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滿清,滿清能不能打進山海關,航拍揭開謎底

2020-12-20 國學苑

導言

山海關古稱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裡。北倚崇山,南臨大海,相距不過數裡,非常險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大部分,開創八旗制度,創建後金,滿族人此後終結了割據,獲得了安定的社會秩序。1618年,努爾哈赤頒布「七大恨」討明檄文,打開了入關的帷幕。至崇禎十七年,清軍佔領京城,明清戰爭延續了將近二十五年。

期間,八旗鐵騎在山海關外把大明打得開始懷疑人生,大明山海關外的國土只剩餘寧遠等為數不多的城池仍在大明朝控制中。清軍以前數次越過長城防禦進到中原,但每一次都捨近求遠,挑選從大安口、喜峰口、獨石口等地作為突破口,對聯絡遼東和中原的喉部要塞山海關,自始至終不敢進攻一次。直至吳三桂叛變,清軍才得到第一次進入山海關。

神奇的山海關

山海關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能讓勇猛善戰的清軍避之唯恐不及?原先,清軍不敢進攻山海關,並不是沒理由的,是十分最明智的選擇。明朝末期,唯一能抵禦八旗兵鋒的,大約僅有長城了。長城東端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總長6300千米,由持續的古城牆、關隘、烽火臺和各種各樣阻礙構成。儘管經歷上千年烽火通訊,但長城在防禦力北方地區騎兵隊騷擾上是成效明顯的。

上千座邊關隘口和幾萬個橋臺,將明長城構成了一個有機化學的總體,比過去一切時期的長城都更為牢固安定。山海關儘管處在最東端,但並不是孤城,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等一系列緊密聯繫的生態系統組成,相互間根據長城密切聯繫為一個總體。

「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攻防兼備進退有度,想攻克在其中一切一點都難比登天。山海關歷年來被大明朝視作天然屏障,對於此處防務高度重視無以言表。鼎盛之時,山海關古城牆達到十四米,薄厚達七米,環城河總寬達五丈,深層接近三丈,常見的攻城略地方式無論梯子、鑿牆都不易見效。

在後勤管理糧秣供貨上,山海關也是有獨到見解。為了更好地確保臨戰有充裕糧秣,山海關守軍大力開展屯田制,包含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多樣方式融合,共屯田6200多頃,確保了山海關守軍足兵足食,打個十年八年的都不在意,絕對沒有斷糧之憂。從明初明洪武十四年將軍徐達初次基本建設山海關剛開始,經歷幾百年運營,山海關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銅牆鐵壁。

清軍為何進不了山海關

清軍若是強攻山海關,必定是一場長久的行動,不一定能贏得勝利。八旗族人不事農桑,平常以漁獵、劫掠謀生。靠的是迅疾如風、以戰養戰,並非攻堅戰和消耗戰。並且一開始後金壓根想不到可以入主中原,以那時候清朝十幾萬人口數量,襲擊騷擾一下大明邊境線,私下搶點物資供應罷了,入主中原想都不敢想!

因此 ,皇太極和多爾袞一直在山海關外的遼東努力,先把遼東剷除,趨於穩定。一方面搶大明朝,抓緊資本原始積累,消弱大明朝能量發展壯大自身;另一方面提升革命老區基本建設,等著大明朝動亂。要是大明朝沒有被李自成們亂得四分五裂,清代不容易隨便攻佔長城之內的封地。強攻山海關,毫無疑問會嚴重損失,不攻仍舊能夠來去自如,等果實爛熟了再攻佔簡直更強!

因為清軍曾依次5次經山海關西邊的路線突襲,巨資進到國內劫掠。也許很多人會覺得,清軍不一定非得攻克山海關。避開山海關,從長城防禦的欠缺大關殺進關內,立即打進北京城下不就可以了。但它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清軍要想入主中原,不太可能不佔領山海關。要了解,劫掠歸劫掠,這和入主中原是2個迥然不同的定義。

初期清軍騎兵隊善野外而不當攻城掠地,針對大後方都會山海關外的清軍來講,她們儘管能在關內搶掠金錢和人口數量,卻無法在關內保持穀物和軍械。假如長期停留,糧道一旦被大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斷開,再說個關門打狗,就一下子有全軍覆滅的很有可能,這確實太危險了。因此 ,清軍通常要是搶可以了便會北返,幾乎不敢在關內多做停留。

結語

殊不知,歷史時間一直喜愛給大家玩笑,最牢固的碉堡也通常都是以內部被攻克。吳三桂的叛變,不但為清軍入關清掃了唯一的障礙,還把大明朝運營很多年的精英邊軍關寧鐵騎,也一併贈給清軍。山海關原本是一座清軍沒法超越的阻礙,最後卻以那樣的方法終結了他的歷史時間功效!

相關焦點

  • 烽火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的對決
    可以說,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爆發的戰役,對其後滿清入關,進而統一中國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那麼, 這場影響中國數百年進程的戰役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李自成和吳三桂這兩大主角,在這場角逐中又都做出了什麼樣的抉擇呢?本文就這一事件稍作分析!
  • 韓國發現清朝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吳三桂太冤,他沒有投降
    「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這在清朝成為一樁公案,吳三桂也因此遭到千古罵名。在清朝編寫的《吳三桂傳》中,對吳三桂降清的過程做了很清晰的記載。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原本進京勤王的吳三桂途中聽到崇禎皇帝自殺了,立即率領5萬鐵騎返回山海關。
  • 明朝最後一員大將,「平西王」吳三桂,是如何周旋三方勢力的
    當時吳三桂接到命令,其實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以很快的速度動身的,而遼東局勢少了吳三桂自然也是不行。所以便將寧遠城內的百姓全部遷到山海關內,這需要時間,3月5日吳三桂被加封平西伯,奉命進京勤王。這點其實不能怪吳三桂,首先,吳三桂當時已經完全抵擋不住滿清入關了。在第一次勤王后,吳三桂只剩下了山海關,山海關早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城,滿清騎兵隨隨便便就可以從旁邊繞過去。雖然之後李自成的軍隊開往邊關,但是畢竟是由農民組成的軍隊,和滿清的八旗兵根本沒有什麼可以抗衡的。所以吳三桂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保全自己,那只有投降滿清了。
  • 萬裡長城為什麼不能阻止滿清入關?
    在歷史,它曾經作為天然屏障使漢族人民有效地抵禦了遊牧民族的入侵,直到清軍入關,長城就再也沒能發揮它的作用了。有人說,長城沒用,在它需要發揮作用的時候卻阻擋不了滿清的入關,滿清入關以後讓人留辮子以及很多陋習,近代又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使中國整體落後於世界,被西方列強一次次地深入。
  • 明末六大漢奸,個個是滿清走狗,為何這個名不見經傳之人是首惡?
    明末六大漢奸:耿仲明、尚可喜、洪承疇、祖大壽、吳三桂、孔有德。有人說沒有這幾大漢奸滿清不可能這麼輕易的入主中原。而六大漢奸中首推孔有德最受人唾棄,被稱之為漢奸首惡。很奇怪這樣遺臭萬年的「榮譽」為什麼吳三桂沒有拿到,再不濟還有個洪承疇啊,這個孔有德是哪路妖魔鬼怪何德何能成為六大漢奸之首呢?原因就在於這個孔有德無德,非但無德,而且連臉都不要了,什麼禮義廉恥祖宗國家,在榮華富貴面前都是狗屁!
  • 三藩之亂持續了八年,暴露了滿清一個重大弊病,多年後也因此亡國
    滿清剛入主中原之時,根基很不穩,又沒有統治大國的經驗,這時滿清的最高統治者不得不分出部分權力和漢人的地主階級共享,「三藩」其實就是漢人地主階級的典型代表。 等到滿清站穩腳跟後,中央和地方就存在權力相等的矛盾,所以,必然會爆發權力之爭。滿清統治者已經感覺到了地方權力的威脅,所以,他們時刻會關注著漢人功臣的動向。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矛盾。
  • 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是怎麼回事?
    他多次派人招降吳三桂,久而久之,吳三桂漸漸的接受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準備與李自成合作,當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走到半道,卻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霸佔,父親也遭到毒打,衝冠一怒之下的吳三桂立即倒戈轉而投降多爾袞。
  • 滿清到底是正統王朝還是殖民政權?
    我以為滿清披著「正統」的皮,實質上卻是殖民政權。本人幾年前寫過關於明朝的小說,對明朝和滿清的歷史還是有些了解的。一,民間對滿清的不認可。我們河南、山東、河北、陝西等地,廣泛地流傳著「孬孫治」的傳說。相信但凡是北方人,對「孬孫治」都不陌生。我小時候,就多次聽村裡的老人講「孬孫治」的故事。「孬孫治」,是北方民間百姓對剛入關的滿清順治帝的蔑稱。
  •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起兵反清,是蓄謀還是被迫?還原隱藏的真相
    順治元年,吳三桂投降了清廷,引清軍人山海關。從此,吳三桂就成了清軍徵服中原大地的走卒和鎮壓農民起義軍以及南明政權的劊子手。「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就是鞭撻吳三桂引清兵人關的可恥行為,從而引起了人們對吳三桂的憎恨。
  • 韓國發現一封書信,顛覆吳三桂歷史,引清軍入關另有主謀
    就是在這一本書中,夾著一封信,為我們解開了吳三桂是否投降李自成的謎底。這封信是清朝的貝勒尚善寫給吳三桂的,信中寫道:「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根據信中的內容可見吳三桂是忠於明朝的,並未投降李自成。很多人對信中的文字存疑。
  • 滿清入關暴行不斷,「揚州十日」有多血腥,現場屍體就有80萬具
    之後,山海關統帥吳三桂歸順清朝,滿清入關。清軍入關後,任何抵抗都義無反顧,「殺人取物,使將士慾壑難填」。在清軍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最常被提及的是「嘉定三圖」和「揚州旬」。這兩次屠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邪惡影響。與「嘉定三屠」相比,「揚州十日」更為慘烈。戰後,僧侶前來收屍。僅屍體就有80萬具,失蹤人員更是不計其數。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看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算命先生送吳三桂一首預言詩,吳三桂看不懂,陳圓圓懂了卻不敢說
    崇禎帝慌忙一道聖旨發到關外,命吳三桂入關勤王。但此刻的吳三桂,卻早已接到了皇太極的書信,言稱:對他非常敬仰,若能投降滿清實屬天下之幸,望他三思。吳三桂望了眼崇禎聖旨,看一眼皇太極書信,躊躇幾日後,突然一聲暴叫:「起兵入關勤王!」一路風餐露宿後,吳三桂終於趕到了京城,卻得知清兵已退,自己來晚了。吳三桂腦門子的汗滲出來了。
  • 小富即安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吳三桂
    1644年,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崇禎皇帝急令吳三桂入關勤王,而此時的他卻把賴以起家的「忠君愛國」四字拋在腦後,開啟了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人生。第一次就是獻上山海關。山海關地處關內外交通咽喉,即便今天,從東北進出華北的鐵路線也大都經過山海關,更不要說17世紀了。
  • 堅壁清野,舍老爹也不降,細說吳三桂與李自成的山海關之戰第一日
    在永平,大順軍遭遇到了吳三桂的第一道防線,但這條防線基本是鄉勇,輕易被大順軍擊破。攻佔永平的當天晚上,李自成遇到了吳三桂所派出的由山海關官紳六人所組成的代表團,跪言吳三桂求和。李自成不完全相信,但卻也未加殺害,只是隨軍監禁。然後他派明朝降官密雲巡撫王則堯以兵政府尚書的官銜去山海關同吳三桂談判。
  • 滿清百萬人統治中國2億人二百年的秘訣,滿清皇族卻從來不養閒人
    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憑什麼能執掌中國兩百多年,其實從滿清對皇族的態度就能看出來,和全是廢物的明朝皇族不同,滿清的皇族從來不養閒人,再廢物的皇族成員都要出來承擔責任幹活。
  • 假設歷史;若吳三桂不放滿清入關,中國歷史的走向
    (明朝東北防線的崩潰)明末關寧錦防線,阻擋住後金南下數十年;後金大舉入中原必走遼西走廊(關寧錦)這一線,否則大軍輜重難於保證;假若吳三桂不降清,守住山海關,中國南北方完成整合,一定可以重新收復東北,一統漠南漠北蒙古;讓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後金人口僅僅200萬人)來領導中華民族對抗即將到來的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實在是勉為其難。
  • 大明朝最後的希望,清廷最得力的將軍,我們該如何看待梟雄吳三桂
    如果提到明朝那麼很多人就會想到了這樣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王朝給後人的形象就是如此具有君子的氣節與風骨,但是平心而論大明王朝在我國曆朝歷代中確實算不上什麼偉大的王朝,特別是明朝後期朝堂的腐敗以及各種天災導致了百姓流離失所,最終引起了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的抵抗,所以導致了大明王朝滅亡於內憂外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