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金陵十二釵」,每人選一句話,總結或者概括她們的一生的故事,或者悲劇所在,您會選哪一句?既然三順發起了這個問題,那就先將自己的答案寫出來。
林黛玉: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這是林黛玉在第八回說的一句話。當時,林黛玉到薛家住的梨香院去探望寶釵,偏偏遇上賈寶玉也在。林黛玉這句話的本意,指的是「早知道賈寶玉來,我就不來了」,但是對於林黛玉的人生來說,這句話何嘗不可以轉換成,「早知道薛寶釵來,我就不來了」。
如何早知道薛寶釵也要來賈府,林黛玉何必還要到賈府來?和賈寶玉有了一段情愫,卻也只能日日承受著「金玉良緣」的煎熬。就像林黛玉自己說的,「既你我相為知己,則又何必有『金玉之論』哉?既有『金玉之論』,亦該你我有之,則又何必來一寶釵哉?」
早知道會來一個寶釵,我何必千裡迢迢,從揚州來到京城?這段最美麗的愛情,最終不過是「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這段美麗的愛情,終究不過是「心事終虛化」。
薛寶釵: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這是薛寶釵對薛寶琴說的話。因為薛寶琴的到來,頓時吸引了賈母的全部疼愛,當琥珀又特意來吩咐老太太的話,讓「寶姑娘別管緊了琴姑娘」時,薛寶釵忍不住了,對薛寶琴說了這句話。
然而,這句話又何嘗不是薛寶釵久久想對林黛玉說的一句話?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為什麼寶兄弟的眼裡只有你?論才華,薛寶釵的詩作也屢次在大觀園詩社中奪魁;論容貌,薛寶釵也是一個絕色的人物;論為人處世,薛寶釵似乎比林黛玉更周到。
但是,愛情有時候就是不講道理的。就像《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評價祝無雙,「她什麼都好,就有一點不好,她不是芙妹」。薛寶釵再完美,她也不是林黛玉,她永遠也得不到賈寶玉的愛。薛寶釵不明白這一點,她只能很無奈地說了一句話,「我就不信,我那些兒不如你?」她是在質問薛寶琴嗎?不,其實她是在藉機質問林黛玉。
賈元春:當初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賈元春的人生悲劇,從她被送進皇宮之時開始。人人都認為她有福。探春說:「大年初一日也不白過,大姐姐佔了去,怨不得她福大,生日就比別人佔先……」興兒告訴尤二姐:「我們家大姑娘不用說,但凡不好,也沒這段大福了……」
「福大」的賈元春,在宮中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她流著淚說了出來:「當初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兒們一會兒……」幽居深宮,賈元春無時無刻不盼望著見到親人。她的痛苦,不僅僅在於深宮中的勾心鬥角,更在於與親人分別的寂寥。
史湘云:我但凡有這麼個好姐姐,就是沒了父母,也是無妨礙的。這是史湘雲對襲人和賈寶玉說過的一句話。史湘雲是寶姐姐的忠實擁躉。她最崇拜的人,就是周到全面的寶姐姐。她最愛針對的人,就是「小性兒,行動愛惱」的林姐姐。其實,這也怪不得史湘雲,畢竟,一個從小失去父母的孩子,實在是太缺愛了,誰對她略微表示一下好感,她都會感激涕零。
然而,當她在大觀園久住之後,或許她才真正體會到了,那位「小性兒」的林姐姐,才是最真誠的夥伴。
賈探春:何苦來!誰不知道我是姨娘養的,必要過兩三個月,尋出由頭來,徹底來翻騰一番!探春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在於她是庶出。賈府中的人,誰在提起三姑娘的時候,在異口同聲稱讚的同時,都忘不了加上一個後綴,「可惜不是太太養的」,「可惜沒託生在太太肚子裡」。
沒託生在太太肚子裡,也就罷了,探春還偏偏有一位無理取鬧的親娘,三天兩頭來找探春的麻煩,要她幫自己搞「特殊待遇」。這位親娘,讓探春又愛又恨,又要護著,又不敢明著來。有一個不明事理的娘,庶出的身份,成了探春一生最大的尷尬和無奈。
賈迎春:罷,罷,罷,你不能拿了那金鳳來,不必拉三扯四的亂嚷,我也不要那鳳了。迎春一生,吃虧就吃虧在太懦弱。她的奶媽,將她的累金鳳偷了去當,她的奶媽的兒媳婦,還要倒打一耙,說「自從邢姑娘來了,太太吩咐一個月省儉出一兩銀子來給舅太太送去,這裡饒添了邢姑娘的費用,反少了一兩銀子,時常短了這個,少了那個,那不是我們供給?算到今日,少說些,也有三十兩了……」
面對這樣的下人,迎春竟然束手無策,反而道:「罷,罷,罷,你不能拿了金鳳來,不必拉三扯四的亂嚷,我也不要那鳳了,便是太太們問時,我只說丟了,也礙不著你什麼的,出去歇息歇息倒好。」
因為個性懦弱,迎春被孫紹祖欺負得抬不起頭來。迎春,也成了出秦可卿之外,第一個跨進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釵」。
賈惜春:我一個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反去尋是非?惜春的這一句話,讓尤氏哭笑不得,向眾人道:「怪道人人都說這四丫頭年輕糊塗,我只不信,你們聽才一篇話,無緣無故,不知好歹,又沒個輕重,雖是小孩子的話,卻又能寒人的心。」
惜春對親哥哥和嫂子,確實很冷漠,毫無骨肉親情。可是,當我們反過來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惜春的哥哥嫂子,又為這個年幼的小姑娘做了些什麼呢?也是什麼都沒有做過,不是嗎?惜春如此冷漠,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從小就缺乏親人的關心的疼愛。
妙玉:不是我說句狂話,只怕你家裡未必找得出這麼一件俗器來呢!妙玉的這一句話,說的何等驕傲和自信!這個借居在賈府的小尼姑,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出身,才能說話有這麼大的口氣?妙玉房裡的珍寶,自然還不知這一個被賈寶玉成為俗器的綠玉鬥,還有其他很多珍貴的器皿。這些珍貴的器皿,也隱隱透露出妙玉不同尋常的身世。
王熙鳳: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憑是什麼事,我說行就行!這是王熙鳳在饅頭庵,為了三千兩銀子,而幫著淨虛拆散了一對苦命小鴛鴦的時候,說的一句話。
從來不信什麼陰司、地獄、報應的王熙鳳,做了不少壞事。她做過的這些壞事,最終也讓她有了非常悽涼的結局。可是,她也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對劉姥姥最真摯的幫助。就是這次幫助,讓她的女兒有了福報。從來不信陰司、地獄、報應的王熙鳳,反而是和報應關聯最密切的一個人。
巧姐兒:勸人生,濟困扶窮!巧姐兒在《紅樓夢》的前八十回中,是唯一一個沒有一句臺詞的「金陵十二釵」,所以,三順只能拿了她判曲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人生。因為王熙鳳幫助了劉姥姥,巧姐兒得到了劉姥姥的救助。「勸人生,濟困扶窮」,是曹雪芹給予巧姐兒的判曲,或許,也是曹雪芹最想說的一句話。
李紈:我只自吃一杯,不問你們的廢與興!當李紈在「壽怡紅群芳開夜宴」,說出這一句話的時候,大家都只會以為是一句笑話。然而,這與第九回賈蘭在學堂中,看到賈寶玉、秦鍾、金榮等人打架的時候,拉著賈菌,說的那一句:「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何等相似。
這對母子,在賈府中原本應該生活得如同眾星捧月,李紈是長孫媳,賈蘭是長重孫,然而,隨著賈珠的突然病故,這對母子也開始黯淡無光的生活。雖然,他們拿著賈府中最高的分例,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猜燈謎的時候,賈蘭沒去,只有賈政注意到了;螃蟹宴的時候,李紈吃了幾杯酒,不由得想起過世的丈夫,說了幾句話,也只換來了大家的一句:「又何必傷心,不如散了倒好!」
沒有人理解這母子的悲涼人生。所以,他們活成了「不問你們的廢與興」的樣子。
秦可卿:治得病,治不得命!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釵」中,第一個香消玉殞的。為什麼?這就是她的命。她的判詞中說了,「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她的一生,就是為了「宿孽總因情」而來。
她是《紅樓夢》中,一個最與眾不同的女人。焦大的一聲醉罵之後,她就生病了,從此,病情一日重似一日,直到香消玉殞。她知道,這就是自己的命。她也根本沒有指望,大夫能將自己的病治好。
金陵十二釵,太虛幻境薄命司中的十二個女子,她們的一生的命運,其實早就包含在她們自己曾經說過的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