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1月25日消息(記者傅蕾)腦幹是人的生命中樞,如果這個中樞被腫瘤糾纏,生命便岌岌可危,66歲的趙奶奶正是因患上腦幹腦膜瘤而不幸偏癱。經湖南省顱底外科與神經腫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劉慶教授團隊成功實施手術,趙奶奶術後一周就能下床走路。1月15日,趙奶奶在家人的攙扶下開心地走出了醫院。
去年8月,趙奶奶因有些頭痛和肩膀痛,以為是患上了肩周炎,到張家界當地醫院進行檢查。然而,不幸的是,檢查發現趙奶奶顱內長了一個腦膜瘤,並且是在危險的「生命禁區」腦幹。
原來,腦幹是生命的中樞,幾乎管轄著生命的一切。趙奶奶的腫瘤正好擠壓了腦幹延髓,而延髓是控制人體呼吸、心跳的神經中樞,大腦也是通過延髓傳導到脊髓,控制手腳運動。
據悉,顱底中央區腦膜瘤是顱底神經外科技術難度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手術之一,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高。輕度的腦幹刺激或損傷都可能造成患者癱瘓、呼吸及心跳改變,手術風險極大。
由於手術風險太大,當地醫院建議趙奶奶進行保守治療。然而10月開始,趙奶奶開始慢慢出現了偏癱,先是右側身體不能動,之後左側也開始偏癱了,慢慢地就臥床不起,平時行動也只能坐輪椅。看著趙奶奶情況一天天惡化,家人心急如焚,即使冒著風險也希望能通過手術治療。去年12月底,家人終於慕名輾轉找到了劉慶教授就診。
劉慶教授介紹,趙奶奶顱內的腫瘤位於顱底深處,嚴重壓迫延髓,周圍密布重要神經、血管,顯露及切除非常困難。為了保證對正常腦組織的損傷最小,儘量不過多牽拉腦組織,只能沿著腦組織的自然間隙進去,因此術前需要進行非常複雜的入路設計。
「腫瘤周圍還被密集的『神經網』緊緊包圍,手術只能通過『神經網』僅幾毫米的間隙進行,避免對神經造成損傷。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後組顱神經受影響引起咽反射遲鈍,從而造成吞咽困難,甚至導致誤吸或窒息死亡。」劉慶教授表示。
更為棘手的是,腫瘤不僅壓迫了腦幹,更是把雙側椎動脈都包繞進去了,而椎動脈分支的重要功能就是給控制生命中樞的腦幹,以及控制運動平衡的小腦供血。
「在分離腫瘤的過程中,可能出現血管痙攣,影響腦幹和小腦的供血,從而影響腦幹功能,這種影響可能導致術後災難性的後果。可能出現比術前更嚴重的偏癱,或是無法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機維持,甚至成為植物人。」劉慶教授表示。
然而,趙奶奶的嚴重的病情已刻不容緩,她和家人都迫切希望能夠抓住手術這一線機會,重新站起來恢復正常生活。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1月4日,劉慶教授、袁健博士團隊為趙奶奶進行手術,小心地將血運豐富的腦膜瘤分塊切除,術中出血量很少,不到3個小時就將順利地將腫瘤切除乾淨。
術後第2天,趙奶奶的肌力就明顯改善了,並且沒有出現呼吸、吞咽困難等併發症。趙奶奶醒來正好看見查房的劉慶教授等醫護人員,她不禁開心地豎起大拇指說:「你們真棒!」 一個星期後,趙奶奶第一次在家人的攙扶下站了起來,高興地在病房裡邁出了臥床2個月以來的第一步。
「從傳統的神經外科手術,到顯微、微創手術,再到現在的『無創』手術,我們希望能把手術的創傷降到最小,這就需要精細化程度更高的手術水平,才能保證這麼好的手術效果。」劉慶教授表示。
據悉,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在湖南省神經外科主任委員袁賢瑞教授的帶領下,自上世紀80年代末即開始開展顱底中央區腫瘤手術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手術效果優於國際上同期報導的大宗病例研究結果。近年來,袁賢瑞教授和劉慶教授率領的團隊,保持了這一領域的領先優勢,進一步優化了複雜顱底中央區腫瘤的手術方案和手術技術,積極開展海綿竇區腫瘤、頸靜脈孔區腫瘤等手術新技術,致力於以「無創」理念切除複雜難治性顱底腫瘤,實現了顱底、腦幹腫瘤手術無「禁區」,且進一步提高了腫瘤全切除率,併發症少,死亡率降到0.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