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80多歲的趙月英兩次心臟病發,喘不上來的那口氣,差點要了她的命。然而,兩次出院後的第二天,她都出現在白沙門環保教育站,坐在了縫紉機前。
這位來自河南農村的老太太,沒受過多少教育,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卻知道在把環保袋送給別人之前,一定要囑咐一句:「少用一個塑膠袋,多給地球一份愛。」
這是她的兩個兒子給她灌輸的環保意識。兩年多時間,製作3000多個環保袋的趙月英,成了海口白沙門環保教育站的「明星」。她的身後,是兩個兒子堅持3年的環保志願服務。
「如果早知道做環保這麼辛苦,我還不如回去賣水果。」小兒子蔣軍偉還可以再做選擇,卻還是選擇和各類生活垃圾為伴。他不是下不了離開的決心,而是邁不動離開的腳步。
這座建在公共廁所旁邊的環保教育站,早已與環保、家人、退休老人,甚至是理想,產生了牢不可分的聯繫。即使想過離開,蔣軍偉和哥哥蔣付軍卻還是選擇頂著困難,守住這方天地。
04-05版□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王天宇 文/圖
83歲老母親
兩年多時間製作 3000個環保袋
腳踩踏板,手壓車線,看著縫衣針上下穿梭,趙月英覺得此時的自己「最快樂」。
縫紉機一側的工作檯上,放著一疊裁好的窗簾布——這是別人家丟棄的舊物。通過縫紉機,趙月英能把它們改造成一個個環保袋,去掉多餘的線頭,免費交到每一位前來的市民遊客手中。
今年83歲的趙月英,一天大約能製作5到6個環保袋,然後被分發一空。她的手中沒有存貨,今天所製作的環保袋,甚至是幾天前就已被人預定的。「少用一個塑膠袋,多給地球一份愛。」每次送出一個環保袋,趙月英總是不忘重複這句話。趙月英沒有上過學,卻知道塑膠袋難以被自然降解,「可能幾百年都無法被自然吸收。」這是她的兩個兒子常對她說的話。
事實上,自從1922年制出最常見的塑料——聚乙烯之後,人類製作的第一批塑膠袋,至今也沒有完全被自然降解。
2017年9月15日,在海口市美蘭區政府的支持下,白沙門環保教育站正式成立,趙月英的二兒子蔣付軍擔任站長。
有一次,為了逗母親開心,蔣付軍拿出一個塑膠袋套在頭上,扮起無法呼吸的樣子。趙月英有些反感,蔣付軍卻告訴母親,要是大自然裡的小動物被塑膠袋套住頭,那該有多難受。
那時的趙月英還不太清楚什麼是「環保」和「塑料垃圾」,倒是對兒子的玩鬧感觸頗深,「還有多少小動物,正在受這份苦?」
環保教育站成立不久,趙月英加入其中,成為一名志願者。一年後,有志願者給站裡送來幾臺縫紉機,趙月英坐在其中一臺前,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環保之路。
五顏六色的布料,有些是舊衣服,有些是舊床單。清洗消毒之後,趙月英能把它們製作成五顏六色的環保袋。兩年多的時間裡,趙月英製作了3000多個環保袋。
總有人提出用錢購買,趙月英堅決不同意。「這是免費的,只圖你們能用得上。」環保不圖錢,這是趙月英對環保的理解,也是她在兩個兒子身上看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