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國家衛健委對外發布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2019年的數據目前尚未對外發布),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末,我國的流動人口數量總額約為2.5億人次,佔我國總人口的比重的近18%,也就是說每六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雖然隨著城鎮化的進行,流動人口會越來越少,但是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流動人口仍然保持在2億人左右的規模。
大量的異地工作及居住隨之帶來的異地就診、異地轉診量的攀升,但由於我國的醫保卡目前還無法全國通用,結果導致很多人空有醫保卡,卻無法使用,特別是對於到城市幫帶小孩的老年人,這個問題更加突出,老年人因為身體機能的退化,本身就診率相對較高,而老年人大部分退休前並未與孩子在一個城市工作,異地無法使用自身的醫保卡,失去報銷的機會,最後不得不支付高昂的醫療費用。因此很多人都在盼望著醫保卡可以早日實現全國通過,那為什麼醫保卡全國通用這麼難呢?又要等到何時才可以實現全國融通使用?
醫保卡融通使用的困難之處
醫保卡之所以不能實現全國通用,主要有兩個困難原因,具體如下:
一是多重保險體系:我國的醫保系統比較亂,一共有三個系統:城鎮職工醫保系統、城鄉居民醫保系統以及新農合系統,三者處於並行獨立運行狀態;在國家醫保局落地之前,我國的醫保是涉及四個部門管理的,其中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鄉居民醫保屬於人社部管理,新農合屬於國家衛計委職責。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屬於國家發改委職責。醫療救助又屬於民政部職責。涉及到這麼多的部門與平臺,中間的利益糾葛不是短期內可以理清的,在沒有強有力的推動以及多部門的聯合配合之下,要實現統一很難。
二是統籌程度的困難:我國的醫保目前大部分地區還是市級統籌,連省級統籌的都不多,更別說全國統籌了,由於我國地域較廣,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這也導致了參保人繳費比例不一,地方補貼不一,繳費額度不一以及醫保目錄存在差異。如果全國醫保通用,對於多繳的地區而言,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另外就目前這種水平,要實現全國的統籌,如何折算比例,如何搭建系統,這都是大問題,甚至可以說難如登天,因為涉及到太多部門以及全國成千上萬家的醫院(比如異地報銷的審核,要及時結算,只能是電子化審核,電子化審核就要把全國醫院系統聯網,A醫院住院開票,B地才能通過聯網及時報銷,否則人工審核的話,說不定要跑N多趟)。
以上兩個因素是限制我國醫保全國聯網的主要因素,其實單就說說,就可以感覺到工程量的龐大,所以醫保遲遲不能全國聯網是有其特定的因素所在的。
何時才可以實現全國融通使用?
雖然醫保要實現全國通過存在難度,但是國家一直都在推進之中。
2008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全國社會保險信息網建設,在全國逐步實行社會保險卡「一卡通」。
2018年5月31日,國家將過去人社部、發改委、衛計委和民政部一分為四對於醫療管理的情況進行了整合,成立了國家醫療保障局。這應該是醫保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踏出最重要的一步,四合一,統一直屬管轄是實現醫保全國融通的前提之一,這相當於解決了上述難點中的第一個問題。
不過,2008年的消息,讓我們苦等十年,換來一個四合一;2018年的四合一之後,雖然新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李滔在答記者問時有說到: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系統和平臺正在建設當中,目前正在進行頂層設計。這也是醫療保障局後續的主要工作。但是現在兩年過去了,又再次沒有了消息,就跟2008年一樣。當然相比於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無疑解決的難度更高,不過最少國家已經踏出了步伐,所以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