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中,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讓上邊的扶貧政策和我們老百姓的資源能夠對接。」東河區河東鎮副鎮長何利偉這樣理解他對扶貧工作的認識。
從2016年9月起,何利偉開始負責河東鎮的精準扶貧工作,無論是入戶摸底排查還是貧困人口識別「回頭看」,他始終以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待每一戶「疑似貧困人口」,經過多次層層審核,全鎮未發現「錯評」問題。之後何利偉與村「兩委」班子按照制定的脫貧規劃,同駐村幹部一起,做細做實精準扶貧,確保一戶一策落到實處,貧困戶按時按質實現脫貧。
2017年9月,東河區開展貧困人口動態管理摸底清查工作。在幹部入戶走訪前,他認認真真學習每一次政策解讀,與區扶貧辦、村幹部不斷溝通政策把握尺度,成了一本活的「工作手冊」。
入戶摸底期間,他先後組織召開3次大會進行業務培訓,做到每個幹部都能嚴格用政策尺量出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因為很多農戶白天務工或務農,晚上才回家,入戶摸底近一個月的時間,何利偉每天忙到晚上10點、11點,早晨5點就到鎮裡審核各村上報資料、籌劃一天的工作,一個月時間瘦了將近七、八斤。經過一個月,工作組終於將全鎮百姓的收入、生活情況摸得清清楚楚。
結合河東鎮6戶貧困人口具備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條件,何利偉帶領村幹部逐戶制定並落實了幫扶措施。
村民王有才家共三口人,王有才做過兩次心臟支架,沒有勞動能力,妻子腰腿不好,也沒有工作,兒子十幾年前出車禍後顱腦受損,常年需要人照顧。十幾年前王有才家地被徵,屬於失地農民。「我們一直在探討能否通過他家裡的隱性資源,有些他自己意識不到的資源,來幫助他脫貧。」何利偉深入了解了王有才家的資源情況,得知王有才家有兩間空出來的南房,於是積極推動王有才將南房出租給村裡施工的工人,使他一個月能獲得300塊錢的收入。
2018年5月貧困人口白金柱因肺心病急需住院就醫,但是沒有住院診療費。何利偉積極與區扶貧辦、衛計局對接,最後白金柱終於在包頭市八醫院免押金就診。期間,因為白金柱的家人不在本地,兄弟姐妹身體狀況也不好,沒有人在醫院陪床,何利偉積極與幫扶企業溝通,幫助聯繫陪護人員。經過半個月的就診,白金柱康復出院。出院後白金柱的姐姐激動地說:「是你們救了他一條命啊。」
貧困戶蘇鳳仙家屬於典型的因病致貧,蘇鳳仙的配偶徐翠英於2015年將一個腎換給了患有尿毒症的女兒,兒子在上大學,每年的大額醫療支出讓原本並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何利偉了解到徐翠英曾多年帶領村內幾名婦女從事家政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經與她本人反覆溝通,何利偉決定幫助徐翠英成立家政服務公司,通過自力更生實現脫貧。「既然決定了就往前幹!」何利偉積極與區就業局、人社局及幫扶單位對接,幫助辦理手續、制定工作規程、開展人員培訓、配備勞動工具,一個月時間完善了全部手續,2018年6月包頭市源萬順家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投入運營,預計年增加收入約2萬元,年內就能實現脫貧。
現在河東鎮的六戶貧困戶,有三戶通過解決就業增加了收入,一戶通過發展養殖每年增收一千多元錢。何利偉高興地說:「2018年預計能脫貧四戶,剩下一兩戶病情嚴重的,預計2019年脫貧。」(記者 李岸 實習生 李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