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趕考路經竹林,遇狐仙魅惑身逢險境,秀才以此方法絕處逢生!

2020-12-20 悔昔道來

話說北宋年間有一張姓秀才進京趕考,由於其家遠離進城,為了不錯過考期,秀才日夜趕路,餓了拿些乾糧充飢,渴了山泉為飲。如此,秀才連著兩天一夜未曾合過眼睛。

故事插圖:古裝影視秀才形象(圖)

第二天夜裡,張秀才路經一片竹海,秋風瑟瑟,山禽叫喚,幽深可怕。張秀才雖然有些心慌,但為了不錯過考期,也是強打著膽量往裡走。借著月光,張秀才不敢東張西望,一股腦兒地順著小逕往前走,恨不得一下子便走出竹海,奈何這片竹海委實大了點,張秀才走了半個時辰,也未曾出得。

張秀才走著走著,突然遠處傳來了歌聲,歌聲悠揚,婉轉動聽,似黃鸝的清脆天籟,讓人沉醉其中。張秀才雖然急著趕路,卻也經不得如此美妙歌聲的吸引,張秀才邊走邊聽,越聽越陷入沉迷,秀才內心嘆到:真是此音只應天上有,人生難得幾回聞。

竹海之中有一座四角涼亭,亭中一女子端坐石桌邊上,撫琴而吟,在皎潔的月光映照之下,女子顯得那般的楚楚動人,不食人間煙火,似月中嫦娥臨凡,白色衣裳隨風而舞,飄逸的長髮讓女子盡顯嫵媚之紫,讓人看後委實難敵誘惑。

故事插圖:竹海月夜形象(圖)

張秀才路過涼亭,看了一眼姑娘,那姑娘秋波回視,秀才早已是心跳加速,七上八下,內心波動。秀才不敢多看一眼,強壓心緒,只管往前走。

「公子,好不懂人情,小女子撫琴吟歌伴君行路,公子,卻不言句謝,就埋頭不理而走,委實太不近人情了吧!」

張秀才聞聽那姑娘開口,只好停住腳步,轉身對那姑娘作個揖說道:「姑娘,見諒,所謂男女有別,天可明鑑,當下只有你我二人,在下不敢多言,恐失了姑娘的名聲。故而不相言語而走。」

「公子多慮了,正所謂,清者自清。公子星夜趕路,委實累了,小女子備下酒菜,與君食用,相交文學。不知公子是否肯賞個臉。」

「這,這,這」張秀才不敢正視那姑娘,也不好拒絕,只能勉強得答應了,「若是如此,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張秀才坐於圓石桌的側位,側身而作。那姑娘舉起一杯酒交於張秀才:「請,公子」。

秀才接過第一杯酒,一飲而盡。剛放下酒杯,那女子又將杯倒滿,交於張秀才。

張秀才以手婉拒:「姑娘,在下不勝酒力,再則尚需趕路,姑娘好意在下心領便了!」

「公子不喝便是瞧不起小女子,如此,公子不是在拐著彎欺我,是也不是?」

「這,這,這!」張秀才無奈,只好再接過一杯酒!喝這一杯酒倒也沒什麼,只是秀才往那女子瞥了一眼著實將他嚇出魂來!列位,這秀才看見了什麼?請聽悔昔繼續道來:原來,這秀才低頭喝酒之時,那雙眼往姑娘腳下瞥了一眼,竟然看見了那姑娘身下竟有一條毛絨絨得白尾巴在擺動,當下,秀才心裡明白了,原來此女子不是人,而是個精怪,性命堪憂啊!雖然張秀才心裡害怕,但為了能夠活命,不惹怒那妖精,一邊趨奉那女子,一邊腦子在高速運轉的想辦法。

故事插圖:古裝影視美女形象(圖)

酒過三巡,秀才雖有些醉意,但好在平時酒量尚可,故而人還算清醒。為了早早地脫離此地,秀才起身對那女子說:「姑娘好意,在下深感謝意,怎乃要趕赴考場,不便久留,忘姑娘見諒!」說完,秀才取了行李,作揖而別那姑娘。

那女子見張秀才欲要離開,怒氣呵斥道:「好個不知書達理的秀才,小女子如此款待於你,你卻安奈不住要走,若是今天不讓你走呢?」

張秀才一聽那姑娘發狠話,行裡更加的害怕,因為他早已知曉眼前的人非善類:「姑娘,息怒,委實需要趕路,怕誤了考期!待在下考完回來,一定到此處再與姑娘痛飲三百杯,如何?」

「公子,莫不是怕我?」

「姑娘笑話了,你一個弱女子的,在下又豈能怕呢!」張秀才故作鎮定,摸摸身邊。突然摸到了袖中藏有一個小葫蘆,張秀才大有喜出望外之感!為何,列位?原來,此葫蘆,是張秀才趕考離家那天,在村口遇見的一位道長給的。那道長當時就對秀才說過四句話:此去千山涉萬水,教汝莫要分心醉,若遇美人酒三巡,不可逗留失先睢,為活生命出葫蘆,定將妖物化邪水!」

另外,那道士還再三交代,這葫蘆雖然能夠收服妖物,但收服前,妖物必須是現出原形的,如此念個口訣,便能將所要擒拿的妖物抓獲。

「既然不怕我,公子為何又急著離開。公子可知道,我是誰嗎?」

「不知道,姑娘!」

「公子,其實,我不是人,而是妖精,你怕嗎?」說完,那姑娘走向前去,靠近張秀才,在其耳旁輕聲的說道。

「這,這,這,姑娘說笑了,姑娘如此之美,又怎麼會是妖精呢?」

「哈哈哈,世間,還有這麼憨厚的秀才,正是可笑啊!」妖精繼續說道「公子,我真是妖精,把你留在此處,目的就是要將你吃掉!」

「姑娘,我還是不相信,如此美貌之人又怎會是個妖精呢!」

「哈哈,既然你不相信,我就以本來面目相見!讓你死個明白!」那姑娘說完,收了法,現出原形。

故事插圖:古裝影視道士形象(圖)

張秀才一看那姑娘現了原形,原來是個白狐狸。秀才抓住這個時間,急忙拿出袖中寶葫蘆,念著道士所教的口訣,最後大聲呵斥道:「妖孽,還不給我收服,更待何時!」

說完,那狐狸,唰的一聲,飛入了寶葫蘆裡!

張秀才見收了那妖精,整個人猶如癱瘓一般,癱坐在石板凳上良久良久。然後,秀才收拾好東西,飛奔似的趕路,走出竹海。

張秀才剛走出竹海,便見到了當初交法寶給秀才的那名道士。「公子,別來無恙!」

「道長,有禮了!」張秀才倒身下拜:「多謝道長救命之恩!」

「公子,這都是你自己遇事沉著冷靜,處理得當,善於應對,才救了自己的命,與貧道何幹啊!」

「道長說哪裡的話!若不是道長的法寶,在下哪還有命活著出來!」

「無量天尊,接下去,公子便再無惡禍相擾了,那葫蘆還望公子還於貧道,貧道要將那白狐帶回山中好生管教,望其成道。」

「這便還!」張秀才取出寶葫蘆交於那名道士,道士哈哈一笑留下四句話,便消失無影無蹤了:「秀才赴京求功名,怎奈狐妖惡作迎,幸得道士早防備,脫得竹海成功名!(作者:潘悔昔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狐仙報恩,窮秀才娶財主女兒當老婆
    從前,婺州地界,有個窮秀才叫盛乙,有一天他聽一個過路的客人說,西山上有一座古,廟裡有一個狐仙,有求必應。據說還有人看見過狐仙,是個秀才模樣的男人,斯斯文文的。盛乙聽到後直奔狐仙廟,廟裡只見兩間供神像的房屋,沒見著一個香客。
  •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的人?
    《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雖然常被郭芙蓉欺負,總是被大夥笑是個窮酸秀才,但是不得不說,呂秀才的地位還是不一般的。佟掌柜花重金送莫小貝去私塾讀書,還逼迫呂秀才成為書童,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在古時候讀書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可是處於科舉制度最底端的秀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
  • 一位秀才在趕考的路上,由於口渴寫出了上聯,至今沒人寫出下聯
    一位秀才在趕考的路上,由於口渴寫出了上聯,至今沒人寫出下聯。吟詩在古代,可以說是那些文人非常喜歡的一種娛樂方式,在古代並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的娛樂方式,所以對於那些文人來說,這可以說是最好的一種消遣方式。當時的夏天也是非常的炎熱,有一位秀才在趕考的路途當中,由於非常的饑渴,於是就在當地人們的帶領之下,找到了這口古井,因此他也是喝了個痛快。這個秀才一喝就是喝了好幾十口在喝完之後感到非常的爽快。在這之後,秀才也是看到了當年縣令所題的字,於是就寫出了一個上聯,就是進古泉喝十口白水。雖然這個少年看起來非常的沒有水平,而且一看就很容易懂,非常的直白,但是它其中所蘊含的意義是非常深刻的。
  • 「秀才遇上兵」pk「君子遇上小人」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海底很難被人發現,哈嘍,大家好,我是小編月去安撫,每天在這裡為大家更新關於歷史文化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講歇後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它意思是秀才是以講道理論時非來解決問題的,兵則是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的,論武秀才肯定不及兵了,就有理說不清了
  • 老秀才趕腳諷監生
    此時天方未曉,人行於路,就以《曉行》為題如何?」監生甲道:「好。」監生乙:「請仁兄先起首句。」監生甲搜腸刮肚,並未想出什麼佳句,監生乙催道:「仁兄請快吟首句。」監生甲不好意思耽擱太久,便只好硬著頭皮吟道:「曉行曉行真曉行」。監生乙連忙思索,然而才思枯滯,也未想出什麼出彩的句子。幾分鐘過去,監生甲催促道:「請兄弟快續。」監生乙只好也硬著頭皮續曰:「曉行曉行真曉行」。
  • 笑話段子:有個秀才想買一匹馬,騎著進京趕考
    4、有個秀才想買一匹馬,騎著進京趕考。來到集市,一個馬主迎上前說:「相公,我這匹馬是千裡駒,一口氣能跑千裡。」秀才一聽,便對馬主說:「京城離此九百裡,你的馬一口氣卻跑千裡,那一百裡路難道讓我走回來嗎?」5、到一家盲人按摩店,進入以後,一位戴墨鏡的盲人接待我,我問:「你真的是盲人嗎?」 按摩師:「當然了大哥!
  • 千辛萬苦考來的「秀才」,為何被人說成是「窮秀才」?
    「窮舉人」或者「窮進士」的稱呼,難道「秀才」真的很「窮」嗎?古代趕考考生塑像科舉考試第一關:初變「秀才」《明史·卷四十五》選舉一就有寫過:「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其實「秀才」並不是想像中就很容易擁有的,相反,這個科舉考試的開頭很艱難。需要背誦《論語》、《書經》、《詩經》、《禮記》等近乎於四十多萬字的資料,這只是背誦,還要有自身的實踐體會,而且「秀才」只是科舉階層最低的稱呼。
  • 篾匠考秀才
    張德才也非常勤奮好學,十六歲那年考中秀才,而且名列前茅。全家都非常高興,大擺酒宴慶賀。人們從此將張德才改稱張秀才。張秀才從此也非常驕傲,常在鄰居和親友面前高談闊論。張財主每隔三至五年,就要請篾匠編一批籮筐、曬席、睡席、圍席、簸箕、椅子等竹器具。張秀才中秀才不久,家裡就請了一外地來的篾匠師傅編竹器具。那篾匠姓李,人稱李篾匠。有五十多歲,看上去老實巴交,言語不多。
  • 秀才嘲諷:「寡婦門前是非多,不去為好」,書生秒對下聯反諷秀才
    這一天有一位去進京趕考的秀才途徑這個小村子,此時天已經黑了不能再繼續趕路,所以就在這個村子裡借宿一晚。第二天秀才一大早就起了,想要看看自己的書籍,順便在村裡轉轉,想要看看這的風土人情,這一轉正好轉到寡婦家的門口,看見寡婦的門口站著好幾位村民。
  • 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
    到了現代社會,讀書人應該比古時的秀才更加通曉天下的事理,因為除了讀中國的書,還讀外國的書,學了文史,還學了數理化,外加哲學和經濟,秀才只是一個代稱了,其早已不能涵蓋讀書人的學識之廣,但他們憋在家裡就能知道天下事,人們還是一致相信的。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1)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窮酸的秀才?古代秀才究竟是怎樣一個尷尬的存在
    現如今大家對古代的理解都來源於影視劇,而秀才絕對是被影視劇黑得最慘的,窮酸、無能、落魄、迂腐是秀才的標準人設。其實不光是現代影視劇,黑秀才在各類古代文學作品中早就出現了,比如我們蒲公,《聊齋》裡充滿了種種懦弱愚蠢的讀書人。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如今得益於社交軟體,我們能夠一窺上層社會的生活。但在古代社會,一個農民很可能一輩子沒有去過縣城,誇張點的連村子附近幾十裡外的地方也沒去過。
  • 秀才與僕人:你頤指氣使,其實是在幫人渡劫
    唐代有個秀才名叫權同休,趕考落第,不久便窮困潦倒,跟在身邊的只有一個同村的僕人。這天秀才生病想喝紅豆湯,要僕人去買,僕人卻和沒聽見似的不動地方。權同休唉聲嘆氣,心想真是人窮志短啊,落魄了連個僕人都指使不動了。
  •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有很多的人說古代的人,大部分都是文盲,現在的人基本上都讀了書,所以不能夠相提並論,但是這既然都是與教育和地位有關,為何又不能做比較呢?秀才是古代最低的功名,很多人一看這最低的,就以為很容易獲得,甚至有的網友以為九年制義務教育就相當於以前的秀才,其實事實秀才遠比我們想像的有文化。以古代的科舉制度來看,秀才是經過了縣級考試再卻各個地方考試的,如果院試成功,才能夠獲取一個秀才的功名。這樣就大概相當於如今的985大學,也就是如今的大學研究生。舉人是比秀才高一級,必須先成為了秀才,才有機會成為舉人。
  • 窮秀才 (文/ 韓繼貴)
    話說舊社會,在農村有一位秀才,在村裡自以為有文化,常賣弄文字,逢人咬文嚼字,出口成詩,而且話不到三句,又帶諷又帶刺的,村裡人見了,都不願搭理他。    這村裡十字路口處有家肉鋪,老闆娘是個女的,聰明伶俐,講起話來鐵齒銅牙,很多挑逗的男人都敗在她的手下。這個秀才聽說後不服氣,他想: 這女人哪能和我秀才相比!我只用半張嘴,就會讓她啞口無言。
  • 秀才改行|隔行如隔山,秀才種地糗事多
    可天不遂人願,老二雖已年近四十,也只求得個「秀才」頭銜!  一日,秀才對父親說,要改行學種地。父親有些捨不得,可最終還是同意了,並把家裡河北的地分給了老大,河南的地分給了秀才。  秀才知道老大莊稼種得好,就去了老大家討教。老大是個實在人,見秀才兄弟來求教,就把自己種地的秘訣和盤告訴給了秀才。
  • 詩人出上聯:「寂寞嫦娥獨自憐」,秀才善解人意,妙對下聯勸解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界,詩人和秀才並不是絕對的對立,很多秀才本身就是詩人,很多詩人曾經也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學識和文採方面確實要比詩人單薄一些。畢竟秀才的主業是以科舉為主,所學的知識都是「八股文」這一類的東西。詩人則是以詩明志,用詩歌的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心跡。因此,從格局上來說,詩人是要遠遠超出秀才的。
  • 成語小秀才4078關答案是什麼
    成語小秀才是一款十分具有魔性的成語猜謎類休閒闖關遊戲,遊戲的玩法十分的輕鬆,操作簡單易上手任何人都可以享受休閒的樂趣,要挑戰成功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海量豐富的成語詞庫,多種不同休閒模式給你沉浸式的休閒感,那麼成語小秀才4078關答案是什麼呢?
  • 秀才要懂哪些知識,成為秀才後有什麼好處?
    「秀才」兩個字並非明清首創,早在《管子·小匡》中就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這裡的「秀才」是具備「秀異之材」的人。歷史上第一個得到秀才稱號的人是賈生,《史記·賈生傳》說: 「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這句話中的「秀才」也是「秀異之材」的意思。漢朝實行察舉制,但並非所有被推薦的人都能當官,他們也需要進行考試,而秀才就是這些考試的科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