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鐵不成鋼」是一些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這句話透露出的是老師對孩子的失望、惱怒和無奈。
14少年洗澡被打
7月9日晚,王傑和同學打完籃球後在洗漱間洗澡,被王副校長拿著棍棒打,棍子當場被打斷,緊接著,學生們在宿舍樓梯間被學校姜老師連扇耳光,並被其要求同學之間互扇耳光。
王傑的手被打腫,下巴也被打破流了血,另有一名同學的額頭也被打流血了。其他同學也有一些皮外傷或者輕微傷。
喝醉了無緣無故打人
王傑表示,自己什麼事都沒犯,就說我們吵鬧。
王傑的爺爺是學校保安,當天放學後,王副校長帶著老師外出喝酒,回校後酒氣味重,很多人都可以證明。
這是常態
姜老師在學校經常打同學,通常是一腳過去,然後用拳頭一直打。副校長是一個很暴力的人。總是無緣無故來說我,想揪我打一頓。
不想讓他們回來
王傑表示,不會原諒老師,也不希望他們繼續留在學校教書。
打人者不配當老師,學生們不明白,難道不是好學生就可以無緣無故被打嗎?
恨鐵不成鋼是件好事嗎?
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又是極具個性化特點的因材施教。可是,不少家長和教師的口頭禪是「恨鐵不成鋼」。其根源是想立竿見影,恨不得孩子在一天就變成天才。
人與人是有個體差異的,成材之路可多種多樣,只要孩子有良好的素質,未來都可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這些「恨鐵不成鋼」的老師們,是否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呢?
對待進入青春期階段的小學高年級學生或中學生,更不能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虎視眈眈的敵視態度,那樣會更容易造就一個不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