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鄭曉慧 通訊員 朱欽文)疫情期間,42歲的潮汕商人林女士因周身乏力、頭疼眩暈且心跳加速,伴有四肢發抖、麻木、手腳出汗在當地醫院檢查發現腦幹及頸髓腹側佔位性病變,轉至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求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陸馗介紹,膽脂瘤又稱上皮樣囊腫,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部腫瘤,狀如珍珠,又名「珍珠瘤」。膽脂瘤起源於外胚層,大都可產生頭痛等顱內高壓及局灶性神經症狀。一般多在成人後出現臨床表現,高峰年齡在40歲左右,男性略多於女性,一旦發現,腫瘤往往比較大,因此確診後應該儘早手術。
在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神經外科,林女士進行頭頸MR檢查後發現佔位在腦幹至頸髓的腹側,由於顱內腫瘤位置深,位於腦幹(橋腦、延髓)、頸髓前方,雙側分布範圍之廣,較為罕見。神經外科陳陸馗主任團隊在避免損傷腦幹、顱神經、血管、頸髓的情況下,充分暴露並全部切除腫瘤組織及其包膜。手術後,腦幹及頸髓的壓迫完全解除,各條神經及血管保留完好。林女士恢復良好,症狀消失,術後回歸正常生活。
及早手術一般預後良好
陳陸馗主任介紹,一般認為顱內膽脂瘤的發病率佔腦腫瘤的0.5%-1.8%,可多發,大小可長至十數釐米,青壯治療力爭全切除腫瘤,但腫瘤囊壁或包膜與神經、血管、腦幹、脊髓等組織粘連緊密,剝離時具有較高風險。膽脂瘤有進行性增大的傾向,壓迫腦幹、頸髓的危害會越來越大,應該儘早手術。
陳陸馗指出,對於顱內良性腫瘤,採用一次性手術完全切除的機會較高,病人的存活時間較長,生活質量也較高,如腦膜瘤、垂體瘤、顱咽管瘤、神經鞘瘤等,不需要進行全腦放射線或化學藥物治療。復發機率低,但需要定期做CT或MRI檢查隨訪。未能全部切除的殘餘良性腫瘤可視情況予以觀察、立體定向放射或再次手術。
對於腦部惡性腫瘤,如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等,能夠近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者,預後較佳,但需要輔助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方能達到控制或延緩腫瘤復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