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南城香廠路與板章路交會的地區,有一片百年老建築名為「華康裡」麼?這片模仿上海裡弄石庫門樣式的建築,曾經是上世紀20年代北京最繁華的地方,堪比老上海的「十裡洋場」,只是在歷史發展中漸漸湮沒。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獲悉,截至昨天,華康裡文物修繕工程已完成結構修繕部分,計劃將於明年完工。屆時,蒙塵多年的百年老建築就將露出初容。
提起「華康裡」,如果不是居住在這一代的城南老北京人,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
時光還得倒轉回百年前。1914年,在時任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的倡導下,北京成立了「京都市政公所」,向上海外灘學習,仿照西方國家模式進行城市規劃和市政基礎設施改造。其中,為了提升北京商業化形象和業態,選定在城南香廠地區打造一個集消費與娛樂為一體的新型商業區,即人們後來所說的「北京新市區」。
上世紀20年代最繁盛時,這片新市區堪比老上海的「十裡洋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新世界商場,佔地八畝,樓高四層,有劇場、雜耍場、曲藝場和餐館,還建有屋頂花園。據記載,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就是在新世界屋頂公園散發《北京市民宣言》而被捕入獄的。其次,便是模仿上海裡弄石庫門樣式而建的華康裡和泰安裡,曾作為新式「紅燈區」而存在。
天橋有句老話:「土得掉渣,洋得冒尖」。「洋得冒尖」指的便是包括華康裡在內的「新市區建築」。不過,軍閥混戰的上世紀20年代,「新市區」的繁華景象只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到了上世紀30年代,這一代就漸漸衰敗了,幾經輾轉後,華康裡也改為民居。
冬日下午,稚童的歡聲笑語從香廠路小學的院牆內傳出;住了半輩子的老人,一邊打著盹兒一邊回憶著過去的時光;還有林立的賣油鹽醬醋的小鋪子;……只有仔細留心的人才能發現,剛剛經過的腳手架前的老建築,細長的木窗和講究的歐式裝飾線,都是洋派建築的遺蹟。
「從青磚硬山合瓦屋面可以看出,這在清末民初確為格局形式新穎的建築。」施工方北京園林古建公司華康裡修繕項目經理張蹇介紹,區別於尋常民居採用的是「二四牆(240毫米厚)」,這片建築多採用的是「三七牆(接近370毫米厚)」甚至「五零牆(接近500毫米厚)」,也從側面說明最初設計時的用途並非民居。
「三年前您要來到這兒,可看不見這麼完整的建築形制。」住在附近的老住戶介紹,改為民居的半個多世紀內,為了增加居住空間,很多人都對房子做了改造乃至加蓋,層層疊疊後早已掩蓋掉原初的面貌。直到2017年,天橋街道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改造,這片隱藏在香廠路附近的百年老建築,才終於從重重違建中一點點露出真容。
2018年起,西城區一次性啟動了包括華康裡在內的15處文物騰退,力爭讓古蹟儘快恢復歷史原貌。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瞧見,修繕後的華康裡,露出了百年前的建築形制。前臉是一座坐北朝南的5間二層小樓,樓中間寬敞的拱券大門門額上,以楷書寫就的「華康裡」三個大字清晰如昨。從券門洞進去後,一條3米寬的主巷縱貫南北,主巷兩側各分布著格局整齊的5個獨立院落,房子都是青磚硬山合瓦屋面。
「比較幸運的是,儘管後期居民對華康裡有拆改,但還是保留了一部分老牆體、木構件,特別是它的基礎得以保留,這樣,技術人員通過如柱徑等可以推算出開間大小、尺寸等。」張蹇打比方,就相當於給人臉畫像,可以基於一些基本信息推算出臉部五官的比例。
對於古建文物的修繕,最小擾動是施工中必須遵循的第一原則。牆面是最能體現最小擾動的細部之一。
「我們把表面酥鹼嚴重的磚牆和後期堆砌的現代紅磚牆全都剔了出來,或者用老磚重新砌築,或者進行了抽換處理。」吳維勇說到,參與牆面修繕的均是擁有超過十年經驗的老工人。對於能夠保留的老磚牆,施工中工人們都儘量保留了下來,讓其留在原處。
截至昨天,華康裡文物修繕工程已完成結構修繕部分,計劃於明年完工。屆時,蒙塵多年的老建築就將露出百年前最初的模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趙瑩瑩 潘之望
編輯 楊萌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