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曾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現在的中國人都得感謝他

2020-12-20 看三國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立志成為東漢的徵西將軍,董卓亂京時獨自一人刺殺董卓,失敗後又組建反董聯盟,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室忠臣。後來發現諸侯們不把漢室放在眼裡,而東漢皇帝政策錯誤連連使得曹操對東漢失去了信心,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幾十年來掃平各個諸侯,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網友都以為曹操的功績就是這些,但不知道他對匈奴人做出的一個決定,直接影響天下走勢,直到現在國人都要感謝他。

匈奴為禍多年

匈奴一直是中原朝廷的頭號敵人,早在戰國時期北方各國都修建各自的長城抵禦匈奴,其中趙國名將李牧就是因為對陣匈奴功勳卓越被列為"戰國四名將"。秦國名將蒙毅、蒙傲也長期在秦國北部抵禦匈奴,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更是派遣大將蒙恬帶著公子扶蘇以及30萬大軍修長城抵禦匈奴。秦軍因為作戰兇猛,匈奴沒機會突破長城擾亂中原。

西漢建國後因為幾年內戰傷了元氣,匈奴大軍在首領冒頓的帶領下越過長城襲擾河北,漢高祖劉邦親徵匈奴,但因為軍事能力太弱,最終被二十萬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城,靠著賠錢求和才撿回一條命,史稱"白登之圍"。

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前兩任皇帝休養生息政策以至於國庫充盈,漢武帝可以喊出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努力下,匈奴被分成打殘分為兩派,北匈奴遠遁歐洲,南匈奴依附漢朝,這個時代也是整個西漢的巔峰時期,邊境穩定了上百年時間。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皇帝的不作為再加上軍隊疏於訓練,邊境的駐軍實際上已經起不到什麼作用,匈奴、鮮卑、烏桓、羌人等異族可以隨意進入中原。歷史上記載并州的九原郡、冀州的河東郡、兗州的東郡就駐紮著大量匈奴人。匈奴左賢王呼廚泉跟是袁紹的座上賓,為袁紹提供了大量的戰馬。董卓死後匈奴右賢王指揮匈奴大軍攻入長安燒殺搶掠,不僅帶走了幾百車金銀珠寶,連才女蔡文姬都被擄走做了匈奴王妃,十幾年後還是曹操花重金將蔡文姬贖回。

曹操擊敗匈奴

官渡之戰不久後袁紹鬱鬱而終,曹操也得到喘息的機會,安心讓部下好好休整幾年。公元202年袁紹的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爭奪繼承權,袁譚不敵袁尚只能向曹操求援,甚至派出自己的女兒做人質。曹操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後兵精糧足,果斷帶著軍師郭嘉、董昭和宗室大將北上冀州助力袁譚。

袁尚很快被袁譚和曹操聯手擊敗,袁譚本想送走曹操,但曹操既然來了哪能空手回去?很快袁譚和曹操爆發戰爭。曹操早已經摸清袁譚的部曲和戰力,不費吹灰之力策反南皮太守,隨後又強行攻下鄴城,然後帶兵繞道晉陽攻打袁譚。僅僅一年時間袁譚就被曹操殺得大敗,領土全部淪陷,倉促間只能帶著自己的弟弟袁熙以及幾十個親衛投奔呼廚泉,想借這些異族人的手東山再起。

呼廚泉和袁氏交好,又覬覦中原的富庶,很快和袁譚達成聯盟關係,雙方共同擊敗曹操,戰後袁譚劃分遼東、幽州、并州三個地區給匈奴人。曹軍戰力固然很強但從未和異族人交手,曹操也拿不定主意。謀士郭嘉認為匈奴軍隊固然很強,但弱點就是補給問題,也不擅長打硬仗。可以把上黨郡打造成要塞,以河北充裕的資源進行補給長期,和匈奴打消耗戰。

兩軍交戰後讓雙方都感到意外,呼廚泉以為曹軍部隊的戰力其實就和當初袁紹大軍一樣弱。而曹操以為匈奴戰力很強,但沒想到和袁紹大軍一樣弱。結果就是雙方剛交戰沒多久,曹營將士以緊密的戰陣配合快速擊殺上萬匈奴兵,後續幾次作戰後再次擊殺2萬匈奴大軍,致使匈奴元氣大傷,呼廚泉只能領著敗軍投降曹操。

遷徙河套同化匈奴

對於該如何處置匈奴人,曹營內意見多有分歧。以荀彧為首的一幹官員們認為可以學習漢武帝,以皇帝的名義招安匈奴,和匈奴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從此開放互市通商,慢慢分化匈奴。以郭嘉為首的官員們認為匈奴人野性難馴,可以招募他們到軍隊裡面打仗,待平定天下後再清算。

荀彧郭嘉兩個策略各有各的好,但曹操認為周期過長而且風險太大。最終決定將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區劃給匈奴,同時招收、遷徙部分流民到河套居住、鼓勵胡漢通婚同化匈奴人。為防止匈奴再次叛亂,曹操還特意將匈奴劃分為五個部落,讓這些部落首尾不能相連。

剛開始曹操的政策遭到很多人質疑,但曹丕上位之後效果出現了,河套地區常年為曹魏提供大量優質戰馬,胡漢通婚後的大量成年人加入魏軍,他們身手矯健弓馬嫻熟,直接把魏軍戰力拔高一個檔次,曹魏就是靠著這批優質兵員統一天下。因為經過幾代人同化,這塊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從此成為了中原的固有領土,歷朝歷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人都要感謝曹操當時的功勞。

小結

都說智者看得比普通人要遠,想得比普通人要多,考慮得更比普通人要周全。曹操有龐大的謀士集團不假,這些謀士也為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曹操並不依賴謀士,而是繼續保持獨立思考,這份能力簡直碾壓他的所有競爭對手,難怪袁紹、袁術這些背景比他強大數倍的人都不是曹操的對手。

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可以知道曹操也是那個時代理念最先進的人,他願意招攬匈奴,甚至用分化、同化的手段慢慢兼併匈奴,無形中為曹魏補充了幾十萬人口以及非常優質的兵源。當別人考慮怎麼練兵,使用什麼計謀時曹操考慮的是如何把自己盤子擴大,如何獲得更多的人口、領土!最終曹魏繼承他龐大的遺產,順勢統一天下也是必然現象。

相關焦點

  • 荊州在三國前和三國後都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在三國時期就很重要
    一、背景介紹其實大家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荊州,這裡要說的不是荊州的這一作城池,而是要說的是「荊州」這個三國時期的一個州。大家其實可以對比前後歷時可以看一下,荊州在漢以前沒啥名氣,在漢以後地位也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在三國時期,曹、劉、孫為這個地方爭的是頭破血流的。
  • 謀士三國時期的「最強大腦」,諸葛亮排第五,第一曹操都要聽他的
    謀士三國時期的「最強大腦」,諸葛亮排第五,第一曹操都要聽他的縣各上其縣中豪傑若謀士、居大夫重厚,口數多少——《墨子·號令》謀士這個詞在古代的時候專指一類人,中國古代將民分為四種:士、農、工、商,讀書人一直是排在最前面的,讀書人一般都想考取一個功名,這樣就能輔佐君王成就一番事業。
  • 三國時期,曹操雖是一方霸主,但他的生活十分簡樸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諸侯,以一個小小的陳留郡起家,先攻克滿目瘡痍的兗州,然後再和袁術瓜分豫州,接著迎接漢獻帝到許昌建都。還沒來得及休整就攻打徐州、青州,途中還經歷部下叛亂導致兗州被呂布奪走一大半,好不容易擊敗呂布和袁術,又要和實力強國他數倍的袁紹開戰。
  • 三國時期「坑人精」謀士是誰,得其一必失天下,得其二命都不保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這場長達的百年的戰爭之中,湧現了不少出謀劃策的智者謀士。因人能力各異,所以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都差距懸殊。老話常說文無第一,對於三國時期誰是最智慧的謀士,對此歷來頗有爭議。不過,仍然沒能討論出個能讓眾人都服的答案。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何為三國?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但是嚴格來說的話,在魏黃初元年(220)之前,都應該算是東漢。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
  • 三國時期名人的真實身高,多數都是"巨人",但曹操是個例外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歷史部落閣」,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中國人忌諱說死,曹操發明一個成語指死亡,現在老人們都會這麼說
    中國人忌諱說死,曹操發明一個成語指死亡,現在老人們都會這麼說曹操曹操,東漢末年一代梟雄,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直到現在,人們也常用「百年之後」來 表達去世。若要選擇一個三國最喜歡的英雄,相信不少人會選擇曹操,甚至連很多女士都非常喜歡曹操,當然了男士就更不用說。曹操雖然有宦官背景,但絲毫不影響他的聲譽及地位,公元189年,曹操身先士卒支身前往太師府刺殺董卓,雖然失敗了,但是曹操的名號卻是被世人廣為熟悉。
  • 毛主席:司馬懿有幾手比曹操高明_三國
    而跟著先賢或歷史巨人腳步「品史」,從來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高效捷徑。就比如許多人人,都感到奇怪的一個問題: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他有何德何能,竟然能笑到最後?首先要說的是,這其實就是三國的魅力之一。無論你站在三國大格局上去觀察,還是緊盯著某位三國牛人去分析,都會發現總能給人以各種想像不到的「驚喜」。
  • 三國時期最特殊的一年,群星隕落,到底發生了什麼?
    要說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段古代歷史,那一定得算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每個人或多或少總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或者三國典故。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一個個英雄豪傑爭相登場,一場場攻伐交戰層出不窮,一出出勾心鬥角接連上演,好似一臺大戲。要說這段時期中最特殊的一年,那估計要算公元220年。這一年,漢獻帝劉協被迫將皇位禪讓給魏王曹丕。
  • 三國時期的古荊州,和現在的湖北荊州根本不一樣
    它管轄的地盤非常大,所轄的轄區在三國時有九個郡,分別為南陽郡(現在河南省南陽市)、襄陽郡(現在湖北省襄陽市)、樊城郡(現在湖北省襄陽市)、油江口郡(現在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江夏郡(現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沙郡(現在湖南省長沙市)、桂陽郡(現在湖南省益陽市)、零陵郡(現在湖南省常德市)、武陵郡(現在湖南省常德市)。
  • 三國時期的超級間諜,最後一位決定歷史走向
    三國時期,一個動亂的年代,將士衝鋒陷陣,謀士縱橫捭闔,各地軍閥你爭我奪。在這個長達數十年的戰亂中,出現了很多英雄人物如魏蜀吳三國主公曹操,劉備,孫權;很多勇猛戰將如關羽,張飛,趙雲,張遼;也有很多優秀的謀士如諸葛亮,魯肅,郭嘉等。
  •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三國時期最精彩的就是這些群雄之間互相爭奪的故事,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利不斷地向對方發起挑戰,如果能夠成功奪得的會是兩份權利,如果失敗,那麼這一輩子就不會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 曹操徵戰多年,他的兵是從哪裡來的?簡述三國兵力的5大來源
    三國故事膾炙人口,三國英雄豪氣幹雲,三國這段歷史可以說是中國人人皆知。但是隱藏在這段歷史後面的卻是無數普通百姓的血淚。在曹操平定北方後,做了一次人口統計,當時整個北方僅有66萬戶,人口不過440萬左右,要知道在東漢時期,僅僅一個荊州的人口就達到139萬戶,600多萬人。
  • 三國時期最大的家族性政治投資,魏蜀吳三國都壓了,還是壓錯了
    以往我們讀三國的時候,一直以正統當作三國的主線,實際上,這無異於忽視了門閥大族對歷史的影響,三國時期,說到底其實也是門閥之爭。 三國時期的門閥家族勢力到底有多強?司馬家族能夠取代曹氏!
  • 趣讀三國|世人叫他小霸王,曹操稱他小瘋狗,可惜死得太憋屈
    然而,在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個人,在十九歲的年紀,以三千人的兵力起兵,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不僅部隊大大擴充,而且打下了大片的地盤。這個人,就是雖然英年早逝,但仍憑藉出彩表現在漢末三國大舞臺上畫上了濃墨重彩一筆的「小霸王」孫策。
  • 曹操徵戰多年,他的兵是從哪來的?簡述三國兵力的5大來源
    相信很多人都對三國這段歷史非常感興趣,在這段時期內我國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在三權鼎立的局勢下,國內也是戰亂不斷,不少英雄豪傑在這亂世之中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當然,戰爭的打響不論何時對於百姓而言,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所以當曹操平定北方後,中原地區的人口和東漢時期相比也減少了很多。那麼曹操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他的兵力究竟來自哪裡?本文簡述三國兵力的5大來源。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歷史:三國時期出現了那麼多的人才,哪一位才是你最崇拜的人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出現人才最多的階段之一,前前後後經歷了將近一百年的動亂時局當中出現了無數的有名的謀士,有勇有謀的武將。而有很多知名的模式也成為了現代多少人的偶像?今天我們就各個郭嘉的謀士而言來做比較。而在你心目中能排到三國時期前五位的謀士有哪一些呢?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那些三國時代偉大的發明家,你知道幾個?看完漲知識了
    重點是在三國時期,饅頭就已經成為人們主要食物之一,家喻戶曉,即使這種饅頭現在可能更名成包子。割圓術---劉徽說到圓周率,大家想到的肯定是祖衝之,其實身在是曹魏的劉徽對數學方面的知識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劉徽曾針對圓面積以及多邊形面積的關係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是在數學史上劃時代的極限思想的體現。中國數學發展至今,劉徽算得上數學界的一大功臣為後來的數學奠定了基礎,他還曾提出正負數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