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選十個人組團打天下,這幾個人必不可少

2021-01-14 平楠說史

三國時期,中原地區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這種分離狀態促就了一批又一批力圖統一中原的英雄人物。

在這些人物之中,除去具有領導才能的人之外,大多都是難能可貴的人才。

如果可以任意地在三國時期的這些人才中挑選自己的下屬的話,完成統一大業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後勤管理諸葛亮

在挑選人才方面,大多數人都會首先選擇諸葛亮,這不僅僅只是因為諸葛亮的形象被神化到一定程度的原因,他自身所擁有的才智才是促成大多數人把他作為第一選擇對象的主要原因。

在人才選擇方面,諸葛亮是必選的謀臣。

有人用神機妙算四個字來作為諸葛亮的代名詞。

諸葛亮在運籌帷幄、制定策略方面具有不可掩蓋的優勢。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作為謀略的化身,諸葛亮不僅十分聰慧,且忠心耿耿。

這對於許多領袖來說是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因為人才易得,忠臣難求,一個非常有才而又對自己忠心耿耿的人才是所有人都想要得到的,這也是諸葛亮非常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最為突出的應該是他的遠見卓識以及對後勤工作的把握。在三國志的記載當中,諸葛亮主要是負責蜀國的糧草以及武器方面的後備補給。

選擇諸葛亮,就有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後勤管理人員。

謀臣郭嘉

郭嘉是不可多得的一個謀臣,郭嘉若不是英年早逝,他會成為另一個諸葛亮的存在。

三國志中對於他的記載是「才策謀略,世之騎士」,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多麼聰慧的人才。

想要一統天下的話,擁有兩位謀臣顯然不夠。

魯肅和法正

的謀略也值得被收入囊中,即使是謀略過人也會有考慮不周到的地方,多位謀臣共同努力就可以彌補策略上的不足。

而從三國的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相比於諸葛亮和郭嘉來說,魯肅和法正的謀略也不遑多讓,這四個人組合在一起,足以構成一個一統天下的智囊團。

一統天下,武將必不可少。所以如果要挑選屬下的話,必須要選擇一些會打仗的武將人才。

武將呂布

三國時期的武將,呂布永遠是第一個被提到的人。在大多數文學作品的描述中,呂布的作戰才能是絕無僅有的。

不過,呂布的缺點也是有目共睹的,呂布只有匹夫之勇,且極易善變。

但是,在擁有絕對智囊團的情況下,選擇呂布是相對比較合理的一個舉措。

關羽張飛

關羽也是一個可用之才,最為重要的是關羽這個人十分講義氣,如果得到他的認可,就得到了一個忠心耿耿的作戰奇才。

因此,關羽也會成為大多數人的十分之一。

一般情況下,關羽在哪,張飛就在哪,這兩個兄弟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雖然張飛的性格十分暴躁,並不適合做統帥三軍的將領,但是張飛在領兵作戰的方面還是有突出之處的,只不過他欠缺一個領導者,一個能夠讓他信服的領導者而已。

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張飛的才能發揮,那他就會成為一個十分得用的武將,這也是張飛能夠被選入這十個人之中的主要原因。

貼身保鏢許諸

作為曹操的貼身保鏢,許諸一直是忠心耿耿且戰鬥力極強的作戰人才的形象,他的戰鬥能力與馬超不相上下。最為重要的是,他並沒有張飛以及關羽等人的暴躁脾氣和目中無人的缺陷。

如果想要在三國時期一統天下的話,這樣一個超出預期的保鏢人物是一位主公最需要的人才。所以,許諸應該被選入這十人之列,他的職責就是保衛主公的人身安全。

完美的英雄人物趙雲

真正能夠出場作戰而又表現地非常完美的人物非趙雲莫屬,在三國時期,趙雲算得上是難得的一個完美人物。

他能力突出的同時,忠心耿耿,有勇有謀、忠心不二又是他的代名詞。

他能夠七進七出地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也是趙雲最吸引人去關注的一個重要特性。劉備稱讚趙雲「子龍一身都是膽」,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趙雲這個人可以給人一種非常強的安全感,讓人感覺十分安心。

武將管理者龐統

龐統的出謀劃策與諸葛亮等人有著極大的不同,他的謀略最為主要的一點是可以使張飛和關羽口服心服。

能夠壓制住關羽和張飛的人十分難尋,而龐統恰巧就是其中之一。

龐統在作戰過程中可以根據關羽以及張飛的優缺點進行揚長避短,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兩個作戰人才的優勢,以達到獲勝的最終目的。

結語

十人排名:諸葛亮、郭嘉、魯肅、法正、呂布、關羽、張飛、許諸、趙雲、以及龐統。

前面四位是負責統籌大局、運籌帷幄的謀臣,後邊這幾位則是徵戰沙場的武將之才,如果用身體部位來比喻的話,前面四位就是一個人的大腦,後面這幾位則代表一個人的四肢及關節。

前面四個人運籌帷幄及出謀劃策之後,後面的這幾個人經過配合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他們的計劃,從而最終達到統一天下的目標。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怪不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戰事不斷,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人才絕對是很關鍵的。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江東成為霸主。縱觀孫權從繼位到後來稱帝,他手下的人才濟濟,這才是他能稱霸的原因。這也使得曹操不能將勢力相對較弱的吳、蜀兩個政權給滅掉。魯肅去世之後,呂蒙便成了東吳重要的軍事將領。他在位的時候來了一招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將劉備借走的荊州奪了回來。荊州在三國時期是極為重要的戰略要地。呂蒙這一戰雖然惹下了不小的麻煩,但是拿回荊州對東吳還是很有利的。
  • 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師傅,水鏡先生司馬徽
    這便是「好好先生」的來歷這個水鏡先生出現是在劉備準備三顧茅廬之時,水鏡先生,劉備素問司馬徽有經天緯地之才,想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成就霸業。但是司馬徽果斷拒絕,並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人,即所謂「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荊州在三國前和三國後都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在三國時期就很重要
    一、背景介紹其實大家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荊州,這裡要說的不是荊州的這一作城池,而是要說的是「荊州」這個三國時期的一個州。我們先說說三國時期的「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和現在的荊州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時期的版圖基本上是繼承東漢末年的,東漢末年的荊州,有7郡117縣,荊州包含了當時的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南陽郡、南郡、零陵郡,如果放在現在的中國大地上來看,基本包括了廣東、廣西北部、湖北、湖南大部、貴州東部、河南南部等區域。
  • 東吳為何在三國時期默默無聞直至滅亡,可能是因為這一制度
    三國時期,魏蜀吳,其中最默默無聞的便是吳國了,好像自赤壁之戰後,吳國就好像隱身了一樣,沒什麼存在感,那麼事實上怎麼回事呀。其實可能和吳國的軍事制度有關係,吳國軍隊的組成都是由各世家、各將領的私兵組成的,主君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和指揮權。主君只要選好一個將領,讓他統領三軍,這就是吳國的大都督。而一個將領統帥三軍基本上能讓大家服從的話都需要極高的威望。
  • 三國時期,蜀國有能力統一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時期的實力就明白
    縱觀中國歷史,天下紛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東漢末年,朝庭腐朽,民不聊生,亂象叢生,各地英傑應運而生,群雄角逐,遂分為三國——魏、蜀、吳。最後又歸於晉,天下重歸統一。三國之鼎立,蜀國可謂是異軍突起,蜀主劉備,雖說沾點皇親,有個「劉皇叔」的身份,卻以織席賣草鞋為生。然心存高遠,仁德寬厚,白手起家,最終逆襲成為一國之主。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讀完這5個成語,有助於你了解三國時期的外族
    三國時期中原人士在爭鼎天下,同時域外之民也沒閒著,別看他們出現的鏡頭不多,那是諸位邊疆太守的功勞,鮮卑、烏丸、羌胡基本沒消停過。受個人喜好影響就不展開了,這也算是有文化存在的地方,人們還講究著婚喪嫁娶,男女之間也有嚴格的區別。「男女有別」用來形容恪守封建禮教。五穀不熟先說漢四郡:樂浪郡、玄菟tú郡、真番郡、臨屯郡。
  • 他是三國核心人物,為得人才不惜三顧茅廬,卻依舊沒能奪得天下
    三國演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一部歷史小說,這本書講述的是三國時期國家分分合合的故事,書中的人物形象也是被作者描述的栩栩如生,書本的故事情節也是一環套一環,書中有正派人物也有反派人物,劉備和曹操算得上是三國時期中比較出名的人物,而劉備在現代課本中也是被作為學習的典範,但是再成功的人也為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三國時期,曹操雖是一方霸主,但他的生活十分簡樸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諸侯,以一個小小的陳留郡起家,先攻克滿目瘡痍的兗州,然後再和袁術瓜分豫州,接著迎接漢獻帝到許昌建都。還沒來得及休整就攻打徐州、青州,途中還經歷部下叛亂導致兗州被呂布奪走一大半,好不容易擊敗呂布和袁術,又要和實力強國他數倍的袁紹開戰。
  • 三國神將關羽,一身傲氣,卻對這幾個人由衷敬佩
    關羽在三國時期可謂是叱吒風雲之將才,他為主公劉備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他的氣度和胸懷可是天生就有的,武功更不用說,他力大無窮能以一敵百,三國時期的各個人物都比不上他那顆忠義之心,就連曹操也對他是讚賞有加,還一度想收服關羽為自己效力,可關羽心中只有一個「忠」字,除了劉備他任何人都不會屈服
  • 三國時期,吳國明明在長江以南,為何卻被稱為江東孫權?
    三國之中,天下被分為三大勢力,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東吳孫權。曹操臨死前,也曾說:「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群雄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蜀劉備,未曾剿除。」曹操所在的中原地區,本就是華夏發源地,政治經濟中心,故稱中原。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三國英傑傳》、《真三國無雙》等,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雖然日本戰國時期經常被我們國內的網友譏諷為「村與村、縣與縣之間的械鬥」,但客觀來說,除了戰爭規模較小以外,日本的戰國時期的歷史確實算得上精彩紛呈,並且與中國的三國時代有很多相似之處。
  • 三國殺中魏將賣血流太強?看看這3個人,玩家:我還可以重新選嗎
    看看這3個人,玩家:我還可以重新選嗎在三國殺中有著賣血流之稱的魏國想必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了,尤其是像郭嘉荀彧這種武將,簡直就是非常的噁心了,有時候甚至於打他們一滴血,他們手裡能夠拿到三四張牌的數量,簡直恐怖好不好,如果說一滴血能夠換得四張牌的話誰都樂意去換啊,而且還可以打一波小的爆發了,也正是因為這樣,在沒有司馬懿的情況下,玩家都會留著樂不思蜀給這些賣血流的魏將
  • 三國時期東吳四個名門之後,赫赫有名,號稱「東吳四友」!
    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多諸侯和文臣武將,基本上都來自於世家大族,也即出自名門之後。比如袁紹和袁術,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再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出身潁川荀氏,是荀子之後。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來說,「東吳四友」就是名門之後的典型。
  • 三國時期最大的家族性政治投資,魏蜀吳三國都壓了,還是壓錯了
    以往我們讀三國的時候,一直以正統當作三國的主線,實際上,這無異於忽視了門閥大族對歷史的影響,三國時期,說到底其實也是門閥之爭。 三國時期的門閥家族勢力到底有多強?司馬家族能夠取代曹氏!
  • 三國時期有外交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國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三國外交」的概念已經被人提出來了。張大可教授認為,「三國外交特指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起於公元208年劉孫結盟,止於公元229年吳蜀訂立中分天下的盟約,前後22年」②。儘管筆者並不贊同張教授的分期,但完全認同張教授對外交的靈活理解。群雄競起的亂世,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外交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交實踐和思想。
  • 三國中,死得最奇葩的三個人,竟有人是被罵死的
    三國歷史對我們現在世人的影響可謂頗深,其中諸葛亮、司馬懿被後人稱為一代聖人,趙雲、呂布被賦予武神形象。這全歸綜於後人對他們崇拜和敬佩,才會給這些英雄賦予神聖的形象。可往往有的人死得比泰山還重,一些人死得輕於鴻毛。小編今天就給大家來說說三國中死得最奇葩的五個人,他們都是誰。
  • 三國時期,有個人把呂蒙斬於馬下,但是他後來因為什麼原因離開呢
    但是在一個時期有很多的英雄人物存在,並且他們的事情與他們的故事都被我們給流傳了下來,而且還變成了我們現在的電視劇,用真實的人物來表現出來,這個時代便是三國時期。三國是一個戰亂的時期,關羽在那個朝代是被人們所熟知的,他在人們心目中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但是到後來他還是被呂蒙給殺害了。
  • 三國魏蜀吳時期,蜀國和吳國關係怎樣?有沒有打過仗
    今天我們繼續來和諸位煮酒論三國,來談一談蜀國和東吳之間的關係。如果簡要的概述此二國的關係,那便是:菜雞抱團,各懷鬼胎。話說在那遙遠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強爭霸,他們既是競爭對手的敵我關係,有時候又亦敵亦友。從外交之上說,吳國和蜀國曾一度長期是同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