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要利用零碎的時間

2021-02-09 moondelu

我十二歲出家之後,就進入佛學院念書。我的同學都是高頭大馬的成年人,在年齡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難的還是面對艱澀的佛學名相,讓我最為頭痛,每次上課,我都是在如聾若啞,不知所云中苦苦捱過。

有一天,海珊法師大概看我們不知道如何用功,語重心長地向大家說道:「你們要會利用零碎的時間啊!」這句話如同晨鐘暮鼓般,給我很大的啟發。我數十年來,分秒必爭,不但學業得到迅速的進步,甚至許多心願、事業也都是在「零碎的時間」中完成。「利用零碎的時間」這句話也就成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法語之一。

其實,人的一生,即使能活到百歲高齡,為了生活上的需要,也不得不將時間分割成零碎片斷,例如,我們有時需要吃飯,有時需要睡覺,有時需要處理公務,有時需要辦理私事。為了吃一餐飯,就得花時間去想菜單、買菜、洗菜、烹煮、洗碗,即使自己不動手,上館子去吃,也得要花上時間走上一段路,還要找座位,點菜單,等著侍者將飯菜端來。為了睡覺,我們得時常打掃房舍,整理床鋪,有時候躺下來,還會輾轉反側,無法立即成眠。吃飯、走路、睡覺,其實並不一定是自己心甘情願要做的事情,卻是每個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事情。在我們短暫的生命旅途中,如果將每天吃飯、睡覺、走路、上廁所、洗澡的時間全部扣除,還剩下多少時間呢?即使人生還有數十寒暑,如果除去嗷嗷待哺,懵懂無知的幼年,及垂暮多病,心力交瘁的老年,真正能夠發揮智慧,奉獻社會的時間,還剩多少時間呢?所以人生的時光,少得有如海中之漚,水中之泡,實在是太有限、太短暫了。既然「時間零碎」是生活中的一項事實,懊惱無用,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問題,進而善用它,將它轉化為一股激勵向上的力量,實現我們的理想,創造我們的事業,集合諸多「零碎的時間」,成為整體人生,如此也就庶幾無愧於難得的人身了。

我回想自己一生當中,光是為了等車子、等客人、等上課、等開會、等吃飯,就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後來我發覺:被人等待固然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學習等待卻是一種至高的藝術,所以我自己除了保持守時守信的習慣之外,也喜歡利用等待的「零碎時間」,計畫做事的先後程序、考慮人我的彼此關係,甚至思考文章的內容鋪排、佛學上難懂的名相,或回憶讀過的名著佳作等,如此一來,不但培養我集中意志的習慣,也增進我從「聞、思、修」進入三摩地的能力。

回憶在四十多年以前,我曾經坐煤礦小火車去臺北縣菁洞坑弘法,途中在一座不知名的小站上,火車突然停止不走,五分鐘、十分鐘過去了,還沒有發動的跡象,車上的乘客無不焦急地來回走動、探問,我覺得因緣既是如此,何不平心靜氣地做些事情。就在人來人往的車廂裡,我反覆思惟,很快地完成了一篇腹稿,半個小時之後,火車啟動。到了菁洞坑下車,我再度利用弘法空檔的「零碎時間」,將剛才所思所想的一揮而就,這就是《今日佛教雜誌》的發刊詞——〈我們的宣言〉。

由於我懂得利用「零碎時間」,訂計畫、想辦法,所以,無論是坐火車、坐汽車、坐飛機、坐輪船,無論要花費多少鐘點,路程多麼曲折輾轉,我不但從未感到時間難捱,反而覺得是席不暇暖的弘法生涯中最大的享受,所以我常常自豪地告訴別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隻筆是我所有的動力。」所以過去幾十年,我南來北往,乃至國內外來回,一點都不覺得浪費時間,甚至覺得「零碎時間」也不夠用。記得有一次在華航飛機上,曾在翻閱雜誌時,見到張嶽軍先生的大作,裡面佳句不斷,明知即將著陸,還是不忍釋手,終因時間不夠,無法看完,下了飛機之後,只記得剛開始的一句是「人生七十才開始」,其它內容已不及閱讀,不免遺憾萬千。高希均教授的感人大作〈八張飛機票〉也是在飛機上看到的,但也因為匆匆一覽,現在回想內容,也記不清楚了。直到現在,我每次只要一上飛機,就趕緊閱讀書報雜誌,恨不得一口氣全都看完,以致於到達忘我的境界,深深感念到經中所謂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多麼奧妙的哲理。原來,聽聞不足,必須補於思考;思考不足,必須補於實踐。而思考的訓練、修行的實踐,都必須靠永恆持續地精進不懈,其中,「零碎時間」就是我們用功的最好時刻。

例如,我在佛學院就讀的時候,為了遵守海珊法師那句「要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論是掃地、司水、典座、行堂、洗碗等,我都保持正念,思惟觀察,或者替常住或別人設想,因為身體雖然勞動,頭腦卻不會受到影響,所以我看起來好像整天做事,沒有讀書,但總能考得高分,令人羨慕。

五十多年前,我剛來臺灣的時候,每天清晨為寺院拉車採買用品,一路上,一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陪伴著我,讓我忘卻了是非人我、稱譏毀譽,每天悠遊在法海之中,因此無論什麼難事加身,都不覺得辛苦。後來我南北弘法,常常坐在公車或火車上,一根根的電線桿、一畦畦的稻田也都化為我稱念「阿彌陀佛」聖號的念珠,飛揚在宇宙虛空之中,偶爾竟也能到達「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忘我境界,我發現諸佛菩薩不但在我內心的深處,甚至法身也在山河大地、鳥叫蟲鳴裡彰顯無遺。

近三十年來,法務倥傯,但即使在坐困臥眠的「零碎時間」裡,諸佛菩薩的聖容仍在我腦海裡盤桓不已,諸佛菩薩的聖號仍在我耳際中蕩漾迴旋。我始終覺得:如果生活中沒有了「零碎時間」,就好像畫滿一紙的國畫,缺少了生命的張力與美感。

我最初嘗試以文字弘揚佛法時,常常鎮日思惟,搜索枯腸,甚至挑燈夜戰,伏案終宵,也不見得寫出什麼東西,但往往在走路、等人的「零碎時間」裡,卻能觸景生情,靈光乍現,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最初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我仔細回憶往事,才明白時間或久或暫不是學習的絕對要素。

一九五七年,我住在新北投普門精舍,印象中雲光山色,花樹婆娑。像我曾經花了一個暑假,一、二個月的時間,讀完蔡東藩先生四十冊的《中國歷史通俗演義》,但是到頭來什麼也記不得,只覺得他對佛教不友善,也不是議論公正的歷史學家;四十年前,《中央日報》連載的武俠小說,如臥龍生的〈玉釵盟〉,諸葛青雲的〈護旗〉等等,多年以來,都是我晨間閱報先讀為快的作品,但是到現在,竟然一點記憶也沒有。十年前,儘管朋友們推薦我讀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像《神鵰俠侶》等,而且我也曾在香港和金庸先生晤面暢談,但是由於我怕記不起那許多每天不吃飯、不謀生,只在刀光劍影中來去揮舞的俠女勇士們,所以想想還是不去接觸也罷。反而四十多年前的同道、信徒,即使只花了一、兩分鐘「零碎的時間」,見過一次面,到今天,不但他們的名字我都能叫得出來,而且談話的內容、事物的背景,也都歷歷在目,難以忘懷,可見心念上的東西不一定要花長久的時間,佛教所謂的「一念三千」、「胸中法界」,誠乃不虛之言也。

二、三十年前,電視播放「保鏢」、「西螺七劍」等連續劇,我也跟著大家好奇,湊熱鬧,如此持續數月之久,可是到現在卻一點印象都沒有。當時有一個小女孩跟著母親來寺院煮飯多年,法師們才剛講過的佛門人物故事,再問她人名、內容,她都一概不知;但只要信徒們一提到李璇、白嘉莉、歐陽菲菲等演藝人員,她卻能如數家珍,津津樂道。這也說明了每個人的根器不同,心思著力的方向不一,就會在八識田裡種下了不同的種子,所以花時間的長短,不是成事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我到焦山佛學院繼續學業,因為焦山位在揚子江中心,所以每天藥石〈晚齋〉過後,總喜歡走到門外沙灘上散步,一走數裡之遙,因為面對那一望無際的江水,思緒就好像波波相繼的浪潮般,從遠處拍岸而來;起伏的念頭也如同暮靄返家的帆船般,不斷駛進心中的港口。在那段美好的時光裡,我雖無王勃〈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佳句,但也偶有小詩習作登在「新江蘇報」上,對我日後從事佛教文藝創作,不無鼓舞。數十年後的今天,廁所文學、馬路文學、會議文學流行於世,有人說那是胡思亂想下的產品,我卻覺得如果在「零碎時間」裡,能用正念對治妄念,未嘗不是好事;當然最高的境界,是以無念對治正念,但何其難也!

一九五二年開始,我駐錫宜蘭,每天總有一些青年們喜歡來到寺院裡聽經,他們問我:「青年在佛教裡能做些什麼事情?」於是,我開始教他們「利用零碎的時間」,作紙人、畫連環圖。我們每天就騎著腳踏車,帶著這些紙做的道具,到鄉村的露天廣場裡,一面採取通俗方式說法,一面以玩紙戲、放幻燈片來作輔助,結果往往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聞法,這在當時佛教不普遍的年代裡,真是莫大的鼓勵。我們每天騎著腳踏車,帶著抖擻的精神前往各鄉村鄰裡布教,總能載滿法喜的心情返回寺中。有一天,在歸程時,看到朦朧的月色,我突然心有所感,回到寺院寮房,趕緊拿出紙筆,就著微弱的燈光,寫下「弘法者之歌」,由於頗受佛教青年的歡迎,更鼓舞我創作佛教聖歌的興致,像後來的「西方」、「祈求」、「鐘聲」、「甘露歌」、「菩提樹」、「偉大的佛陀」、「快皈投佛陀座下」、「青年佛教的歌聲」、「佛光山之歌」、「信心門之歌」、「佛教驅邪總動員」、「佛化婚禮祝歌」等等,也都是我在「零碎時間」醞釀思惟,而後一氣呵成的作品。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有一次應邀到新營高中主持佛學講座,當汽車飛馳在高速公路上時,偶然一剎那間,心中靈光一現,忽然讚頌三寶的詞句全都湧現在腦海裡,我立即請同車的慈惠替我記錄下來。那就是現在海內外佛教典禮集會時,大家經常唱的「三寶頌」。

最初,我經常為頻繁的講演所苦,但既然答應了別人,就得全力以赴,於是拿出「利用零碎時間」的全副本領,不敢稍懈,後來竟能駕輕就熟,無論是臨時的開幕致辭,即席的餐前開示,我總能在數秒之內,脫口而出;一天數場的講話,同時進行的會議,我也可以在幾分鐘之內預先想好說詞。破土、落成、開光、啟用等的法語,內容不一,有時是為寺院,有時是為商店,有時是為機關,有時是為住家,我經常都是抵達目的地的前一刻,在車上打好腹稿;法會、活動的祝禱、祈願,對象不一,有時是青年,有時是婦女,有時是幼童,有時是老人,我也往往都是到了會場,和客人寒暄之後,才趕快去思惟組織。我發覺剛開始練習「利用零碎時間」的時候,片斷旳思想就如同水滴透過石縫般,最初是「滴」、「滴」、「滴」……,一點一點地流出來,時日一久,自然就會鑿穿石壁,形成一道清流,如銀瓶瀉地般宣流不止;而眾生本具的佛性好比包裹在層層彈殼裡的炸藥,只要善於「利用零碎時間」,讓正念的引信保持乾燥,不被妄念欲水所沾溼,一旦因緣具足,點燃火花,總能產生很大的引爆力量,將內在的潛能全部發揮出來。

佛光山開山時期,每周有許多善男信女組團朝山,救國團青年教師也經常來此聚會,雖然每次前來的客人、團員都不同,即使講的是同樣的內容,也不致讓人有重覆的感覺,但是我感到自己身為負責人,又是大家的師父,理當採取不同的題裁以身作則,才能教育擔任知客的徒眾、職事們,只是那時我既要兼工,又要教書;既要計劃,又要籌款,整天從早忙到晚,連闔眼都成為奢侈的休息,遑論刻意去思考開示的綱要,還好我過去習於「利用零碎時間」構思取材,所以每次從東方佛教學院的宿舍走往朝山會館,在經過寶橋的路上時,俯瞰池中碧波蕩漾、鳶飛魚躍的景象,往往引發無限的感觸。像「你好我壞,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對自己不忘初心,對國家作不請之友,對朋友不念舊惡,對社會不變隨緣」;「見面三句話,相逢應問好,交談應微笑,口角一回合」……,都是在那一段寶橋的路上想到的題裁,我深深感到古德所云「大塊假我以文章」固非虛言,但也要吾人肯在「零碎時間」上多下功夫,才能把握其中的妙義。

我每次主持三皈五戒的時候,因為平日習於「利用零碎時間」,頭腦從來未停過,即刻就會發現這裡不如法,那裡不對勁,無奈臺上臺下的徒眾,不能和我相應,只有雙眼一闔,告訴自己:「著急沒有用,一切隨緣吧!」就在這閉目的「零碎時間」裡,我也經常福至心靈,想到許多深入淺出的辭句,在開示時收到很大的效果,例如:我教大家稱念「我是佛」,並開示「我是佛」的觀念,總能讓皈依者立即明白學佛的意義,而得到點頭、鼓掌的迴響;我告訴大家:「皈依佛,是為自己的心建造發電廠,點亮心靈的燈光;皈依法,是為自己的心建造自來水廠,儲蓄甘露法水;皈依僧,是為自己的心田開發良田土地,長養菩提花果。」結果也能令大眾皆大歡喜,本來是觀禮的人,往往在聽完開示之後,也發起菩提心加入受持三皈五戒的行列。可見只要我們肯用心「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論睜眼、閉眼,都能洞悉世事,獲得法益。

佛光山三十周年慶時,數項活動同一天舉辦,先是心定住持晉山典禮,又是功德主會,我既要招呼信徒,又要接待貴賓,沒有片刻休息,直到下午舉行封山典禮時,我坐在不二門前的法座上,才發覺腦中一片空白,還好省長宋楚瑜先生即將蒞臨,就在他的直升機在天空中盤旋,準備著陸時,我想到了四句法語:

封山,封山,常住責任一肩擔;封山,封山,慈心悲願永不關;

封山,封山,菩提花果處處開;封山,封山,弘法利生希望大家一起來。

這四句法語雖然是我在片刻等人的「零碎時間」中及時想出,看似信手拈來,不費吹灰之力,卻是我長久以來「利用零碎間」,思惟法義,觀察世事,提起正念,修持不懈的心得感言。

我不僅文稿、講辭經常是在「零碎的時間」裡迅速完成,有些活動的舉辦也是在「零碎的時間」中偶發的感想,像「慈悲愛心人運動」並非多年的計畫,而是在閱讀報紙時,獲悉白曉燕命案等重大刑案連續發生,突然想到要舉辦一個持續的活動,以喚醒大眾對於心靈淨化的覺醒,隨即在中華佛光總會的理監事會議中提出,獲得全力支持,遂能順利推出。佛牙剛從印度、西藏,途經泰國,迎奉回臺灣的時候,我也沒有想要發起「三好運動」,可是當恭迎佛牙法會進行到一半,連「副總統」起身講話,我看到臺下萬千的群眾,不禁心有所感,所以不揣冒昧,延請「副總 統」連戰先生和「行政院長」蕭萬長先生共襄盛舉,不意竟蒙獲首肯。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這短短的「零碎時間」,只要運用得恰到好處,不但能自我受益,也能成為福利群倫的關鍵所在。

今日的時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操作簡易的機械雖然取代了程序繁複的手工,但奇怪的是,人類的忙碌卻未見其減,反見其增;人類的快樂則未見其增,反見其減。究其原由,不外是因為許多人一味地忙於比較、計較,以致於將自己逼到精神的死角裡去,社會的亂象也因而頻生不已,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善於「利用零碎的時間」,提煉自己的思想,提升心靈的升華,相信不但個人能擁有積極進取的人生,整個社會也能臻於幸福美滿的境地。

--

1.更多內容,請關注@putiwangzi (ID:putiwangzi)

2.請您輕輕的點開右上方的「分享至朋友圈」,將價值和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

3.歡迎投稿,回復投稿+您投稿的內容,小編將會收到您的留言。

相關焦點

  • 要利用零碎的時間——星雲大師
    只要我們肯用心「利用零碎的時間」,無論睜眼、閉眼,都能洞悉世事,獲得法益。我十二歲出家之後,就進入佛學院念書。我的同學都是高頭大馬的成年人,在年齡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難的還是面對艱澀的佛學名相,讓我最為頭痛,每次上課,我都是在如聾若啞,不知所云中苦苦捱過。
  • 星雲法師教你如何利用零碎的時間修學
    星雲法師開示。  我十二歲出家之後,就進入佛學院念書。我的同學都是高頭大馬的成年人,在年齡上、在思想上就差了一截,最困難的還是面對艱澀的佛學名相,讓我最為頭痛,每次上課,我都是在如聾若啞,不知所云中苦苦捱過。  有一天,海珊法師大概看我們不知道如何用功,語重心長地向大家說道:「你們要會利用零碎的時間啊!」這句話如同晨鐘暮鼓般,給我很大的啟發。
  • 考研 零碎時間巧利用
    此刻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目前的複習進度,因為一旦進入了開學季,就意味著能夠用於複習的整塊時間大大減少,因此,考研黨們應該妥善利用好零碎時間,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複習效率。隨著複習進度的深入,複習計劃也要隨之變化,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複習效果。當然,這次複習計劃的制定應該是對接下來不足四個月的複習進行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只有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做出最貼近實際、最合理的計劃安排。零碎時間,巧妙利用對時間計算的越精細,事情就做得越完美。
  • 利用零碎時間做有用的事
    利用零碎時間做有用的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把整段時間稱為整匹布',把點滴時間稱為『零星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整料不夠就儘量用上零星布,天天二三十分鐘,加起來,就能由短變長,派上大用場。
  • 星雲大師25句經典語錄,句句需領悟!
    你要學會權衡利弊,學會放棄一些什麼,然後才可能得到些什麼。你要學會接受命的殘缺和悲哀,然後,心平氣和。因為,這就是人生。——星雲大師3.在等待的日子裡,刻苦讀書,謙卑做人,養得深根,日後才能枝葉茂盛。——星雲大師《寬心》6.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難成功;有的人拒絕被人利用,故難成就!——星雲大師7.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
  • 星雲大師生平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俞敏洪:如何利用零碎時間讀書?
    我認為獲取知識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想獲取知識的途徑除了和他人進行交流之外就是讀書。    眾所周知,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我們能夠接受不同的思想,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懷,確立自己的人生觀。從小學到中學,從認字到學會閱讀,再到大學時期與老師同學進行思想觀念的碰撞和討論,都是在獲取知識和智慧。
  • 生活:關於如何利用零碎時間
    每天都有很多的零碎時間被我們浪費了。我們沒能有效地運用這些時間去完成任何事,也沒有把這些時間用來休息。我們感到無聊或者挫折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零碎時間。但即使只有5分鐘零碎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起來——工作中即使你的工作是非常忙碌的,你也會偶爾有幾分鐘無事可做。比如你那老舊的電腦死機了你在等待重啟,或者你在等待一個電話會議而不能去做其它工作。
  • 利用零碎時間,就能做好英語啟蒙
    我們經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不僅是因為工作和孩子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因為,孩子,特別是沒上幼兒園之前的孩子,會把我們的時間碎片化。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一整天下來,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好好地帶孩子坐下來做一件事情。其實,在育兒的過程中,時間碎片化是改變不了的現實。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然後再去學會利用零碎的時間。
  • 【星雲大師動態】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成立公益獎助文教活動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表示,星雲大師不僅創立了佛光山,還創立了佛光會,對於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恢弘氣魄,積極投身社會事業,弘法利生,開創星雲模式人間佛教。今天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的掛牌,正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祖國大陸在佛光祖庭的集中體現。
  • 你一定知道星雲大師,但你不一定知道他為什麼叫星雲
    ▲星雲大師母親15歲那年,今覺在棲霞山接受三壇大戒。今覺走到第一位戒師跟前,戒師問:「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每天既要典座行堂,又要灑掃庭院。沒有清潔工具,就用手指摳洗廁所臭穢……由於刻苦耐勞,星雲不但深得老和尚器重,也獲得了僧眾和信徒的好感。一位善心的信徒,經常偷偷煮一碗麵,硬塞進窗欞,為星雲療飢止餓。
  • 星雲大師:我就是南京大屠殺的受害者和見證人
    盧溝橋事變發生時,年少的星雲大師已經懂得「另一個國家要來打我們」,孩子們組織兒童隊,唱愛國歌,也想著要抗敵,卻不得不成為日本屠刀下待宰的羔羊。 星雲大師回憶道:「日本人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打到南京,是12月中旬。我記得那場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大雪飄飄,我扛了兩個小被單,我才10歲啊,也跟著流亡的人潮逃亡流浪。
  • 星雲大師:人間星雲 臺灣奇蹟
    星雲人間星雲臺灣奇蹟向沒有佛教背景的大陸讀者介紹星雲大師的志業、行誼與功德,頗不容易。佛光山所屬出版機構出版的眾多書籍且不論,《佛光大藏經》的編修,最能說明大師的慧心。歷朝歷代編修藏經,均由朝廷牽頭組織,一是昭告天下君主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二來顯示王朝的經濟與學術水準已臻高峰。如此浩繁、耗資巨大的文化工程,由大師領銜成立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已為之奮鬥了30年。
  • 小學生如何利用零碎時間?給你這幾條方法
    一般來說時間可以分為兩類,一個是可以自主分配的時間,一種是不可以自己分配的時間。比如說上課老師在前面講課,上各個興趣班,這都是屬於沒有辦法自己支配的時間,作為小學生必須要去上這類型的課程。但是還有另外的一段時間,它屬於自主可以分配的時間。比如說課間,有些學校還分大課間,小課間。下午放學的時候,上下學的時間。如果仔細想一下,其實小學生的時間還是有很多,其實大人如果仔細思考,時間也都會比較多,只不過都在指尖流失。當打算尋找流失的碎片時間時,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來尋找,同時來改變。
  • 梁實秋:如何利用零碎時間學習?
    如何利用零碎時間學習?(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術中國 ID:xueshuzhongguo 摘自《把快樂種在心裡》)我常常聽人說,他想讀一點書,苦於沒有時間。我不太同情這種說法。不管他是多麼忙,他總不至於忙得一點時間都抽不出來。一天當中如果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時,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時,積少成多,無論研究什麼都會有驚人的成績。
  • 星雲大師:分寸
    文/星雲大師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做人要明理,明理先要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如果是個外人,叫一個父執輩的人跪下來讓你當馬騎,不但要罵你,甚至要揍你,因為你太沒有分寸了。
  • 【薦讀】如何利用零碎時間
    我常常聽人說,他想讀一點書,苦於沒有時間。我不太同情這種說法。不管他是多麼忙,他總不至於忙得一點時間都抽不出來。一天當中如果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一年就有三百六十五小時,十年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小時,積少成多,無論研究什麼都會有驚人的成績。零碎的時間最可寶貴,但是也最容易丟棄。
  • 期末英語複習方法:學會利用零碎時間學英語
    方老師表示,無論何時學生都要養成制定學習計劃的好習慣。即使所有的考試都取消了,大家也要過好學習的每一天。對於學生而言,首先應該知道除了上課的時間以外,還有多少課餘的時間可以利用,心裡清楚每個老師的作業量有多少?固定做的練習冊都有哪些?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應該對自己的老師有所了解。每天除了完成老師規定的所有作業外,還要做到有時間複習兩門功課。
  • 星雲大師親傳法 佛光道場大覺寺
    典籍不枯澀,經書不深奧,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就在於能夠把複雜義理明白化,讓人人都樂於接受、方便接受。——純道題記了解更多臺灣佛教情況,請免費訂閱微信《禪藝會》後輸入「15M」查詢。在佛教禪宗門派中,又稱此為嗣法,由上師將「佛祖源流」和「衣缽(袈裟和乞食器皿)」傳遞給接法人,作為選擇和確認住持寺院法席繼承人資格的憑證。
  • 星雲大師廈門演講 稱現代社會需要誠信、勤勞
    啟蒙老師大多來自閩南佛學院  星雲大師第一次到廈門來,是到廈大。廈大校長朱崇實說,2003年,星雲大師到廈大參加一個佛學研究會。  2011年,星雲大師第二次到廈門,也是到廈大,參加廈大90周年校慶。  這次,是星雲大師第三次到廈門。  不過,星雲大師說,他和廈門因緣其實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