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情傳播視角下的潘博文事件:基於網絡熱度與情感演化成因的多維分析

2021-02-22 蟻坊軟體


在2019年8月,知乎問答「你所經歷的哪些事情讓你懷疑這個世界是假的/有bug的?」評論區一匿名用戶以「不存在的同學」為題講述了一起難以置信卻又令人難以反駁的故事——2013年4月25日,高三最後一節體育課,原文作者和同學們一起打羽毛球,並不幸將球掉入了一棟非常空曠的宿舍樓裡,作者就打算和潘博文以及第三位同學找球,潘博文說自己的鑰匙落在了樓梯口,然後轉過頭去找鑰匙,當作者及第三位同學出去之後才發現潘博文不見了。詭異的是,回到教室之後,竟然意外地發現除了他們兩人,其他所有人都不認識這個叫潘博文的人,而且在生活當中更是沒有這個人留下來的一絲一毫證據。多年過去,第三位同學遠在澳大利亞,還時不時與作者聯繫。這個故事就是潘博文憑空消失事件。

近日,消失的潘博文再度火爆全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其中關於平行時空、曼德拉效應、幻覺記憶、真實還是虛構等話題爭議愈演愈烈。隨著潘博文事件輿論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原文作者「衡謹臥石」進行了相應澄清,稱自己當初患上雙相情感障礙才會杜撰出這個故事,潘博文本人並不存在。但是,民間輿論場上同理心已經被強勢激起、網民紛紛現身說法吐露類似遭遇,這為推高潘博文事件輿情熱度提供更多「燃料」,從而延長了生命周期。

在潘博文事件輿情發酵過程中,網絡輿論聚焦於特定場域產生了一系列的個體與群體反應。研究發現,初始信息的不確定性以及傳播渠道的異化導致「標籤化」現象,這種路徑依賴性進而顛倒了輿論個體與信息之間的關係,事實真相變得不再重要;民間輿論嵌入後群體性議論產生負性張力左右著公眾情感演化,大多數網民更注重的是個體的話語表達和情感宣洩,產生更多「細思極恐」式的情緒感染和獵奇心理下的猜想空間。

從知乎到社交平臺:潘博文事件為何再度翻紅?

據輿情監測系統鷹眼速讀網顯示,自1月10日起,網絡平臺上關於「潘博文事件」的討論量開始顯現,至1月16日呈現直線上升的態勢,此後3天始終維持在高熱度水平。從1月17日至18日分時段輿情熱度趨勢來看,期間17日23時到達峰值。整體而言,潘博文事件輿情熱度之所以時隔2年再度發酵,與不同網絡平臺不同的傳播特性以及這一信息本身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實際上,去年12月B站up主「大佬何金銀」將潘博文事件做成視頻進行了傳播,基於事件本身既非嚴肅性的社會新聞也不具備彈幕視頻二次創作的需求,當時僅引起了平臺內部少量人群的關注,沒有實現出圈。1月10日,抖音平臺「UNCLE想像家」發布視頻,#潘博文事件#傳播到了普通網民視野,助推相關話題登上熱搜。與知乎/B站的受眾更樂於探討事件本身相比,抖音的草根性、弱連結特徵更加明顯,且限於平臺內部的關注也由此而產生外溢效應,逐漸衍生到了其他平臺上,進入輿情醞釀期。在輿情醞釀期,知乎、今日頭條、微博客、抖音等平臺上都出現了關於「潘博文事件」的相關討論,比如「潘博文事件真的是世界的bug麼?」「潘博文到底是不是出現過?曼德拉效應越來越多了」「潘博文消失事件,你覺得是真實的嗎?」各種類似的疑問令潘博文事件撲朔迷離,暗示和擴大著網民的求知探索欲,網民強互動的過程也是的高密度信息輸出的過程,輿情熱度一觸即發。

1月17日零時左右,@藝術家躥子 將「潘博文憑空消失事件」視頻搬運到了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上,經@李喜貓 @米瑞蓉 等大V轉發後網絡關注度激增,同時#潘博文#登上微博客熱搜榜,既讓原本關注此事網民有了更廣闊的話題討論廣場,也吸納著新的關注人群將受眾面進一步拓寬。輿情爆發期,「潘博文」被貼上「憑空消失的人」這一標籤,用來解釋「平行時空」這一不能被所屬文化接受的狀況,作者本人和網民都對潘博文的「他者」身份與現實進行了人為區隔,進而實現「自我」群體身份認同。但可以看到,個體針對「潘博文」的貼標籤行為並非特意而為之,由於此時作者已經刪除了原版的知乎問答,潘博文事件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諸多視頻博主的二次創作講述和網民對於相關事件的截圖等,這些碎片化信息自然無法使網民產生強烈的信服感。另外,雖然連日來原文作者「衡謹臥石」多次出面澄清,特別是《「潘博文」事件,賽博世界中一場落下帷幕的大夢》一文明確表示「潘博文」並不存在,與此前該事件的輿情熱度相比,這些澄清信息在傳播面上顯得微不足道了。

潘博文事件真相不再重要:網民話語表達下隱含情感負性張力

相較於客觀存在的輿情熱點話題,潘博文事件的爆發屬於創造性的虛構的輿情事件,網民即便有著對於「真相究竟是什麼的」的持續性追問,真實與否的需求也是有限且短暫的。在不明確的信息源頭以及公眾獵奇心理的互構作用之下,網絡大V和網民的話語表達迅速發酵成為基於潘博文事件的「群體議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輿論情感聚合體的聲音出現一定的分化。

潘博文事件輿情醞釀期,細思極恐、嚇人、疑問等話語多出現在評論區,網民爭議停留在假定事件為真、尋找能夠解釋平行時空確實存在層面,以恐慌式的情緒感染為主;進入輿情爆發期,公眾討論基數的擴大提出了更多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漏洞,打破了負性情感張力的平衡,降低了事件整體可信度;在傳播後期,#潘博文#又重新出現在熱搜榜,網民出現了一定是審美疲勞,被認為是「硬買熱搜、替鄭爽擋槍」,信息逆差加劇了情緒化傳播,訴諸恐懼的情感轉向到逆反心理。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 
郵箱:zhangming[at]eefung.com

相關焦點

  • 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鬧劇事件下的輿情演化及輿論呈現
    研究概述:本報告以「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通知書」一事的網絡輿情為分析重點,以蟻坊軟體全網輿情監測數據為分析基礎,從傳播態勢、傳播地域、情感呈現三方面對此次網絡輿情演化以及特點進行全面研究。
  • 輿情的「質變」 突發事件演化中變換階段的意見領袖推演分析
    (Rogers et al,1962)社交網絡的興起在對信息傳播的行為和邏輯產生顛覆性改變的同時也為學者們提供了大量可供研究的數據,社會網絡分析、PageRank算法、主題分析、情感分析等大數據分析方法成為社交媒體「意見領袖」識別的新方式。
  • 輿情報告|湛江考生偽造清華錄取通知書事件輿情研究
    研究概述:本報告以&34;一事的網絡輿情為分析重點,以蟻坊軟體全網輿情監測數據為分析基礎,從傳播態勢、傳播地域、情感呈現三方面對此次網絡輿情演化以及特點進行全面研究。一、輿情傳播態勢分析由於網際網路的高度開放性、互動性和去中心化等基本性質的存在,一些看似不經意甚至頗具戲劇性的網絡事件一定條件下都能發酵成為輿情熱點事件。
  • 李偉:輿情事件等級評估及基於語義理解實現文本精細化分類
    輿情事件等級評估輿情事件等級評估,李偉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闡釋:一是當前輿情行業等級評估主要方法以及存在問題。當前行業內使用的指標主要是熱度值。雖然搜索的熱度值或報導的數量能反映一個事件社會關注度,但卻存在著指標單一、數據不全、無法針對用戶特點提供個性化服務等問題。
  • 突發事件爆發輿情危機案例:浙大疑似食物中毒輿情分析
    此後,陸續有網友在知乎、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爆料,越來越多的浙大食堂亂象浮出水面。三天內,一場突發的學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立刻成為輿論焦點,並演化成了高校管理輿情危機。1、從群體性問題變成官方回應問題,形成網絡輿情事件第一階段:網絡爆料期與一般社會事件信源通常來自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不同,作為大學生交流最活躍的公共廣場——校園論壇是浙大玉泉食堂疑似食物中毒的主要發源地。
  • 2020年教育熱點新聞輿情話題事件分析報告(合集版)
    熱點輿情分析簡要:通過藉助蟻坊軟體的大數據輿情監測分析系統,對該事件的網絡傳播聲量進行統計發現,相關話題#清華學姐#到目前為止閱讀量達到13.3億次,討論量達到23.2萬次,有關對於此事件的回應#清華美院老師回應鹹豬手事件#到目前為止閱讀量達到4.2億次,討論量達到3.1萬次。
  • 潘博文消失事件 | 世界的bug能否以科幻作解?
    在「記憶偏差」等心理學給予的解釋外,這種「曼德拉效應」也被一些人們看作與多重宇宙的相關,這讓潘博文事件的真相顯得更加撲朔迷離。即便作者已經在各個網絡平臺發文澄清了故事的虛構性,依然有大批網友希望事件是真實的,並期望以此來驗證「平行時空」的假設。人們對「平行時空」的偏好也體現在文學與影視作品之中。
  • 全球化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
    而公眾在突發公共事件情境下的焦慮心理,使其信息鑑別能力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也更容易轉髮帶有情緒色彩的信息,從而導致輿情整體上呈現情緒化特點。此外,影響範圍越大的突發公共事件,其輿情更容易呈現全球化特點。   綜上所述,如果不能及時對突發情境下的網絡信息生態給予防控與引導,則很容易導致不良輿情信息的泛濫與海外輿情信息的倒灌。
  • 2019年度高等教育網絡輿情研究正面熱點事件分析報告
    網際網路平臺的迅速發展導致了各類信息的廣泛傳播,網絡成為了社會熱點事件的策源地和聚集地,不僅扮演信息源的重要角色,還是公眾自由表達意見促使輿論發酵的關鍵場所。高等學校是社會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則是網民群體中不可小覷的隊伍,高校輿論環境同樣受到網際網路背景下社會思潮的影響和衝擊。
  • 大數據環境下高校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的探索與實踐
    因此,將大數據處理技術與網絡輿情分析工作相結合,構建新媒體輿情分析模型,探索以微信、微博為載體的網絡輿情管理方法,並對現有管理模式下出現的各類問題加以分析研究,不斷加強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施途徑,從而構建良好的校園和網絡環境。
  • 立體流程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
    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張玉環再審宣判無罪」事件輿情傳播復盤
    8月12日張玉環的代理律師王飛透露,下一步,張玉環將下一步將申請國家賠償,同時也會控告在該案件中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司法人員。二、輿情傳播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輿情走勢圖根據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優訊,十五年專注輿情監測,可申請免費試用)監測數據顯示,8月4日,多家媒體報導江西高院宣布張玉環案改判無罪後一日,央視新聞、新京報、鳳凰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對當事人張玉環及其家屬、前妻的採訪開始在網絡傳播,並迅速引起熱議,促使輿情聲量快速達到峰值。
  • 基於主題模型的網絡熱點新聞演化趨勢研究
    發現熱點新聞並對其演化趨勢進行挖掘可有利於媒體把握新聞風向和讀者喜好,並幫助用戶低成本、全方位地了解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媒體網站可通過實時獲取新聞並進行文本處理,運用聚類分析、時序主題挖掘等算法跟蹤了解熱點新聞事件的演化趨勢。本文結合相關挖掘技術,提供了一種基於主題模型的熱點新聞演化趨勢挖掘的流程設計,並結合具體的新聞事件進行分析。
  • 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輿情應對處置策略研究
    本文從移動網際網路影響下的信息傳播的新特點,分析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育輿情的新特點,進而探討教育輿情應對處置的有效策略。移動網際網路影響下的信息傳播新變化當前,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代表的現代傳播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兼具人際溝通、信息發布、輿論傳播、社會動員等功能於一身的聚合器,政府、公眾、媒體、事件等輿情要素被裹挾著進入複雜的網絡話語空間,輿情環境更為複雜,對輿情的把握更為困難,信息傳播機理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熱點分析:通過蟻坊軟體的網絡輿情監測分析軟體,從鍾美美事件相關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進行分析發現,從該事件傳播初始到接近尾聲其輿情熱度極高,輿情熱度在起伏中不斷變化
  • 如何對輿情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與可視化呈現?
    在輿情研究過程中,數據能夠為我們提供客觀分析研判的支撐。輿情數據的比較分析,是最基礎的分析方法之一。通過對不同對象的輿情數據進行比較分析,可以找到輿情工作的重點、難點。輿情數據比較分析的常見維度包括傳播渠道、媒體類型、地區等。
  • 曹樹金: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amp;ZD22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情報學方法的網絡輿情發現與分析研究」(編號:12CTQ043)和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於意見挖掘的網絡輿情信息分析與利用研究」(編號:GD11YTS02)的研究成果。
  •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
    對《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析摘要:本文以《方方日記》確認在國外出版為界,將《方方日記》事件的輿情分為兩個階段,分別進行輿情分析。在第一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內容是否真實客觀,內容是否過於消極、缺乏正能量。在此階段,大眾對《方方日記》的評價褒貶不一,各方觀點均未呈現明顯優勢。在第二階段,核心議題為《方方日記》是否應當在國外出版。
  • 安徽少女溺亡事件輿情三問
    12月4日13時,「安徽少女跳河溺亡」事件引發輿論關注。4日晚23時,@安慶望江公安在線回應表示,該女子欲投河自盡,經搶救無效死亡,目前已對涉事民警、輔警作出停職決定,並對事件處置過程展開全面調查。一場由救援視頻掀起的輿情事件,經網絡傳播和持續發酵後,被媒體和網民迅速聚焦。有聲音認為警方「冷眼旁觀」少女輕生,難辭其咎。
  • 【衛生應急】謝熠 羅教講:大數據時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技術治理——基於計算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由人口流動、疫情發展而來的大數據能夠用於分析疫情傳播進展和途徑,開展流行病學分析。社會網絡中的大數據能夠用於接觸頻率、感染人群分析和疫情篩查。數據信息系統採集的精準大數據可以用於個體感染情況和健康狀況自查、信息保護、醫療資源配置等方面。網際網路輿情大數據能夠用於事件的輿情引導和社會心理幹預。      其次,運用大數據進行預測(臨近預測),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技術治理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