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頭搖手抖就是帕金森病?說不定是個誤會!

2020-12-25 騰訊網

頭不受控制地搖,手抖得握不住茶杯,口齒不清,話都說不清楚。是帕金森病嗎?震顫作為一種識別度較高的症狀,是人們對於帕金森病的主要判斷依據,也正因為此,同樣具有震顫特點的疾病往往容易被公眾都扣上「帕金森病」的帽子,原發性震顫就是其中一種。

原發性震顫具有怎樣的發病特點?與帕金森病如何進行區分?主要治療方式是什麼?臨床預後如何?本期特別邀請3位神經內科領域知名專家為您解答。

特邀訪談嘉賓: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

羅祖明教授

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

劉衛國教授

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商秀麗教授

提高醫患認知 正確診斷 早期治療

羅祖明 教授

「目前,患者甚至一些基層醫生往往對原發性震顫存在誤區,易與帕金森症等具有震顫特點的疾病混淆,應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加強醫患教育,提高醫患認識,正確診斷和識別原發性震顫至關重要!」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羅祖明教授表示,原發性震顫通常預後良好,但患者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有助於改善預後,提升生活質量,恢復社會功能。

原發性震顫三大危害

「原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以上肢遠端的姿勢性和動作性震顫為特點,可伴有頭部、口面部或聲音震顫。」羅祖明教授介紹,原發性震顫多發生於手和前臂,也可累及頭部、下肢、聲音等,偶爾累及舌、面部、軀幹等部位。

羅祖明教授指出,原發性震顫主要有三大危害:其一,社會性損害,震顫發作時會讓患者「異於常人」,影響個人形象,尤其對於公眾人物而言;其二,功能性損害,震顫會影響患者完成精細動作,如拿不了筷子,不能完成寫字繪畫等動作;其三,心理損害,對於原發性震顫患者,功能性和社會性的損害都可能對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產生焦慮、抑鬱情緒,而心理問題也會進一步加重功能性和社會性損害,形成惡性循環。」

原發性震顫多種治療方式

原發性震顫具有其自身特點,如雙手及前臂明顯且持續的姿勢性和(或)動作性震顫,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體徵,可僅有頭部震顫,但不伴有肌張力障礙等。

羅祖明教授表示,臨床上需進行相關輔助檢查進行確診,如甲狀腺功能檢查,以排除由甲亢引發的震顫,還需排除如腦萎縮、重金屬中毒、藥物作用等相關因素。

「輕度原發性震顫患者通常不需要進行治療,對於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早期診療。」羅祖明教授指出,目前國內一線用藥為阿羅洛爾、普萘洛爾、撲米酮,作為基礎用藥,可有效緩解症狀。對於單藥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進行聯合治療,加入抗癲癇藥,如加巴噴丁、撲癇酮等。而對於以頭部或聲音震顫為主的患者,可選擇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對於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選擇手術治療,主要包括立體定向丘腦毀損術和深部丘腦刺激術(DBS),二者都能較好地改善震顫。

原發性震顫並不可怕

規範治療享健康生活

劉衛國 教授

「原發性震顫並不可怕,通常不會危及生命。如果對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可考慮藥物治療,目前國內一線用藥主要包括阿羅洛爾、普萘洛爾等。」南京腦科醫院神經內科劉衛國教授強調,雖然原發性震顫並不能治癒,但規範治療就能夠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30%~50%具有家族史且進展緩慢

「原發性震顫也叫特發性震顫。什麼是原發性?通常而言,對於發病原因不明確,與家族遺傳相關的疾病,醫學上採用『原發性+疾病名稱』進行命名。」劉衛國教授表示,雖然原因不明,但並不妨礙原發性震顫的識別與治療。

「父母是否也得過這個病?出現這個症狀多久了?」劉衛國教授表示,這兩點很重要,因為30%~50%的原發性震顫患者具有家族史,同時,原發性震顫進展相對緩慢。如果有家族史,且幾年甚至十幾年症狀未加重,基本可以排除帕金森病。

震顫是原發性震顫患者唯一的臨床症狀,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異常表現。患者一般先出現一隻手或雙手震顫,當患者平舉雙手時,手臂遠端會出現震顫,頭部也常出現震顫。此外,可能會影響舌和面部,造成患者口齒不清。

對症治療 根據病情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原發性震顫在症狀較輕時通常不需要治療,如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可考慮進行藥物治療。」劉衛國教授表示,目前國內的一線用藥包括普萘洛爾、阿羅洛爾,不過普萘洛爾為脂溶性β受體阻滯劑,可透過血腦屏障,容易引起嗜睡、疲勞等不良反應;阿羅洛爾不易透過血腦屏障,因此不良反應較少,耐受性較好。

此外,還可應用抗癲癇藥,如撲癇酮、加巴噴丁等,以及苯二氮卓類藥物,如阿普唑侖、氯硝西泮等。對於頭部或聲音震顫者,也可選擇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對於無法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可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劉衛國教授表示,目前原發性震顫不可治癒,通常進行對症治療,可根據患者病情及需求靈活調整治療方案。

正確認識原發性震顫 與其和解

商秀麗 教授

「原發性震顫是一種良性震顫,不會危及生命且進展緩慢,要讓患者建立對原發性震顫的正確認識,不要過於擔心。同時,原發性震顫有藥可治,如果嚴重影響生活治療,通過藥物對症治療即可有效緩解。」中國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商秀麗教授表示,目前原發性震顫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尚無精準的檢測辦法,主要依靠醫生的臨床經驗進行診斷。

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 大不相同

「頭不受控制地搖,端起水杯水撒得到處都是,想夾個菜手不聽使喚,現在嘴也不好使了,說話都說不清楚,大夫,我這是咋了?」 商秀麗教授說,這是門診中常見的一幕,患者滿臉的焦慮,想說什麼還欲言又止,好像話說出口了擔心就變成真的了,「他們是怕自己得了帕金森病。」

震顫是公眾對於帕金森病的主要認識,「身體抖了那就是帕金森病。這是公眾認知的一大誤區。」商秀麗教授表示,其實很多疾病都會引發震顫,而原發性震顫與帕金森病的危害不同、表現不同、預後也不同。原發性震顫不會威脅生命,且疾病進展緩慢,對於輕症患者無需用藥也可正常生活。而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及時就診,早期診斷,讓醫生判斷是何種原因引發的震顫,切不可諱疾忌醫。

患者教育至關重要

「患者教育非常重要!」商秀麗教授表示,原發性震顫通常受情緒影響,越緊張震顫越嚴重。對於確診患者,輕症往往不需要治療,但是要幫助患者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放鬆心情,不要過於擔心。

「情緒的影響很大,醫生要幫助患者緩解緊張情緒,儘量回歸正常生活。比如他想夾花生米,越緊張手抖得越厲害,越夾不住,那換個勺子試試?再如端起碗喝湯,越想送到嘴邊,結果撒了一身,那用吸管呢?」商秀麗教授通過兩個生動的例子告訴患者如何與原發性震顫和解,對於輕症患者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果震顫已經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就要啟動藥物治療。」商秀麗教授表示,目前阿羅洛爾是原發性震顫在國內的一線用藥,效果顯著,服藥後症狀即可得到緩解。

相關焦點

  • 老年人手抖是不是得了帕金森?別慌張,教你簡單的區分方法
    人到晚年,要想長壽,就要避開一些「攔路虎」,帕金森可以說是其中較為厲害的一隻。得了這種病後,如果沒有及時調理,生命將會受到威脅,早點發現,是非常必要的。由於多數人的首發表現常常是手抖,生活中凡是有手抖的老人,也會陷入擔憂之中,把手抖和這種病劃上等號。
  • 老人手抖就是得了帕金森嗎?手抖不是小事,可能是其他疾病作祟
    很多老年人都會出現手抖的現象,很多朋友就會說這個老年人一定是得了帕金森。其實不全是,有的時候老年人手抖是生理現象,這是偶發性的,是可以消除的。另一種就是大家所說的病理性原因導致的了。醫學上對手抖現象叫做震顫,這樣的手抖多半是永久的疾病。
  • 手抖的六個原因
    在大多數情況下,普通人無法知道他們手抖的具體原因,但醫生可以根據震顫出現的時間和方式識別出原因。      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神經內科學教授約瑟夫·揚科維奇醫生認為,導致手抖的潛在原因有很多種,如帕金森病或喝了太多的咖啡。美國某健康專業雜誌近日總結了手抖的六個原因。      一、特發性震顫      到目前為止,它是最常見的一種慢性震顫,發病率約為4%。
  • 寫字手抖怎麼治療
    寫字是每名學生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可是近來很多家長卻發現,他們的孩子在沒人關注的情況下寫字寫的特別好,一旦有人在旁邊關注,孩子的手就開始抖,無法寫出漂亮的字體
  • 帕金森病有哪些症狀?1分鐘帕金森病自查了解一下
    帕金森病最早由英國醫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報導,為了紀念他,歐洲帕金森聯合會(EPDA)在1997年將他的生日 4 月11日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而今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2020年4月11日註定是個不平凡的帕金森病日。
  • 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片在華獲批
    11月4日,治療帕金森病的透皮貼劑——優時比旗下創新藥物優普洛正式在中國上市。優時比中國區總經理吳昕在藥品上市發布會上介紹,優普洛今年6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單藥治療(不與左旋多巴聯用)早期特發性帕金森病症狀及體徵,或聯合左旋多巴用於病程中各個階段的治療。
  •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會有哪些症狀?人到中年,要抓緊自查下
    帕金森也就是老年痴呆,給人的印象就是老年人才會得。根據世衛組織公布的標準,60歲以後才算是老年人。也就是說60歲以後的人才會得這種病,那麼,60歲以前是不是就不用擔心得帕金森了呢?如今很多病都已經呈現了年輕化趨勢,比如曾經的高血壓、高血脂等,在年輕人群中都已變得很常見。帕金森也是如此,如今得帕金森的患者,也不僅僅是老年人,開始有了年輕化的趨勢。在我國,帕金森病的患者早已經超過了200餘萬,已經佔了全球的一半。在這200萬患者之中,75歲以上老年人的發病率高達10%。
  • 老年人經常手抖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家中有老年人,會非常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絲毫變化都非常關注,例如手抖,就是很多子女非常重視的事情,而對於老年人來說,手抖還極易出現。不少人會想著,出現了手抖,可能是老人家得了帕金森病,其實關於手抖,可不僅僅是帕金森病那麼簡單,一起來看看吧。
  • 總是不由自主手抖,會是哪些疾病的徵兆?經常手抖該怎麼緩解?
    手抖是身體出現異常的典型表現,很多人都經歷過手抖,手抖會影響手的功能,會阻礙正常的生活。在生活中,總是不由自主手抖,更要引起注意,要警惕是疾病的徵兆。那對於手抖的人來說,總是不由自主手抖,會是哪些疾病的徵兆?該怎麼緩解手抖?
  • 帕金森離你我並不遙遠
    請關注——  「走起路來慌慌張張,手抖動地連筷子都拿不穩,說話越來越含糊,表情僵硬失去了笑容……」帕金森病患者常把發病的感覺形容為一點點地折磨,最終把人擊垮。作為一種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帕金森病在中國約有200萬名患者,在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7%的人患有此病。
  • 謹防帕金森病悄然來襲!
    對老年性疾病,大家比較熟知的是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又稱老年痴呆病)等相關疾病,但是對帕金森病 卻往往重視不夠,容易貽誤病情,導致疾病加重。那麼,當身體出現哪些症狀,須警惕帕金森病來襲?由於對帕金森病不甚了解,很容易忽視該疾病的治療,或與其他疾病混淆而延誤治療。
  • 老年人手抖,未必都是帕金森,也可能暗示了3種病,都要防著點
    有些人上了歲數後,會出現手抖的情況,不由的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帕金森,其實未必都是帕金森,帕金森除了手抖的症狀外,可能還伴隨著頭暈、乏力、身體不受控制等等,嚴重的話還可能出現偏癱的情況,如果沒有這些情況的存在,也可能暗示了3種病,都要防著點。
  • 看見爸媽不自覺手抖?要警惕他們得這種病
    歐洲帕金森病聯合會從1997年開始,將每年的4月11日被確定為「世界帕金森病日」(World Parkinson's Disease Day),以紀念最早描述這種疾病的英國內科醫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其設立宗旨為促使帕金森病患者、他們的家人、專業醫療人員共同努力,不僅讓帕金森病家喻戶曉,而且要提高公眾的關注程度。
  • 別以為帕金森病是老年人的專利 華西醫生:接診過9歲的患者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帕金森病就是老年人控制不住自己身體的顫抖,端不住飯碗、甚至走不穩路。商慧芳做帕金森病的相關科普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中老年第三大「殺手」,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表明,帕金森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商慧芳表示,自己接診過的年齡最小的患者只有9歲。
  • 羅替高汀貼片助力帕金森病患者重獲優質生活
    日前,優時比生物製藥公司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旗下創新藥物優普洛(羅替高汀貼片)正式在中國上市,助力帕金森病患者重獲優質自在生活。作為神經系統疾病領域的領先者,全球性生物製藥公司優時比著力改善患者體驗和生活質量,不斷為中國市場推出更多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方面的創新藥物及解決方案。
  • ​握不住筆、走路小碎步,我在25歲得了帕金森病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看電視有一個關於帕金森的情節,角色最先出現的症狀就是握不住筆。我想自己不會是帕金森吧,但也只是轉念即逝。後來,事實證明,造化弄人,我就是帕金森。在複診的過程中,醫生越來越清晰地確定我患有青年帕金森,也就是40歲以下發病的帕金森,這樣的病例雖然少,但不是沒有。 給我診治的大夫說,帕金森這個病其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隨著醫學的發展,有很多種藥可以組合利用,來有效減緩症狀,保持正常生活狀態。
  • 手抖是如何治療的,都有那些方式呢?
    1、減少自我關注。你要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你所面臨的具體事務上,而不要關注自己的感覺。 這是很重要的。當你發現你在關注自己的臉是不是紅了,心是不是跳快了,關注這類問題時,神經系統的活動就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激活或強化。而你減少關注它,就可以使它得到休息,其衝動強度也就自然減弱了。為了減小對自我的關注,你要在所處的情境中學會關注你的真正的問題,比如你的應聘,你的考官,你的環境等。
  • 老去的爸媽只是動作變慢了,沒想到是帕金森
    因為有一種可以讓人進入「慢動作」世界的疾病,在老年人中會高發起來,這就是帕金森病。「你母親可能患有帕金森病,需要檢查一下。」「帕金森?不是手抖麼?我媽媽只是動作有點慢啊!」「手抖」,也就是震顫,確實是帕金森病的一個主要症狀。
  • 老年人手抖原因知多少
    老年人手抖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理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只要及時採用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一般都能使症狀得到有效控制或消失。但是,在選用合適的治療方法時,必須先明確引起手抖的真正原因。那麼常見的病因有哪些呢?
  • 直擊帕金森氏病大腦手術
    對他來說,魔鬼就是過度興奮的「丘腦底核」。這兩個控制運動神經的細胞核團在左右腦中對稱分布,如果過度活躍就會帶給人體震顫和僵硬,這些表現正是典型的帕金森氏病症狀。吳耀恆在6年前被宣告患有這種疾病,但病情並未因確診而有所好轉,反而從右側肢體擴展到全身。     這個瘦小的湖南男人無法看見控制自己身體的敵人,因為它們隱藏在「大腦的最深處」,眼睛的正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