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雖是一方霸主,但他的生活十分簡樸

2020-12-22 尋史春秋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諸侯,以一個小小的陳留郡起家,先攻克滿目瘡痍的兗州,然後再和袁術瓜分豫州,接著迎接漢獻帝到許昌建都。還沒來得及休整就攻打徐州、青州,途中還經歷部下叛亂導致兗州被呂布奪走一大半,好不容易擊敗呂布和袁術,又要和實力強國他數倍的袁紹開戰。官渡之戰差點打光了曹操的家底,幸好袁紹是個庸才被曹操反推。後來7年時間裡曹操蠶食、吞併袁紹領土,最終成為天下霸主,也為後來曹魏奠定統一天下的基礎。

像曹操這種梟雄,很多人一定以為他應該很喜歡奢華、講排場。實際上卻不是這樣,歷史上的曹操可是非常簡樸,甚至用兩袖清風來形容都不為過。

帶領屯田,不收百姓糧食

曹操起兵的過程非常艱苦,因為陳留是個四戰之地,周邊都是比他還強悍的對手,為此曹操特意驅虎吞狼,經常教唆、煽動周邊的諸侯火拼,自己安心發展。等諸侯火拼兩敗俱傷後出兵奪取戰果。就這樣一輪接著一輪,終於拿下中原地區。後來因為經費補助,曹操不想像周邊的諸侯一樣對老百姓收取沉重的賦稅,他又打起了"死人"的主意,建立一直幾千人的官盜,專門發掘領地內的帝王陵寢,把裡面的財報變現來當軍費、支持城市發展、補貼老百姓。雖然獲取了很多財寶,但曹操分文不取,而是全部用在該用的地方。

因為連年戰亂錯過了春耕,老百姓的收成很少。而且部分地區滿目瘡痍,城市內都湊不出足夠的青壯年來種地,曹操心疼老百姓,特意發明了一套"屯田法",讓手上的士兵輪流屯田、種地,盡最大可能把糧食種滿,收成的時候除了可以自給外還可以補貼老百姓。

因為曹操軍事能力很強,當他佔領一塊地區後,這個地區就能夠保持長久的安寧,和其他地區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百姓雖然不識字也比較麻木,但通過很多從別地區逃荒過來的流民都能清楚兩邊的區別,也從內心裡感謝曹操。每當到秋收季節時曹操喜歡巡視農田,很多認識他的百姓都想把自己的收成送給曹操一部分,每次曹操都婉言謝絕。春耕時期曹操沒有領兵出徵時總會親自帶著部下一起種田,還命令部隊一定要勤儉節約,不要浪費糧食,甚至下達了禁酒令。

曾經北海相孔融仗著自己士族、名人的身份私自釀酒,甚至還糟蹋糧食,對此很多人敢怒不敢言。曹操知道後不動聲色請孔融回來談事,期間特意和孔融提到了糧食緊缺,老百姓吃不飽的現象。沒想到孔融則說,老百姓向來低賤,我們已經給他們足夠的安全了,吃不飽就吃不飽了。酒是我們文人階級象徵也是品味象徵,不僅不能禁酒,而且還要邀請天下士族一起喝酒。曹操聽了勃然大怒,果斷命人斬殺孔融。

得到戰利品全部分給部下,自己一分不留

曹操戎馬一生攻城略地無數,按照那個時代的標準,城破之後都要給部隊放假三天,讓士兵們盡情享樂,劫掠!曹操雖然不喜這種做法,但他也改變不了。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約束部隊,保護老百姓的安全。事後很多人都會將"戰利品"送給曹操,曹操雖然接納但並不是為了享樂,而是囤積起來繼續賞賜給有功的將士,自己從沒拿任何一件東西。

曾經曹操有一個親衛在夜間執勤的時候睡著了,按照那個時代的刑法,這個士兵玩忽職守當斬!曹操知道這個士兵向來踏實,也從未犯過錯,這一次肯定另有原因,特意詢問原因。後來得知是因為士兵的母親病重,士兵日間照顧母親夜間還要站崗,承受不住才打瞌睡。曹操哈哈一笑赦免了他的罪過,然後又命人從庫房裡拿十匹布給這名士兵,允許他放假回家侍奉母親,軍餉照常發放,等母親病好了再回來,把士兵和手下感動得五體投地。

王后稱曹操勤儉節約,菜食粟飯無魚肉

後來曹操稱公稱王,整個班底特意為曹操修建了非常豪華的銅雀臺,作為曹操日常辦公、起居之地。按照曹操的功績,其實他做皇帝、住皇宮其實也可以,這麼做已經是冷落曹操了。但曹操還認為銅雀臺太華麗,每天的開銷太多,甚至在登基儀式當天特意拿這件事來說事,囑咐官員們以後不要再鋪張浪費。

曹操最喜歡的部將曹洪經常找曹操喝酒,曹操招待他的並不是大酒大肉,而是自己日常吃什麼就拿什麼招待。曹洪生性奢華也非常貪財,每次喝酒的時候都會以弟弟的身份數落曹操這個哥哥,認為他太簡樸了有失身份。曹操每次都笑呵呵告訴曹洪,既然這樣那你還不支援我這個做哥哥的一點?曹洪轉頭都會讓人給曹操送酒肉,曹操收下後轉手就送給其他人。

歷史上曾經記載曹操的卞夫人說過這麼一句話:"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菜食粟飯無魚肉,行儉日久,不能自變為奢。"意思就是她嫁給曹操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吃的粗茶淡飯,從來沒有因為地位的遷升而改變。其實曹操已經是權傾天下的大人物,還能保持如此勤儉,這份品德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小結

假如因為受到年代生產力限制和戰亂因素的影響導致物資緊缺,讓曹操不得已只能奉行簡樸,這麼說好像也有點道理,但認真來看其實真站不住腳。因為曹操自己都說過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意思就是說門閥士族家裡的大魚大肉多得都壞掉了,可見那個時代的掌權者還是可以支配很多資源的。

而曹操這麼做的原因或許就是因為自己的志向,以及對老百姓好的初衷。他的志向是為了平定天下,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自己奉行節約就能為集團省一分錢,多帶動幾個人節約就能省更多的錢。用這些錢來打造軍隊,自然戰力更高,統一速度更快。

相關焦點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屬於守業之主,能把孫策留下的地盤守住就不錯了。
  • 謀士三國時期的「最強大腦」,諸葛亮排第五,第一曹操都要聽他的
    謀士三國時期的「最強大腦」,諸葛亮排第五,第一曹操都要聽他的縣各上其縣中豪傑若謀士、居大夫重厚,口數多少——《墨子·號令》謀士這個詞在古代的時候專指一類人,中國古代將民分為四種:士、農、工、商,讀書人一直是排在最前面的,讀書人一般都想考取一個功名,這樣就能輔佐君王成就一番事業。
  • 三國時期東吳人才輩出,怪不得三分天下有其一
    漢末三國時期的中國戰事不斷,想要成就一番霸業人才絕對是很關鍵的。魏蜀吳三分天下的時候,東吳的孫權在江東成為霸主。縱觀孫權從繼位到後來稱帝,他手下的人才濟濟,這才是他能稱霸的原因。孫權年紀輕輕便因為哥哥早死繼承了父兄的基業,這時候他手下的人才班底基本都是他的哥哥孫策留給他的。比如說周瑜。周瑜最大的貢獻莫過於赤壁之戰。在真實的歷史之中,赤壁之戰的最大功臣是周瑜,他打敗了南下攻打東吳的曹軍,讓曹操不敢再輕易南下攻打東吳。也讓東吳有時間壯大自己。周瑜英年早逝,接替他的是魯肅。
  • 三國時期名人的真實身高,多數都是"巨人",但曹操是個例外
    歷史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他讓我們了解到了以前人類是如何生活,讓我們知道以前所發生的大事。由於古人距離我們遙遠,因此他們在我們心目中就變得有些神秘,於是現代的人便十分想要去探索關於古人的一切,古人是什麼樣的身高也包括在其中。中國歷史中最精彩的時期便是三國時期,為何?因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給我們描繪了東漢末年的戰亂,各路勢力之間的爾虞我詐。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三國時期,天下有三個勢力鼎立,分別是曹魏、東吳和蜀漢。三國從始至終,蜀漢都要比另外兩個集團要弱小,雖然說強弱從來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一直都在變化。例如秦漢時期的項羽雖強,後面還是給弱小的劉邦所打敗,自刎烏江;三國時期,袁紹兵多將廣,不也在官渡之戰中被弱小的曹操打得全軍覆沒嗎?
  •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
    同為三國霸主可為何孫權的名聲卻差曹操劉備這麼多?只因這兩個字話說東漢末年,由於皇室日益衰落,導致朝綱不振,不但被董卓獨攬大權,就連一向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成了擺設,於是乎,天下就此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打著討 伐董卓的旗號割據一方。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曹操徵戰多年,他的兵是從哪裡來的?簡述三國兵力的5大來源
    三國故事膾炙人口,三國英雄豪氣幹雲,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人人皆知。但是隱藏在這段歷史後面的卻是無數普通百姓的血淚。在曹操平定北方後,做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整個北方僅有66萬戶,人口不過440萬左右,要知道在東漢時期,僅僅一個荊州的人口就達到139萬戶,600多萬人。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何為三國?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荊州在三國前和三國後都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在三國時期就很重要
    我們先說說三國時期的「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和現在的荊州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時期的版圖基本上是繼承東漢末年的,東漢末年的荊州,有7郡117縣,荊州包含了當時的江夏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南陽郡、南郡、零陵郡,如果放在現在的中國大地上來看,基本包括了廣東、廣西北部、湖北、湖南大部、貴州東部、河南南部等區域。
  • 三國時期十三位歷史有名的帝王,大家不要只知道曹操,劉備和孫權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三國時期十三位歷史有名的帝王1、魏武帝: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 曹操有25個兒子,為何司馬懿叛變時沒有一人反抗?原因很簡單!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曹操一生多番謀劃,只為坐上那九五之尊之位。可到頭來辛辛苦苦一場,卻是為他人做嫁衣。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這句話非常適合三國時期的各位霸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守不住基業,孫權的後代也不如他。說到曹操的後代那就更慘了,被司馬懿一家管得死死的。曹操是三國時期兒子最多的一位霸主。為何兒子這麼多的曹操,卻沒有抵得住司馬一家的野心呢?
  • 孔融以讓梨名聞天下,卻在三國時期找不到他的身影,他下場如何?
    不管是前段時間播放的《三國機密》還是《軍師聯盟》都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三國,我們所知道的三國,無非就是劉備、曹操、孫權等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誰叫他們是當時的領導者呢!自然會有一些人會被遺忘,比如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那他最後的下場如何?
  • 盤點三國時期的「東吳三傑」,有一人雖勸過孫權投降,但能力很強
    在三國時期,要說哪個勢力最沒存在感,當然還是東吳政權了,存在感甚至還不如早期的袁紹政權和呂布政權;但如果因此而小看東吳政權的話,必定要吃大虧,比如關羽和劉備。其實東吳政權雖然存在感略低,但實力卻是不弱,是當時僅次於曹魏的一大勢力,數次讓曹操和劉備吃虧;而奠定東吳政權基業的是誰呢?
  • 三國鬼才郭嘉死前囑託了曹操一句話,可惜曹操一時猶豫,害了魏國
    三國鬼才郭嘉死前囑託了曹操一句話,可惜曹操一時猶豫,害了魏國三國時期,曹操的手下能文能武的賢才有很多,其中有一個人對他的幫助最大,這個人就是被稱為鬼才的郭嘉,可以說沒有郭嘉,曹操還真的不能統一北方,在郭嘉臨終前囑託了曹操一句話,而曹操就是這一時的猶豫
  • 孫權都把司馬懿熬死了,為何還沒一統三國?諸葛亮一句話就說透了
    01蓋棺定論談孫權三國時期的孫權,無疑是位讓人看不懂的三國霸主。誇他的人很多,最權威的毫無疑問是兩大重量級人物,第一個是劉備。曾這樣點評孫權:我這小舅子,上身長,下身短,一看就非久居人下之輩,我再也不想跟他打交道了。(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出自《三國志》)誰說劉備不幽默了?竟然從孫權的身材上,入手點評。
  • 曹操有兩句流傳至今的名言,一句酒桌上常用,一句老闆吹牛喜歡用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群雄爭霸、義勇盛行的精彩亂世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名的大人物,像劉備、關羽、張飛、孫權、諸葛亮、曹操、周瑜等人,都在後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們說過的很多話也成為人人知曉的經典名言。
  • 三國時期,曹操曾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現在的中國人都得感謝他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立志成為東漢的徵西將軍,董卓亂京時獨自一人刺殺董卓,失敗後又組建反董聯盟,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室忠臣。後來發現諸侯們不把漢室放在眼裡,而東漢皇帝政策錯誤連連使得曹操對東漢失去了信心,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幾十年來掃平各個諸侯,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三國歷史或許改寫: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
    「曹操這個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賢納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還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魯迅則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非常遺憾的是,曹操沒能統一中原。但是,假如郭嘉沒有英年早逝,那麼曹操獲得勝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 電視劇《三國》如何評價?
    《三國》作為四大名著之一,蘊涵著國家歷史足跡,也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著,有關於三國時期的影視劇作頗多,但最令人難以忘懷的也便是電視劇的兩版《三國》了,同樣耗時耗巨資打造,卻因為時代不同,陣容不同等給予觀眾不同之感。對於如今當代青年,新版《三國》更為容易接受,其一,劇中明星演員陣容強大,多為一些我們所耳熟能詳的知名演員,代入感要更強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