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 海冰 實習生 柴豔紅)「我有項專利,但『出生』至今已快兩年,一直躺在抽屜裡睡大覺,眼看又要交年費了,我到底還要不要續交?」昨日,農民工郭培軍苦惱地問記者。與他有同樣煩惱的還有幫他申請專利的「朱教授」,因他自己的專利至今也束之高閣。記者了解到,大量專利因未能及時轉化陷入「沉睡」,形同一張白紙。
33歲的郭培軍來自黃陂農村,在漢做房屋維修、堵漏多年。一次,郭培軍在客戶朱春林家施工時,朱春林見他在地磚下設暗地漏的做法有助於徹底解決衛生間滲水問題,表示可幫他申請專利。郭培軍當時很驚訝,朱春林參考網上專利申請書範文、藉助畫圖軟體,很快就準備好資料交給代理公司。2012年4月,一項「衛生間暗排式防水結構」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就到了郭培軍手中。
朱春林說,「我看小郭人不錯、肯動腦,想通過申請專利幫他一把。」但事實上,該專利獲得授權近兩年來,幾乎沒發揮作用。郭培軍告訴記者,專利保護的方法是他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但一點即破,很難阻止同行使用。他曾想過讓專利成為攬活利器,但事實上,這個行當更看重效果,有無專利關係不大。「當初代理費和預交年費,共交2000多元,4月份又要交年費了,我這『睡大覺』的專利到底有沒有必要續交?」郭培軍很糾結。
而當初幫郭培軍申請專利的熱心人朱春林,也在為「沉睡」的專利煩惱。朱春林在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做過外科主治醫生,後到一家跨國醫藥公司做過銷售,他喜歡琢磨,有一些發明創造,被圈內人尊稱「朱教授」,但在專利推廣過程中卻阻力重重。
朱春林稱,他自己不擅長市場化,想尋找合作夥伴也非易事,當蘇州有個廠家找到他,想用他的「可視化痔瘡吻合器」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時,他就把示意圖拿出給對方看,並指導其工程技術人員開磨具、不斷改進,產品生產出來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但這期間,朱春林一再要求對方支付專利轉讓費,對方總以「都是朋友」敷衍他,如此拖了一兩年,朱春林只好作罷。這事讓朱春林至今不爽,他吸取教訓,如今將「含金量」更高的另外的發明專利束之高閣,再也沒拿出來過。
相關報導
專家:喚醒「沉睡專利」需多管齊下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企業、高校和民間發明人構成專利申請的三大主力。就專利轉化、實施而言,企業申請的專利因貼近市場,轉化率相對較高,但高校專利轉化率並不高,民間發明轉化率更低。「武漢的情況並非個案,雖然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三年位居世界首位,但專利轉化、實施情況普遍不理想。」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智慧財產權司法保護理論研究基地副主任鄭友德教授稱。武漢市知識產權局一負責人稱,民間發明轉化情況難以統計,但轉化率的確非常低。作為專利申請大戶之一的高校情況也堪憂,教育部2011年發布的《中國高校智慧財產權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按照平均計算,高校的專利轉化率只有5%。
記者了解到,我省及武漢市的狀況要高出這一水平。「總體來說轉化率仍偏低,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大量專利沉睡。」鄭友德說,專利法鼓勵的是技術創新,如果獲得專利授權後不轉化、不實施,專利證書就是一紙空文,無疑會造成公共資源浪費。
「解決這一問題,需多管齊下」,鄭友德建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官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及科學激勵機制,促進高校「創造科技成果—專利化—商業化」良性循環;完善專利信息和交易平臺,以發揮其更大作用;建立民間發明人扶持機制。同時,他呼籲嚴格專利審查制度,建立科學、高效的專利審查評價體制,從注重數量到數量和質量並重,杜絕「垃圾專利」、「問題專利」產生。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