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演義》裡是個諸侯,只要有屬下都會被屬下叫做「主公」。實際這是不對的,整個三國志裡出現主公這兩字一共十三次。其中有12次是指劉備,一次是指劉禪。很明顯當時主公這個稱謂是蜀漢獨有的。不知道蜀漢這邊哪位天才發明了這個稱呼。主有主人的意思,公最早是三公的稱謂,難怪劉備會接受這個特殊的稱呼。
劉備最早也不被稱為主公,主公是特定時期才被發明出來的。按照東漢慣例,太守一般被稱為「府君」,刺史或者州牧被稱為「使君」。當劉備救援陶謙後,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如果承認這個豫刺史的話。這時候見到劉備後,尊稱應該是「劉使君」。劉備不在場的時候稱之為「劉豫州」。
劉備坐鎮徐州後,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這時候稱呼劉備為將軍,或者君侯都可以。但是這時候曹操還沒迎接漢獻帝,是曹操自個表的。所以劉備的這個亭候和鎮東將軍有點虛。一般也很少有人稱呼劉備為君侯。關羽因為是被朝廷正式封的漢壽亭侯,所以大家尊稱關羽為「君侯」。
劉備投奔曹操後,曹操已經把漢獻帝接到了許昌。曹操表劉備為豫州牧。這時候劉備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豫州牧了。後來曹操又表劉備為左將軍。這個左將軍也是以朝廷名義封的,所以劉備一般稱自己為左將軍。其他人這時候也應該尊稱他為將軍,像徐庶舉薦諸葛亮的時候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諸葛亮隆中對時說:「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但是第三人稱時還是說劉豫州居多,因為將軍太多了,說劉將軍都搞不清是誰。
其實劉備身為左將軍,是可以開府設置自己的僚屬的。東漢末年開府後不要臉的話都可以被稱為公了,一般還會加一個明,尊稱為:明公。但是劉備一直寄人籬下,也不好意思在別人的地盤上開府。所以他一直沒開府,等到赤壁之戰之後劉備佔領荊南四郡,終於可以自己說了算了。估摸著他是這時候開府的。這時候開始劉備其實也可以被稱呼為明公。但是劉備只是一個左將軍和貴為大漢丞相的曹操沒法比。別人叫曹操為明公時,曹操心安理得。叫劉備總感覺別彆扭扭的,所以劉備集團獨創了一個主公的稱呼。劉備能給自己兒子取名劉封、劉禪,很有可能主公這詞也是劉備自己創的。
劉備入川後,劉璋表劉備為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這時候劉備終於當上三公了,可以稱公了。但是劉璋自己還是個益州牧,且給劉備表一個大司馬,所以劉備這大司馬估計他自己也不怎麼好意思說。但是除了主公外,也有人稱他為明公。像法正在漢中之戰時就稱呼劉備為明公。但在佔領成都前後法正一般都稱劉備為主公,可見這兩個稱呼會混用。正經的明公一般適合正在開府的三公,像諸葛亮當了丞相開府後,被稱為明公。所以《新三國》中直接稱諸葛亮為丞相是不對的,要稱明公。
劉備稱漢中王后,稱呼就不能再叫明公了,也不叫主公了。這時候應該叫王、大王,殿下。所以費詩勸關羽接受前將軍的冊封時說:「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魏延出任漢中都督時說:「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等到劉備稱帝時稱呼就該是陛下了。
有一個稱呼挺特別,電視劇裡一般喜歡把長官叫大人。在三國時期當面管別人叫大人可不行,只有兒子稱呼爹媽,或者子侄輩稱叔伯,才能稱大人。這種差一輩的,也可以叫大人。所以如果見到長官就叫大人,人家該以為是要認乾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