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現場。
患兒CT對比圖。
紅網時刻9月22日訊(通訊員 劉微 王昱翔)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脊柱外科通過同期手術為一名年僅7歲的尤文肉瘤患兒解決了腫瘤全切及後方脊髓神經壓迫兩大難題,讓截癱患兒下肢恢復知覺。
今年7歲的江西患兒誠誠,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五一期間,誠誠突然覺得腰背部有些疼痛,但並未引起重視,幾天後疼痛明顯加重,漸漸出現雙下肢乏力,最終無法行走,只能癱瘓在床。
誠誠的父母立即帶患兒到當地醫院就診,行穿刺活檢術後,被告知誠誠很可能罹患惡性程度很高的尤文肉瘤。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誠誠的父母慕名來到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尋求診治。
尤文肉瘤是一種相對少見、高度惡性的骨髓源性腫瘤。在原發性脊柱腫瘤中所佔比例約1%,好發於男性,近80%的患者都小於20歲,發病高峰年齡為10-20歲。脊柱尤文肉瘤患者最初的X線片可以沒有任何異常,當出現神經症狀後,X線片才可能有異常表現,因此該惡性腫瘤發病極為隱蔽。
在尤文肉瘤的治療方面,一般來說會先主張行1-2個周期的放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行手術治療。但誠誠病情發展迅速,已經出現明顯的截癱症狀,當務之急應儘早手術來挽救其神經功能。脊柱外科吳建煌教授、王昱翔副教授在門診接診後,果斷將患兒收治住院,並決定暫不做化療,直接行手術治療,但此時難題再一次出現。
誠誠的腫瘤病灶位於第12胸椎,整個椎體及後方附件都有累及,且神經壓迫嚴重,將腫瘤病灶完全切除手術難度很大。吳建煌教授介紹:「術前PET-CT提示患兒罹患脊柱原位腫瘤,沒有發生遠處轉移,如果能一次將腫瘤切除乾淨,既可以降低腫瘤復發率,又能顯著提高患兒的生存率。術前檢查顯示腫瘤血運豐富,這種情況下術前常規會對腫瘤的滋養血管先行栓塞,以減少術中出血,但放射介入科醫師發現腫瘤的滋養血管和脊髓的供給血管是同一條,若將其栓塞的話,極有可能導致患兒的癱瘓症狀進一步加重。」
可是如果不行栓塞,術中大出血怎麼辦?這個7歲孩子的身體能否承受如此大的一場手術?在高難度與高風險面前,在脊柱外科主任張宏其的指導下,以吳建煌教授、王昱翔副教授、吳天定主治醫生組成的手術團隊決定在3D列印技術輔助下為患兒造一個仿真模型,醫生通過模型的模擬來制定個性化的治療策略。最終擬定「從後路一次實施神經減壓,腫瘤完全切除與脊柱重建術」的手術方案,術前制定詳細的操作步驟,通過最小的手術創傷、最優的手術路徑、最短的時間,以提高手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
在驚心動魄的6個小時手術裡,在麻醉科、輸血科和手術室的護航下,吳建煌教授主刀,帶領手術組醫生小心翼翼地保護患者的神經,從後路一次性解除神經壓迫,完全切除T12椎體腫瘤,並重建了胸腰段脊柱穩定性,且在術前未行血管栓塞的情況下,術中出血僅800ml。手術非常成功,術後的誠誠雙下肢也逐漸恢復了知覺,目前他已轉到湘雅醫院小兒腫瘤專科接受後續化療。專家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鍛鍊,患兒的神經功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
來源:紅網
作者:劉微 王昱翔
編輯:劉丹
本文為健康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9/22/832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