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90億斤!這是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今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數據,比上年增長了0.9%。我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在突發疫情、主要產糧區遭遇洪澇災害等特殊情況下仍然逆勢增長、再獲豐收,實屬不易,值得慶祝。但同時,我們也仍需居安思危,緊繃節約糧食、反對浪費這根弦。這不僅是堅持底線思維、保持危機意識的要求,更是應對疫情背景下複雜的國際糧食生產、流通環境的現實要求。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雖然我們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充裕,但也要看到疫情給國際糧食供應鏈帶來的負面影響,明年全球可能遭遇糧食危機並不是危言聳聽。
我國既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也是第一農產品進口大國,雖然糧食自給率達到了95%以上,但進口糧食數量仍數量巨大。所以,一旦全球糧食生產遭遇危機,糧食進口供應鏈受阻,即便我國儲備了足夠的糧食,能夠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但是要想吃好也將面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而且如果進口受限,糧食價格上漲,民眾生活成本也會受影響,諸多現實問題都將迎面而來。
節約糧食,第一位的是在前端發力,也就是要在糧食生產流通領域減少產業鏈損失。據聯合國農糧組織估計,我國每年有超過6%的糧食在收割、運輸、儲備、加工的過程中出現損失,雖然低於14%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因為基數大,總量依然達到了約350億公斤,相當於浪費了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所以,必須瞄準糧食在收割、運輸、儲備、加工等全鏈條中的損耗點,精準發力,實現全產業鏈節糧減損目標。通過增加糧食生產機械化投入水平,減少收割環節的損失;通過健全糧食流通體系,採用無縫對接運輸,流通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損失;通過完善糧食儲備系統,構建倉儲統一標準,減少儲備環節的損失;通過精簡糧食加工環節,提高成品率和利用率,減少加工環節的損失。環環相扣,充分利用先進的生產設備以及高效的管理手段,努力實現顆粒收倉。
二是要著力解決餐飲浪費情況。與糧食生產流通領域的浪費相比,餐桌上的浪費同樣觸目驚心。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做出重要指示,在全社會引發廣泛共鳴,分餐制、半份菜、「N-1」點餐模式,一系列制止餐飲浪費的舉措被推出,在全社會形成了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強烈共識,對餐飲浪費行為說「不」成為民眾高度自覺。
是不是糧食增產豐收就可以松下這根弦?必須深刻認識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是權宜之計,不能因為糧食再次增產增收,就放鬆要求,節約糧食永不過時。餐飲商家要積極發展、持續完善供餐方式。消費者要樹立健康的食物消費理念,真正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形成反對食品浪費的自覺。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加強食物浪費立法與監督檢查,持續開展反對浪費的宣傳教育。餐飲商家、消費者、政府部門共同攜手,形成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方能更好地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文丨楊三喜)
(編輯 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