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演義》的人多少都會對三國前期最大的諸侯「袁紹」惋惜,正如曹操評價的「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色厲膽薄,好謀無斷。」袁紹明明自己地大物博,帶甲百萬,最終卻落得個兵敗身亡。
同時更有很多人惋惜袁紹帳下的另一個人——田豐。因為正是田豐當年向袁紹諫言,奇襲曹操老巢「許昌」,可袁紹的理由是寶貝兒子生病了,沒心情打仗,這也算是亙古未有的奇葩理由了。
之後官渡之戰,又是這個田豐力勸袁紹不可與曹操交戰;結果袁紹仗著人比曹操多,不聽田豐的不說,失敗後還把他給殺了。從這兩處可以看出,田豐很有前瞻性眼光,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評價說田豐只是死得早,如果活著可與諸葛亮、郭嘉爭高低。
田豐有才是肯定的,但說他是三國裡一流的謀士恐怕有些誇大其詞。三國裡出類拔萃的文臣謀士大有人在,能與郭嘉、諸葛亮爭高低的不是沒有,但絕不是田豐。袁紹四世三公,帳下人才濟濟,真正與郭嘉、諸葛亮齊名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沮授,一直追隨袁紹的元老級人物。沮授跟諸葛亮一樣,未出茅廬就已經為自己的主公描繪好了爭雄天下的戰略藍圖「平河北已固根基,迎獻帝以令諸侯。」只可惜當時袁紹帳下很多人反對「迎取獻帝」,認為漢帝是個包袱,這其中就有田豐。袁紹優柔寡斷,最終放棄了漢獻帝,拱手讓與曹操,之後發生了什麼就不說了,大家都懂的。
從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點看,證明沮授的前瞻性眼光很深遠。
不久,袁紹憤恨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式與曹操開戰。袁紹當時仰仗手下兵強馬壯,特意派帳下驍將顏良攻打白馬城。此時沮授力勸,理由是顏良「猛則猛矣,奈性急心狹,不可獨當一面。」其實袁紹才是真正的心胸狹窄,一聽沮授居然當面說自己的愛將不行,這不就是說袁紹不行嗎?於是袁紹喝退沮授,仍堅持派遣顏良進軍白馬。結果,關羽斬顏良解白馬之圍,袁紹的頹勢也就此開始。
從力勸袁紹不用顏良這點看,證明沮授識人眼光很精準。
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拉開戰場,準備決戰。按照袁紹的想法,曹操必敗無疑,理由很簡單,袁軍人多!但沮授卻持不同意見,認為袁紹不應該著急與曹操決戰。理由分析的很詳細:袁軍在人數、錢糧上要比曹軍有優勢的多;但正因如此,曹操一定著急速戰速決,曹軍更會冒死拼命。因此,袁紹應該避其鋒芒,不與曹操正面硬碰硬,而應該用「拖」字訣,曹操糧草跟不上必然退兵;到那時曹軍兵無鬥志,食不果腹,袁軍再大舉掩殺,一戰可滅曹!還是袁紹不聽,非要跟曹操正面決戰,結果可想而知。
從諫言袁紹「拖」死曹操這點看,證明沮授很善於長遠規劃戰局。
官渡之戰中袁紹屢敗,但並未傷及根本,同時曹軍雖勝卻已是糧草匱乏。沮授靜觀戰局,再次準確的判斷出淳于瓊不堪大用,袁軍屯糧的「烏巢」必被曹操攻擊。於是沮授又獻計袁紹,派遣一支騎兵埋伏於烏巢以為援軍,待曹操來攻,淳于瓊與內攻曹軍,伏兵在外攻曹軍,裡應外合曹操必敗。不出意外,袁紹仍舊不聽沮授的計策;結果曹軍果然來攻烏巢,袁軍抵擋不住。丟了烏巢就等於斷了糧草,這也就埋下了官渡袁紹必敗的伏筆。
從獻計袁紹「裡應外合」來看,證明沮授極善臨陣用兵。
沮授之才,無論識人眼光還是戰略眼光都可與郭嘉、諸葛亮相提並論;只可惜這樣一位經天緯地的大才跟錯了主公。
好謀無斷的袁紹屢不聽沮授之言,最終導致官渡大敗。而沮授在官渡失敗後被曹操所擒,堅持「忠臣不侍二主」,最終被曹操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