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不認識它?北京「石庫門」百年老房將露初容

2020-12-11 北京日報客戶端

你知道在南城香廠路與板章路交會的地區,有一片百年老建築名為「華康裡」麼?這片模仿上海裡弄石庫門樣式的建築,曾經是上世紀20年代北京最繁華的地方,堪比老上海的「十裡洋場」,只是在歷史發展中漸漸湮沒。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獲悉,截至昨天,華康裡文物修繕工程已完成結構修繕部分,計劃將於明年完工。屆時,蒙塵多年的百年老建築就將露出初容。

提起「華康裡」,如果不是居住在這一代的城南老北京人,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

時光還得倒轉回百年前。1914年,在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倡導下,北京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向上海外灘學習,仿照西方國家模式進行城市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其中,為了提升北京商業化形象和業態,選定在城南香廠地區打造一個集消費與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商業區,即人們後來所說的「北京新市區」。

上世紀20年代最繁盛時,這片新市區堪比老上海的「十裡洋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世界商場,佔地八畝,樓高四層,有劇場、雜耍場、曲藝場和餐館,還建有屋頂花園。據記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就是在新世界屋頂公園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獄的。其次,便是模仿上海裡弄石庫門樣式而建的華康裡和泰安裡,曾作為新式「紅燈區」而存在。

天橋有句老話:「土得掉渣,洋得冒尖」。「洋得冒尖」指的便是包括華康裡在內的「新市區建築」。不過,軍閥混戰的上世紀20年代,「新市區」的繁華景象只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到了上世紀30年代,這一代就漸漸衰敗了,幾經輾轉後,華康裡也改為民居。

冬日下午,稚童的歡聲笑語從香廠路小學的院牆內傳出;住了半輩子的老人,一邊打著盹兒一邊回憶著過去的時光;還有林立的賣油鹽醬醋的小鋪子;……只有仔細留心的人才能發現,剛剛經過的腳手架前的老建築,細長的木窗和講究的歐式裝飾線,都是洋派建築的遺蹟。

「從青磚硬山合瓦屋面可以看出,這在清末民初確為格局形式新穎的建築。」施工方北京園林古建公司華康裡修繕項目經理張蹇介紹,區別於尋常民居採用的是「二四牆(240毫米厚)」,這片建築多採用的是「三七牆(接近370毫米厚)」甚至「五零牆(接近500毫米厚)」,也從側面說明最初設計時的用途並非民居。

「三年前您要來到這兒,可看不見這麼完整的建築形制。」住在附近的老住戶介紹,改為民居的半個多世紀內,為了增加居住空間,很多人都對房子做了改造乃至加蓋,層層疊疊後早已掩蓋掉原初的面貌。直到2017年,天橋街道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改造,這片隱藏在香廠路附近的百年老建築,才終於從重重違建中一點點露出真容。

2018年起,西城區一次性啟動了包括華康裡在內的15處文物騰退,力爭讓古蹟儘快恢復歷史原貌。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瞧見,修繕後的華康裡,露出了百年前的建築形制。前臉是一座坐北朝南的5間二層小樓,樓中間寬敞的拱券大門門額上,以楷書寫就的「華康裡」三個大字清晰如昨。從券門洞進去後,一條3米寬的主巷縱貫南北,主巷兩側各分布著格局整齊的5個獨立院落,房子都是青磚硬山合瓦屋面。

「比較幸運的是,儘管後期居民對華康裡有拆改,但還是保留了一部分老牆體、木構件,特別是它的基礎得以保留,這樣,技術人員通過如柱徑等可以推算出開間大小、尺寸等。」張蹇打比方,就相當於給人臉畫像,可以基於一些基本信息推算出臉部五官的比例。

對於古建文物的修繕,最小擾動是施工中必須遵循的第一原則。牆面是最能體現最小擾動的細部之一。

「我們把表面酥鹼嚴重的磚牆和後期堆砌的現代紅磚牆全都剔了出來,或者用老磚重新砌築,或者進行了抽換處理。」吳維勇說到,參與牆面修繕的均是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的老工人。對於能夠保留的老磚牆,施工中工人們都儘量保留了下來,讓其留在原處。

截至昨天,華康裡文物修繕工程已完成結構修繕部分,計劃於明年完工。屆時,蒙塵多年的老建築就將露出百年前最初的模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瑩瑩 潘之望

編輯 楊萌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石庫門裡的舊時光,酒店業裡的「海底撈」
    我們住著很小的石庫門房子,紅油板壁。對於我,那也是有一種緊緊的朱紅的快樂。」 -- 張愛玲初來上海的童年回憶 什麼是我們心裡老上海風華?CAPELLA寓意:以客戶為宇宙中心的服務理念,不論何時將最好的服務給您。
  • 天橋百年「老上海」露真容 華康裡、泰安裡將原貌修繕
    北京發布5月6日電 作為北京唯一採用上海裡弄石庫門樣式的兩棟建築——華康裡、泰安裡正在逐漸露出百年前的老樣子。本月底,拆違工作將全部完成,兩棟老建築將按照建築原貌進行修繕,今後用作天橋演藝區的配套建築。
  • 北京北站:保留「百年老站房」 可換乘3條地鐵線路
    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在北京二環的西北角,一座車站在這裡靜靜地等待了三年。以至於很多初到北京的異鄉人,並不知道在西直門交通樞紐內,還有一座北京北站。今後,北京北站將成為京張高鐵的起點站。北京北站外景。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活動現場展示的海派非遺系列畫冊(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叢書將海派文化精髓以畫冊形式呈現,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整套著作分為五冊,分別是《海派家具》《海派旗袍》《海派玉雕》《上海石庫門》《上海本幫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 世博」盧灣專場演出」5月上演 展原汁原味石庫門風情
    東方網通訊員董正4月23日報導: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越來越近,一出以展示盧灣精品文化為主題的原創節目排練也已接近尾聲,節目將於5月中旬在世博園區上演,百年淮海路、新天地石庫門等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將被「搬進」世博會。    國家一級編導魏芙是這臺演出的導演,曾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編排大型舞蹈。
  • 北京老房裝修的流程有哪些?
    作者: 北都國際裝飾其實北京的房子並不是都是嶄新的,有很多人家住的別說是二三環,五環都已經很不錯了,那麼也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好看,也許是三代人還在擠著一個幾十平米的老房子,所以要說北京的老房子還真不少,那麼除了這些老房子,還有一些二手房子,也是比較老舊了,那麼一些購買了二手房子的人其實也需要做一個局部裝修
  • 百年抹茶來到了北京三裡屯
    胖的原因大概是瘦小的身體容不下我這完美的人格歡迎關注一周美食,點關注,吃遍京城不迷路。宇治抹茶來到了京城三裡屯,抹茶綠是店內的主色調,清新的環境中帶著一抹醇厚的抹茶香氣。對於大多數抹茶控來說,一抹綠色就足以令人駐足、烹製抹茶過程中彌散在空氣中的濃鬱茶香更讓人垂涎欲滴。說到抹茶,腦海裡浮現的便是抹茶之鄉:宇治。品過宇治抹茶,其他抹茶便再不能用正宗二字形容,久久不能忘懷。
  • 百年石庫門裡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除了有歷史保護建築的名頭外 它還有一個以弄堂為主題的博物館 也是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西王小區,原名西王家厙花園弄,由當時號稱「中國哈同」「地皮大王」的商人程謹軒在1911年投資建造,是一處具有百年歷史的英式安妮女王風格建築群,為上海市優秀歷史保護建築。
  • 石庫門風俗畫,用畫筆來保存記憶
    此次展出的是他的石庫門風俗畫。 從前的老上海人,絕大多數住過石庫門弄堂。石庫門,是上海弄堂的一種典型住宅房,因用石頭做門框,用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故得名為「石庫門」。 住過弄堂的人都知道,狹長的弄堂裡沒有秘密可言,前家後門對著後家前門,水池共用,廁所共用,甚至廚房也共用。
  • 「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
    原標題:「秘密搖籃」將建成紅色紀念館 老漁陽裡2號恢復歷史風貌  圖說:市民趙文來所住的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被列入革命遺址保護項目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劉歆 攝  七一前夕,家住南昌路老漁陽裡2號的趙文來老人接到了有關部門要求他置換房屋的通知,通知說,這幢他居住了整整40年的百年石庫門老房子已被列入革命遺址保護項目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原創 徐光壽 上海通志館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儘管歲月老去,儘管容顏變遷,儘管遷入高樓別墅,或者遠居海外,但只要談起石庫門,只要看到石庫門的影像,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抑止不住的激動。在幾乎整個20世紀中,身處異地的上海人每每懷念上海,其生於斯長於斯的石庫門民居就是重要的對象。
  • 石庫門的笑聲
    恰恰是格個小名,承載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愛意。沈榮海,名字很一般;但是伊的拿手名菜是「老上海紅燒肉」,濃油赤醬,充滿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記憶。兩個老上海男人,用伊拉兩個人的兩隻嘴巴,給聽得懂上海閒話的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帶來了石庫門的笑聲,充滿老城廂市井氣息的笑聲。
  • 中共一大紀念館將在建黨百年之時開門「迎客」
    【解說】1月11日,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副館長徐明向記者透露,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項目之一,中共一大紀念館建設項目將於2021年4至5月份完成基本建設,恢復百年前的歷史原貌之後投入試運營,在建黨百年之時開門「迎客」。
  • 塵封照片講述 老哈爾濱火車站百年風雲變遷
    其中兩張照片反映了老哈站的歷史原貌:老哈爾濱站靜靜地矗立在那裡,停靠在站房門口的幾架馬車整齊地排列著,正在等待旅客裝運行李……,而另一張照片則是攝影者站在近於喇嘛臺的位置,向著老哈站的方向拍攝的。照片裡距離龍門大廈、省文史館的不遠處,就是老哈站。
  • 京張高鐵初探②|清河站:從百年老站到智能高鐵,都是大寫的「人」字
    長城新媒體記者萬前進 趙嬌瑩 劉瀟 張琳報導從上世紀初的京張鐵路,到如今的京張高鐵,中國鐵路跨越了百餘年風雨滄桑。那個寫在燕山深處的「人」字形鐵路,是自主創新、見證奇蹟的誓言,更是「未來更美好」的預言。
  • 北京青龍橋火車站重現初時風貌
    原標題:北京青龍橋火車站重現初時風貌 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北京市延慶區青龍橋火車站水塔、抗戰文物保護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近日整體竣工,此次修繕參照民國時期老照片進行景觀恢復,水塔與詹天佑紀念碑、老站房渾然一體,這座建於清末民初的百年老站重現初時風貌。
  • 「微創手術」盤活裡弄閒置空間 上海石庫門社區建起共享客廳和共享...
    央廣網上海11月24日消息(記者楊靜)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本月上海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對幾處石庫門裡弄小區啟動「微更新」,建起了共享客廳和共享書房。通過設計師的「微創手術」盤活裡弄閒置空間,讓老弄堂文化在百年石庫門傳承。對此,居民的反應如何?目前這些共享空間的使用情況如何?
  • 榮成諸多百年海草房被換成瓦房 失修久亟待保護
    成山鎮黃埠村近百年的普通式海草房的門樓前臉。  民俗學家山曼曾說, 「膠東的海草房已經成了文物,它和膠東的石磨一樣,正逐漸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  前一段時間,筆者在榮成市成山鎮成山一村書院街採訪時,發現了原海軍政委李耀文上將的海草房故居,激起了自己對榮成百年海草房的濃厚興趣,遂對此進行了專門的採訪。  經過對十五六位長者的採訪得知,成山衛海草房老民居大致有三種類型:官邸型(又叫官宅)、宮殿型(又叫新房子、豪宅、北京四合院式)和普通膠東民居。
  • 2020紀念中國上海世博會舉辦十周年暨石庫門城市更新論壇在上海舉行
    石庫門是市井文化永續傳承的記憶,是上海生生不息流淌的血脈。它湧動著生機、積蓄著力量,是這座城市的精神寄託、文化標杆和城市符號。我們不僅要關注石庫門如何改造,石庫門怎樣保護,更為核心的是對為什麼需要石庫門的了解。他認為,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贏、面向未來,是世博精神,這也同樣是石庫門精神。傳承和保護石庫門文化的關鍵是創新,這樣才能展現上海文化的千姿百態。
  • 這場笑煞人的直播只是開始!《石庫門的笑聲》約你下月劇場見
    都知道現象級獨腳戲《石庫門的笑聲》早在誕生之初就立下規矩,不對外錄像,不電視轉播,不出外巡演,堅持駐演中國大戲院、牢牢紮根「演藝大世界」。這樣的堅守是為了保護獨腳戲藝術的現場感染力,也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回歸劇場感受劇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