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失的潘博文再度火爆全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其中關於平行時空、曼德拉效應、幻覺記憶、真實還是虛構等話題爭議愈演愈烈。隨著潘博文事件輿論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原文作者「衡謹臥石」進行了相應澄清,稱自己當初患上雙相情感障礙才會杜撰出這個故事,潘博文本人並不存在。但是,民間輿論場上同理心已經被強勢激起、網民紛紛現身說法吐露類似遭遇,這為推高潘博文事件輿情熱度提供更多「燃料」,從而延長了生命周期。
在潘博文事件輿情發酵過程中,網絡輿論聚焦於特定場域產生了一系列的個體與群體反應。研究發現,初始信息的不確定性以及傳播渠道的異化導致「標籤化」現象,這種路徑依賴性進而顛倒了輿論個體與信息之間的關係,事實真相變得不再重要;民間輿論嵌入後群體性議論產生負性張力左右著公眾情感演化,大多數網民更注重的是個體的話語表達和情感宣洩,產生更多「細思極恐」式的情緒感染和獵奇心理下的猜想空間。
從知乎到社交平臺:潘博文事件為何再度翻紅?
據輿情監測系統鷹眼速讀網顯示,自1月10日起,網絡平臺上關於「潘博文事件」的討論量開始顯現,至1月16日呈現直線上升的態勢,此後3天始終維持在高熱度水平。從1月17日至18日分時段輿情熱度趨勢來看,期間17日23時到達峰值。整體而言,潘博文事件輿情熱度之所以時隔2年再度發酵,與不同網絡平臺不同的傳播特性以及這一信息本身的不確定性密切相關。
實際上,去年12月B站up主「大佬何金銀」將潘博文事件做成視頻進行了傳播,基於事件本身既非嚴肅性的社會新聞也不具備彈幕視頻二次創作的需求,當時僅引起了平臺內部少量人群的關注,沒有實現出圈。1月10日,抖音平臺「UNCLE想像家」發布視頻,#潘博文事件#傳播到了普通網民視野,助推相關話題登上熱搜。與知乎/B站的受眾更樂於探討事件本身相比,抖音的草根性、弱連結特徵更加明顯,且限於平臺內部的關注也由此而產生外溢效應,逐漸衍生到了其他平臺上,進入輿情醞釀期。在輿情醞釀期,知乎、今日頭條、微博客、抖音等平臺上都出現了關於「潘博文事件」的相關討論,比如「潘博文事件真的是世界的bug麼?」「潘博文到底是不是出現過?曼德拉效應越來越多了」「潘博文消失事件,你覺得是真實的嗎?」各種類似的疑問令潘博文事件撲朔迷離,暗示和擴大著網民的求知探索欲,網民強互動的過程也是的高密度信息輸出的過程,輿情熱度一觸即發。
1月17日零時左右,@藝術家躥子 將「潘博文憑空消失事件」視頻搬運到了微博客類社交網絡平臺上,經@李喜貓 @米瑞蓉 等大V轉發後網絡關注度激增,同時#潘博文#登上微博客熱搜榜,既讓原本關注此事網民有了更廣闊的話題討論廣場,也吸納著新的關注人群將受眾面進一步拓寬。輿情爆發期,「潘博文」被貼上「憑空消失的人」這一標籤,用來解釋「平行時空」這一不能被所屬文化接受的狀況,作者本人和網民都對潘博文的「他者」身份與現實進行了人為區隔,進而實現「自我」群體身份認同。但可以看到,個體針對「潘博文」的貼標籤行為並非特意而為之,由於此時作者已經刪除了原版的知乎問答,潘博文事件的傳播主要依靠的是諸多視頻博主的二次創作講述和網民對於相關事件的截圖等,這些碎片化信息自然無法使網民產生強烈的信服感。另外,雖然連日來原文作者「衡謹臥石」多次出面澄清,特別是《「潘博文」事件,賽博世界中一場落下帷幕的大夢》一文明確表示「潘博文」並不存在,與此前該事件的輿情熱度相比,這些澄清信息在傳播面上顯得微不足道了。
潘博文事件真相不再重要:網民話語表達下隱含情感負性張力
相較於客觀存在的輿情熱點話題,潘博文事件的爆發屬於創造性的虛構的輿情事件,網民即便有著對於「真相究竟是什麼的」的持續性追問,真實與否的需求也是有限且短暫的。在不明確的信息源頭以及公眾獵奇心理的互構作用之下,網絡大V和網民的話語表達迅速發酵成為基於潘博文事件的「群體議論」,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輿論情感聚合體的聲音出現一定的分化。
潘博文事件輿情醞釀期,細思極恐、嚇人、疑問等話語多出現在評論區,網民爭議停留在假定事件為真、尋找能夠解釋平行時空確實存在層面,以恐慌式的情緒感染為主;進入輿情爆發期,公眾討論基數的擴大提出了更多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漏洞,打破了負性情感張力的平衡,降低了事件整體可信度;在傳播後期,#潘博文#又重新出現在熱搜榜,網民出現了一定是審美疲勞,被認為是「硬買熱搜、替鄭爽擋槍」,信息逆差加劇了情緒化傳播,訴諸恐懼的情感轉向到逆反心理。
部分文字、圖片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電話:4006770986 負責人:張明
郵箱:zhangming[at]eef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