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去看羅希賢畫展。上海陝西北路藝享空間,10平方米的小屋子,約莫展出了20多幅畫。 羅希賢是海派連環畫家,擅長描繪上海灘風情。此次展出的是他的石庫門風俗畫。
從前的老上海人,絕大多數住過石庫門弄堂。石庫門,是上海弄堂的一種典型住宅房,因用石頭做門框,用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故得名為「石庫門」。
住過弄堂的人都知道,狹長的弄堂裡沒有秘密可言,前家後門對著後家前門,水池共用,廁所共用,甚至廚房也共用。真正雞犬之聲相聞,張家長李家短,一舉一動,盡收眼皮底下。 恨不能早一點搬出弄堂啊!終於等到一天,心想事成,弄堂開始拆除,老上海人欣欣然搬進樓房。住宿條件改善了,可是「房門一關,老死不相往來」的新居住模式,卻又讓人們懷念起從前熱烘烘的弄堂煙火氣息。
逝去的記憶可以從哪裡重溫呢?這個時候,來看一看羅希賢的石庫門風俗畫,馬上就會熱淚盈眶。
那些久違的弄堂煙紙店、老虎灶、裁縫鋪、糖果店、修鞋鋪、亭子間……還有各式各樣的裡弄場景,充滿潮溼的回憶。 刷馬桶、生煤球爐、送牛奶、送報紙、買大餅油條、在公共洗水池刷牙、洗臉、洗菜……一幅《早上的石門口》,仿佛一輛時光隧道列車,倏忽將我們帶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弄堂晨光。
下象棋、織毛衣、吃西瓜、開故事會、搖著蒲扇給囡囡扇風、蹺腳躺在紅藍條紋軟椅上聽廣播……《弄堂裡廂乘風涼》讓我回憶起遙遠的夏夜。那時的夏天沒有空調,卻有群聚娛樂的熱鬧。 「磨剪子嘞——戧菜刀」 「棕繃修哇,啊有壞額棕繃藤繃修」「箍桶咯箍桶」……一幅《弄堂叫賣從早到夜》勾起兒時回憶,畫面無聲,卻恍若聲聲入耳。
當年,上海弄堂裡的孩子們玩些什麼遊戲呢?在羅希賢的畫作《拆天拆地男小頑》裡,可以看到放學後,男孩子們會聚在一起玩爬樹、捉知了、鬥蟋蟀、玩彈珠、打彈弓……一幅《女小囡的遊戲》描繪了女孩子們的弄堂遊戲:跳皮筋、造房子、抓麻將牌、打桌球……栩栩如生,記憶猶新。這些遊戲我小時候也都玩過。
石庫門風俗畫,既有人文情懷又具風俗趣味。 用畫筆來保存記憶,這是畫家羅希賢的幸福。通過觀展來喚醒記憶,這就是我們觀眾的幸福。
作者:陸小鹿 來源:揚子晚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華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