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這5個成語,有助於你了解三國時期的外族

2020-12-25 秉筆春秋呂書生

三國時期中原人士在爭鼎天下,同時域外之民也沒閒著,別看他們出現的鏡頭不多,那是諸位邊疆太守的功勞,鮮卑、烏丸、羌胡基本沒消停過。

貴少賤老

第一個提及的都是烏丸,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後,不僅一點點平定冀、幽、青、並四州,還出手打擊了一次烏丸。曹操北徵三郡烏丸,這一次也給了烏丸重傳,雖然北方還有公孫度、高句麗、鮮卑,但烏丸確實沒啥大動亂了。

《魏書》裡記載烏丸人生性兇悍,還只看重年輕人,輕視老者,顯然這樣是不合理的,年輕人的活力與老人的智慧都該被需要。「貴少賤老」是指看重年輕力壯者而輕視老者。

骨肉至親

輪到鮮卑了,柯比能是有雄才大略的,他統一了漠南的鮮卑,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還特意拉上柯比能,因為他可以在幽州牽制曹魏大量的兵力,可惜他被刺客韓龍幹掉了。步度根與柯比能常年聯手侵襲幽、並二州,田豫、畢軌都吃過他們的虧。

步度根還和洩歸泥推心置腹,「你父親被柯比能殺害了,還不如來跟著我混,我們還有血緣關係呢。」步度根是挖走了洩歸泥,不過他後來也被柯比能幹掉了...「骨肉至親」是指關係最密切的親屬。

男女有別

這裡提及了三韓:馬韓、辰韓、弁韓。受個人喜好影響就不展開了,這也算是有文化存在的地方,人們還講究著婚喪嫁娶,男女之間也有嚴格的區別。「男女有別」用來形容恪守封建禮教。

五穀不熟

先說漢四郡:樂浪郡、玄菟tú郡、真番郡、臨屯郡。作為玄菟太守的王頎也算是滄海遺珠了,很少見有人提及他的名字。毌丘儉遠徵高句麗,王頎是隨軍出徵的,並在這場戰役中大展身手,高句麗幾乎亡國。20年後,王頎又跟隨鄧艾入蜀,至於他的下場,並沒記載。

身處玄菟的扶餘人還有個習俗:一旦種植的五穀收成不好,就要換個新國王,至於前任...「五穀不熟,不如稊稗tí bài」是指條件再好,如果不能有所成就,還不如選條件差的。

不相往來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成語,老死不相往來嘛,是指彼此不聯繫,也不交流。順便提一下白馬義從,看到「義從」這兩個字想到了什麼?說明這支部隊摻雜了不少歸化的胡人,再回一下曹丕封的「歸義王」素利、彌加,既然被冠以「義從」之名,大概還是胡人居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曹操:看完曹操這後半生,你是否想問一句天下英雄誰敵手?

諸葛亮:諸葛亮:我的軍事水平,盛名之下無虛士

鄧艾:三國頂級名將,立下不世奇功,卻慘遭誣陷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中國內部陷入混戰,為何沒有外族敢大規模入侵呢?
    為什麼沒有外族趁著中原內亂而發動戰爭呢?其實啊,雖然當時魏蜀吳三國紛亂,但是他們都有自己處理屬地外族的辦法,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他們都是怎麼處理的,從而使得外族沒有入侵中原。三國時期各個勢力都和外族有各種各樣的互動,從而達到增強自己軍事實力,提高自己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同時提升自己國家的文化在外族的滲透能力,可謂是提前為自己統一全國打下一些基礎。
  • 三國打成一鍋粥,為何沒有外族入侵?你看鎮守邊疆的人是誰就懂了
    此時,在塞外的遊牧民族也「趁火打劫」,趁著西晉國力衰弱的時候,在北方地區建立了很多的外族政權。當時,最具代表的就是歷史上記載的「五胡亂華」事件,在那些亂華的胡人中,以匈奴、羌、氐、鮮卑、羯這5個大部落為代表,對整個的中原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那之後的100多年間,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大大影響了中原地區的統一。
  • 三國成語故事:十道選擇題,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並不突出的三國成為後世之人頗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說熟知三國歷史的三國迷並不在少數。 這一時期有很多成語故事廣為人知,今天就以三國成語故事為契入點出十道選擇題(數據來源於正史和演義)來個小測試,等你來解答!看看你對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了解多少?
  • 三國時亂成一鍋粥,為何沒有外族入侵?看鎮守邊疆的人是誰就懂了
    這時,在塞外的牧民們也「乘火打劫」,趁西晉國力衰弱之時,在北方地區建立起大量的外族政權。那時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歷史上所記載的「五胡亂華」事件,在這些亂華的胡人當中,有五個大部族,即匈奴、羌、氐、鮮卑、羯,給整個中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那時起,一百多年來,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對中原統一產生了巨大影響。事實上,不只是西晉,明朝後期也是如此。
  • 三國魏蜀吳相互攻伐,周邊外族為何沒人趁虛而入,原因很簡單
    漢末,黃巾起義以後,起先董卓亂政,接著便是各界諸侯國軍閥混戰大戰,發生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再之後便是魏蜀吳三國的對決,可以說,漢未一百多年是一段爭奪持續的雄霸九州。而那時的曹魏主宰了北方地區,這也代表著曹魏以一己之力抵禦住了蜀漢、孫吳,北方地區的匈奴人,而且還逐個把她們搞定。
  • 等你來解答!10個三國成語小測試,看一看你能答對幾個
    因為《三國演義》的流行,使得在中國歷史上地位並不突出的三國成為後世之人頗為熟悉的一段歷史時期,可以說熟知三國歷史的三國迷並不在少數
  • 三國混戰一團亂,為何卻沒有外族入侵?看看鎮守邊疆的人就明白了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中原各方勢力逐一登場,攪動著歷史的車輪,中原大地可以說是硝煙四起,亂做了一鍋粥。這本是外族進軍中原的最好時期,讓人意外的是那些驍勇善戰的匈奴騎兵卻似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這又是為什麼呢?
  • 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成語式微:65.5%受訪者歸因現在人們「表達不講究了」    調查發現,儘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2.1%)表示仍經常使用成語,但明確表示已不經常使用成語的人,也有四成之多(40.6%)。    對於成語使用少的原因,受訪者首選「表達越來越淺白,不講究了」(65.5%)。
  • 三國最冤枉的人?看完這7個成語你就懂了
    三國時期也一樣,這是個吃人的時代,曹操的《蒿裡行》就描繪了這麼個狀態,「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掩骼埋胔」就是這麼個狀態,這也是崔琰對袁紹的建議,一方面混個好名聲,另一方面三國時期瘟疫有點多...「掩骼埋胔」就是字面意思,收葬暴露荒野的屍骨。
  • 魏蜀吳三國平烏丸、定南蠻、徵山越,亂世依舊碾壓外族,橫絕一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三國鼎立。這是一大亂世,更是一個無比璀璨的大世。英雄謀士層出不窮,眾星雲集,都在爭奪這大世。自然這些便書寫出了一片篇又一篇的英傑故事,就在這民族生死存亡之際,魏、蜀、吳這三國的強勢出面,向世界宣告了華夏的最終主權,再次證明了大漢的強大。
  • 他開啟了三國亂世,這7個成語你了解幾個?
    ,給自己找個理由罷了,只把董卓當武夫太小看他了。「揚湯止沸」用來形容解決方法不徹底,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千乘萬騎董卓是在北芒迎接劉辯、劉協的,當時有個童謠「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芒」,劉辯曾被封為史侯、弘農王,劉協是董侯、陳留王,兩兄弟先後稱帝,不過劉辯是董卓親手廢黜的...
  • 他是三國時期,真正的文武全才,也是成語勢如破竹的主人公
    歷史上,只有兩個人享受過這樣的待遇,即三國魏晉時期的杜預和諸葛亮。真巧,他們都屬於這個時代。然而,杜預是第一個人。杜預在唐太宗貞觀時期進入文廟,與孔子同享,而諸葛亮直到明成祖永樂皇帝時期才進入文廟。因此,杜預是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文武雙全」的名將。那麼,杜預是誰?說實話,許多人不知道。相反,諸葛亮是眾所周知的。誰不知道《三國演義》?
  • 最容易令玩家誤解的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其實和三國殺沒有關係!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歷史也跌宕起伏,衍生了不少成語或熟語,比如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但有這樣一個成語,經常會遭到別人的誤解,如果這個成語出現在語文高考題中絕對又是一大殺器。但如果是三國殺移動版玩家的話,這個成語應該都有聽說過,先不說三國殺移動版的玩家們明不明白這個成語的真實意思,這個成語,其實和三國殺是沒有關係的!這個成語就是——君子豹變。君子豹變一詞出自《易經》:「大人虎變,未佔有孚,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 三國成語大戰
    相傳三國時期,魏、蜀、吳曾經舉行了一場成語大戰,各國「打」得轟轟烈烈。下面,我就來一場實況轉播。  那年,曹操、孫權和劉備打厭了「武之戰」就想來一次「文之戰」,於是,通過外交關係,決定在長沙舉行成語大戰。  各國都派出了優秀的人才:魏:曹操、曹洪和夏侯淳,吳:孫權、周瑜、孫婷,蜀:諸葛亮、趙雲和關羽。
  • 四首詩詞,四個勵志成語,陪你走出人生低谷
    同時,這五首詩詞中,每首詩詞都藏有一個成語,大家可以找找看,消磨一下時間,讓心情放鬆些。讀四首詩詞,找四個成語,勵志一下頹廢的生活。(詩中成語在文末)1.《龜雖壽》(漢·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 三國成語故事:萬人之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張飛傳》,這是作者陳壽對蜀漢猛將關羽和張飛的一句評價。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初,張飛膽氣過人威武勇猛,僅次於關羽,曹魏謀士程昱等人都稱讚關羽和張飛二人是可以抵抗千軍萬馬的將才。關羽非常關心士卒,但在官僚士大夫面前驕橫傲氣,張飛則敬重有知識有地位的士大夫,但卻不體恤普通士兵。劉備常常告誡張飛說:「你刑罰殺戮過重,天天鞭打士卒,卻令他們繼續呆在你的身邊。你這是取禍招害的行徑啊!」不過,張飛依然我行我素,屢教不改。
  • 三國亂世,遊牧民族為何不趁虛而入?僅憑一點就足以讓中原人自豪
    但中國歷史上中原動蕩不止如此,三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那時候魏蜀吳三家開戰,打的不可開交,按說中原戰亂正是遊牧民族趁虛而入的好機會,可為何三國還是那個魏蜀吳,並沒有被外族侵入呢? 三國時期主要的外族構成有北部:匈奴、鮮卑、羌、烏丸;南部:山越;西南部:南蠻。這些外族勢力正好對應著魏蜀吳三家,可以說三國各負責一方面。
  • 在漢末當個名士是怎樣一種體驗?這7個成語了解一下
    無論何時,教師都是一份偉大的職業,在三國時期也不例外。不僅出仕是一條青雲路,著作立言同樣受人敬仰,比如邴原字根矩,管寧字幼安。鉤深致遠邴原、管寧、華歆三人一起避亂遼東,他們這個組合也有個名號,「一龍」,三人命運各不相同,華歆在曹丕時期擔任三公,管寧終身不仕,邴原則是五官將長史。要不是邴原去世的早,作為曹丕的長史,他的待遇也差不了。
  • 三國成語故事:志盈欲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傅嘏傳》,時間是在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主人公名叫傅嘏。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從孫權殲滅關羽奪取荊州後,他感覺目的達到了,欲望滿足了,兇殘暴虐達到了頂點。因此,宣文侯(司馬懿)制定了長遠的應對之策。如今孫權已死,將太子託付給諸葛恪。如果他能糾正孫權時期的殘暴,放棄虐待百姓的政策,百姓的災難消除,就能偷安一時,內外一心,同舟共濟,雖然不能永遠自保成功,但在長江對岸苟延殘喘還是沒有問題的。
  • 三國裡藏著一生必讀的大智慧,孩子越早讀懂越好
    通過讀《少年讀三國》,明白一個有意思的答案,原來,這三點才是三國最大的魅力所在:世事無常,每個人物都活成一部小說,高官淪為乞丐、地痞變為將軍……你永遠猜不到結局是什麼!鬥爭激烈,人們把智商和情商都發揮到極致,更是讓你看到大格局對成敗的影響。面對失敗,勇者愈挫愈勇、百折不撓,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每個時代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