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不受控制地搖,手抖得握不住茶杯,口齒不清,話都說不清楚。是帕金森病嗎?震顫作為一種識別度較高的症狀,是人們對於帕金森病的主要判斷依據,也正因為此,同樣具有震顫特點的疾病往往容易被公眾都扣上「帕金森病」的帽子,原發性震顫就是其中一種。
原發性震顫具有怎樣的發病特點?與帕金森病如何進行區分?主要治療方式是什麼?臨床預後如何?本期特別邀請3位神經內科領域知名專家為您解答。
特邀訪談嘉賓: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
羅祖明教授
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
劉衛國教授
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商秀麗教授
提高醫患認知 正確診斷 早期治療
羅祖明 教授
「目前,患者甚至一些基層醫生往往對原發性震顫存在誤區,易與帕金森症等具有震顫特點的疾病混淆,應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加強醫患教育,提高醫患認識,正確診斷和識別原發性震顫至關重要!」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羅祖明教授表示,原發性震顫通常預後良好,但患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提升生活質量,恢復社會功能。
原發性震顫三大危害
「原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以上肢遠端的姿勢性和動作性震顫為特點,可伴有頭部、口面部或聲音震顫。」羅祖明教授介紹,原發性震顫多發生於手和前臂,也可累及頭部、下肢、聲音等,偶爾累及舌、面部、軀幹等部位。
羅祖明教授指出,原發性震顫主要有三大危害:其一,社會性損害,震顫發作時會讓患者「異於常人」,影響個人形象,尤其對於公眾人物而言;其二,功能性損害,震顫會影響患者完成精細動作,如拿不了筷子,不能完成寫字繪畫等動作;其三,心理損害,對於原發性震顫患者,功能性和社會性的損害都可能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產生焦慮、抑鬱情緒,而心理問題也會進一步加重功能性和社會性損害,形成惡性循環。」
原發性震顫多種治療方式
原發性震顫具有其自身特點,如雙手及前臂明顯且持續的姿勢性和(或)動作性震顫,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體徵,可僅有頭部震顫,但不伴有肌張力障礙等。
羅祖明教授表示,臨床上需進行相關輔助檢查進行確診,如甲狀腺功能檢查,以排除由甲亢引發的震顫,還需排除如腦萎縮、重金屬中毒、藥物作用等相關因素。
「輕度原發性震顫患者通常不需要進行治療,對於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早期診療。」羅祖明教授指出,目前國內一線用藥為阿羅洛爾、普萘洛爾、撲米酮,作為基礎用藥,可有效緩解症狀。對於單藥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進行聯合治療,加入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撲癇酮等。而對於以頭部或聲音震顫為主的患者,可選擇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選擇手術治療,主要包括立體定向丘腦毀損術和深部丘腦刺激術(DBS),二者都能較好地改善震顫。
原發性震顫並不可怕
規範治療享健康生活
劉衛國 教授
「原發性震顫並不可怕,通常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對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可考慮藥物治療,目前國內一線用藥主要包括阿羅洛爾、普萘洛爾等。」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劉衛國教授強調,雖然原發性震顫並不能治癒,但規範治療就能夠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30%~50%具有家族史且進展緩慢
「原發性震顫也叫特發性震顫。什麼是原發性?通常而言,對於發病原因不明確,與家族遺傳相關的疾病,醫學上採用『原發性+疾病名稱』進行命名。」劉衛國教授表示,雖然原因不明,但並不妨礙原發性震顫的識別與治療。
「父母是否也得過這個病?出現這個症狀多久了?」劉衛國教授表示,這兩點很重要,因為30%~50%的原發性震顫患者具有家族史,同時,原發性震顫進展相對緩慢。如果有家族史,且幾年甚至十幾年症狀未加重,基本可以排除帕金森病。
震顫是原發性震顫患者唯一的臨床症狀,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表現。患者一般先出現一隻手或雙手震顫,當患者平舉雙手時,手臂遠端會出現震顫,頭部也常出現震顫。此外,可能會影響舌和面部,造成患者口齒不清。
對症治療 根據病情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原發性震顫在症狀較輕時通常不需要治療,如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可考慮進行藥物治療。」劉衛國教授表示,目前國內的一線用藥包括普萘洛爾、阿羅洛爾,不過普萘洛爾為脂溶性β受體阻滯劑,可透過血腦屏障,容易引起嗜睡、疲勞等不良反應;阿羅洛爾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因此不良反應較少,耐受性較好。
此外,還可應用抗癲癇藥,如撲癇酮、加巴噴丁等,以及苯二氮卓類藥物,如阿普唑侖、氯硝西泮等。對於頭部或聲音震顫者,也可選擇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對於無法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可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劉衛國教授表示,目前原發性震顫不可治癒,通常進行對症治療,可根據患者病情及需求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正確認識原發性震顫 與其和解
商秀麗 教授
「原發性震顫是一種良性震顫,不會危及生命且進展緩慢,要讓患者建立對原發性震顫的正確認識,不要過於擔心。同時,原發性震顫有藥可治,如果嚴重影響生活治療,通過藥物對症治療即可有效緩解。」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商秀麗教授表示,目前原發性震顫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尚無精準的檢測辦法,主要依靠醫生的臨床經驗進行診斷。
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 大不相同
「頭不受控制地搖,端起水杯水撒得到處都是,想夾個菜手不聽使喚,現在嘴也不好使了,說話都說不清楚,大夫,我這是咋了?」 商秀麗教授說,這是門診中常見的一幕,患者滿臉的焦慮,想說什麼還欲言又止,好像話說出口了擔心就變成真的了,「他們是怕自己得了帕金森病。」
震顫是公眾對於帕金森病的主要認識,「身體抖了那就是帕金森病。這是公眾認知的一大誤區。」商秀麗教授表示,其實很多疾病都會引發震顫,而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的危害不同、表現不同、預後也不同。原發性震顫不會威脅生命,且疾病進展緩慢,對於輕症患者無需用藥也可正常生活。而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就診,早期診斷,讓醫生判斷是何種原因引發的震顫,切不可諱疾忌醫。
患者教育至關重要
「患者教育非常重要!」商秀麗教授表示,原發性震顫通常受情緒影響,越緊張震顫越嚴重。對於確診患者,輕症往往不需要治療,但是要幫助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放鬆心情,不要過於擔心。
「情緒的影響很大,醫生要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儘量回歸正常生活。比如他想夾花生米,越緊張手抖得越厲害,越夾不住,那換個勺子試試?再如端起碗喝湯,越想送到嘴邊,結果撒了一身,那用吸管呢?」商秀麗教授通過兩個生動的例子告訴患者如何與原發性震顫和解,對於輕症患者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果震顫已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就要啟動藥物治療。」商秀麗教授表示,目前阿羅洛爾是原發性震顫在國內的一線用藥,效果顯著,服藥後症狀即可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