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績效目標是企業最為關注的問題。而讓企業的績效不斷獲得改進,是企業長期發展的需要,也是不容忽視的。
績效管理從本質上講,是一種過程和結果的管理,而不僅僅對結果的管理。它將企業的階段性目標分解成年度指標、季度指標、月度指標、周指標等,是一個不斷督促員工實現績效目標、完成個人與企業指標的過程因此有效的績效管理能幫助企業達成目標。
為什麼說績效管理能夠推動企業整體業績的改進呢?績效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挖掘問題。問題是多方面的,包括員工自身的問題、部門存在的問題和企業整體上存在的問題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有的企業不做績效管理,認為自身發展還算良好,根本不存在問題,但是根本沒有發現,其內外部存在的問題也是隨著企業的發展逐漸積累下來,隨時都有可能被引爆。
績效管理是一個不斷制定計劃、修改計劃、執行計劃、發現問題和改進完善問題的循環過程,這也體現在整個績效管理環節中,包括績效目標與指標的設定、績效達成的監督過程、績效的實施與修正、與員工的溝通面談、績效改進、績效目標再制定的循環,總體形成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改進問題的過程。作者/熊老師(inte6198110)
績效管理與利益的分配是掛鈎的。這就是績效管理推進企業進步的另外一個原因,物質利益是激發員工主動性的源泉,如果企業能夠認清這一點,那麼對於利益的分配就會與績效管理緊密地結合起來。
古人都知道「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個道理,試問一下,如果所有優秀的員工能夠得到獎勵,那麼就不愁沒有人願意努力工作了。這樣,績效管理的推進過程也就變得更加輕鬆,企業的業績發展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與利益不掛鈎的考核是沒有意義的,沒有人會幹沒有回報的工作。也就是說,績效管理必須與薪酬制度結合起來,即員工的工資一般都會分為固定工資和績效工資兩個部分,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底薪+業績獎金」的模式。績效工資的分配,必須要與員工的績效考核成績息息相關。在企業流傳一句話:「一說起考核,絕大部分員工的第一反應就是有的人要發獎金了,有的人則要倒黴了。」
績效管理對於促進員工和企業的成長有著絕佳的作用。績效管理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獎懲,更不是單純的利益分配,而是要改進出現的問題,促進企業與員工雙方的共同成長。
通過績效管理發現問題、改進問題,要找到差距,然後再進行提升,最後實現雙贏。績效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一部分在於前期的計劃準備工作,另外一部分在於薪酬和績效的結合是否合理。績效與薪酬,在人力資源管理中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兩者的作用都不能輕易被忽視。
有兩家新興的民營企業,A公司和B公司,這兩家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推行了績效管理,但是兩者的推行模式有著很大的差異。A公司重視績效管理的全程工作,在企業的績效管理落實進程中,更重視績效計劃、績效實施、績效考核、績效面談、績效改進等每個環節的監管。推行中,企業重視對於員工的管理,善於發現問題和改進問題。
而B公司的績效傾向性則完全不同,他們的管理者重視績效考核,甚至認為績效考核是一個獨立於績效管理之外的系統,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所以在推行績效的時候,他們把重點工作放在績效考核上,對於員工業績的統計、計算、評分環節十分認真,並且針對績效考核的結果進行獎懲。
這兩個公司的績效管理模式可以用風格迥異來形容。一個是重視績效過程的日式企業管理模式;一個則是重視結果的美式企業管理模式.不能單純地說誰對誰錯,這兩種績效管理模式互有長短。
A公司的績效是重視過程的,這一點很好,在如今很多企業僅僅看重成績的大背景下,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過程管理非常重要,因為績效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所以持續性和跟蹤性就變得重要起來,而企業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實行全程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逐步發現企業中存在的弊端,了解阻礙
績效實施的因素,獲悉員工的實時動態和需求,促使企業各部門之間實現良好的配合。這些無疑會把企業的績效管理提升到一個新臺階,也有利於企業在接下來的一個階段內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實現企業的不斷改善、持續發展。
B公司注重績效考核的結果,也就是說,他們會將績效考核的最終結果作為企業績效管理的唯一依據。這樣的情況下,所有的員工必然都會傾盡全力工作,以爭取在績效考核中取得好成績、好評價。員工的個人績效匯集起來就是部門績效,部門績效再相加,就是企業的績效。所以,若個人績效得到提升,那麼企業績效自然也呈現樂觀態勢。
可是這種方法也存在弊端,這也是忽視管理帶來的弊端。沒有管理的企業,制度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約束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拼命達成績效的員工,就會不擇手段地爭取業績,湊指標、互拆臺等現象更是層出不窮,這就是企業內部為了湊指標而發生的作弊現象。忽視管理,企業就不能及時地了解績效動態,更無從得知企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因而對於員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也就沒有了全面而真實的了解。
不管哪一種模式和方法,能夠始終貫徹並且起到良好的效果,就是好模式與方法。不論是結果管理還是過程管理,都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企業在不同的階段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