;管理嚴格,以身作則,節奏緊,令許多幹部叫苦說跟不上;項目意識強,往往是先鋪攤子幹起來,再請有關部門領導來看並請求支持。
這個人的主要特點是忠厚老實,是個老黃牛式的老實人。基層工作經驗豐富,對鎮上工作底數清、情況明;在鄉鎮擔任副職領導11年,心態好,能吃苦,沒有架子,始終顧全大局,當好配角,保持工作熱情,沉在一線現場抓落實,任勞任怨,維護班子團結和權威。鎮黨委書記兼鎮長外出學習或開會,工作交給他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在大家心目中,他就是個鎮長角色。
我摘錄的這3則考察材料,連同標點符號在內,短的只有94個字,長的也不過163個字,卻傳神地寫出了幹部的突出特點。這樣的考察材料,是我們學習的好樣板。
第二,「知人深」才能「寫得實」
《幹部任用條例》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考察材料必須寫實。」怎樣才是「實」?有沒有一個具體標準呢?我認為,關鍵在3點:
一是情況真實。以對黨和人民事業、對組織、對幹部高度負責的態度,如實反映考察中了解的情況,以事實為依據來評判考察對象,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什麼優點、缺點就寫什麼,不虛美,不遮醜。
二是內容充實。《幹部任用條例》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考察材料包括下列內容:
(一)德、能、勤、績、廉方面的主要表現以及主要特長、行為特徵;
(二)主要缺點和不足;
(三)民主推薦、民主測評、考察談話情況;
(四)審核幹部人事檔案、查核個人有關事項報告、聽取紀檢監察機關意見、核查信訪舉報等情況的結論。
上面這些內容,筆墨重點應落在前兩條尤其是第一條上;第三條、第四條主要是陳述結果結論,如果有需要特別說明的情況,可以在考察材料中簡要說明,具體情況用附件加以說明。
中規中矩的幹部考察材料,正文多採用以下結構形式:
第一部分(1個自然段):聚焦「德」。通過政治理論學習、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態度和行動等,反映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如果在重大政治鬥爭中有突出表現或「政治硬傷」,需要特別作出說明。
第二部分(1—2個自然段):聚焦「能」和「績」。結合任職經歷和一貫表現、崗位職責和履職情況,以工作實績為依據,對考察對象的領導能力、專業素養等作出評價。
第三部分(1—2個自然段):聚焦「勤」和「廉」。概要評價考察對象勤政廉政、工作作風、群眾威信等方面的情況,介紹審核幹部人事檔案、查核個人有關事項報告、聽取紀檢監察機關意見、核查信訪舉報等情況的結論。
第四部分(1個自然段):聚焦缺點和不足,一般寫1—2點。對考察中反映的幹部缺點,不能聽風就是雨,要認真加以分析、甄別、判斷,搞清楚是否屬實,是偶發的還是一貫的,是思想品質問題還是工作能力、方法、作風問題。
第五部分(1個自然段):主要是民主推薦、民主測評、考察談話情況,用數據說話。
近年來,還有一種比較常用、更為突出考察對象個性特徵的寫法——
第一段:概要介紹考察對象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經歷。比如:
××年××月出生(××歲),現任××。大學畢業到基層鍛鍊1年後,一直在××工作,主要經歷分兩大塊,一是在××、××從事××、××工作××年,二是在××從事××工作××年。雖是××科班出身,但在××綜合部門幹的崗位比較多,缺乏××業務實踐歷練。
第二段:概要介紹考察對象的家庭出身、家教情況以及對其個人成長、為人處事等的影響;個人興趣愛好、社會交往、廉潔自律等情況;小家庭的成員及家風。
第三段:對考察對象的政治素質、專業素養、領導能力、工作業績等作出概要評判。
第四段:對考察對象的性格特徵、工作作風等作出概要評判。
第五段:與上一種寫法的第五部分相似。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也更主張採用後面這種寫法。
三是筆法寫實。撰寫考察材料一般採用「觀例法」——抓住考察對象的個性特徵,確立幾個評價性的觀點,比如「思想政治素質較好」「工作實績比較突出」等,然後運用事例加以說明。事例要典型、具體,採用白描的筆法、平實的文風,簡明扼要,直陳主要事實,不能誇飾、渲染,不要採用文學筆法。
現實中,一些同志撰寫幹部考察材料,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筆法抽象、搞「模糊成像」。比如,寫思想政治表現,寫的都是「該同志認真學習……,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既看不出是怎麼學的,也看不出學得怎麼樣;寫工作作風,都習慣用「工作比較紮實,能深入基層,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等來表述,至於紮實深入的程度、幫助解決了哪些問題則看不出來,缺少反映情況的具體事例。這種浮在面上、套路化、概念化、一般化的寫法,是撰寫考察材料時需要避免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僅幹部的優點特點要寫實,缺點和不足之處更應寫實。我見過的許多考察材料,都是「優點煌煌,缺點一行」——對缺點和不足的表述,只有高度濃縮、抽象籠統的一兩句話;有的還用「希望進一步加強學習」「領導方法有待改進」這樣的希望或期許、建議來代替不足;有的甚至前後矛盾、優點和缺點打架,前面說「工作有魄力,敢抓敢管」,後面說「抓落實的力度不夠大」,肯定成績時說「能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指出不足時說「開拓創新不夠」;更有甚者,有意無意地把優點作為缺點來寫,如「不注意身體」「工作中要求急一些」,等等。這樣去寫缺點和不足,難以令人信服。
寫實,還要注意尺度分寸的把握,注意程度副詞的使用,避免對幹部評價過高。比如,「組織領導能力很強」「有很高的專業造詣」「工作非常投入」,其中的「很」字、「非常」二字要慎用。我們從網上可以看到,中組部負責同志在評價省部級領導幹部尤其是副職時,「比較」二字是用得最多的。
在我收集的「樣板稿」中,有兩個寫不足的好例子,我覺得特別值得借鑑:
不足之處是性子比較急,管控情緒上弱一些。討論問題如出現不一致的意見,他不等別人講完,就急於插話發表意見。也有個別同志談到,他對個人問題過於關注,很多工作剛部署就急於見到成效。
不足:有時過於追求完美,有些工作領導催得再急,自己不滿意也不肯出手。有同事心疼他太辛苦,也有人說他自己很累,下面也很累。
第三,「善取捨」才能「內容精」
幹部考察材料,篇幅一般控制在1500字以內,這就要求語言精煉、概括性強,內容精準、代表性強,筆法精到、表現力強。對能夠充分展現幹部個性特徵的情況,應當多著筆墨;對共性的內容,應當點到即止。需要注意的是,對考察中了解掌握的情況,既要甄別印證,又要有所取捨,選擇最能反映特點、說明問題的事例和數據,不能把收集到的素材一股腦兒往考察材料中堆。
老舍先生說過:「簡練需要概括,需要多知多懂。知道一百個人而寫一個人,知道一百件事而寫一件事,才能寫得簡練。心有餘力,有所選擇,才能簡練。」這講的是文學寫作,同樣適用於寫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