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魯迅傳》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魯迅曾經在日本留學,學的也不是文學,而是醫學。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當年他的父親病重,可遇上了誤認的中醫,最終失去了生命。魯迅痛定思痛,決定好好學習西醫,希望能夠藉此來救治那些被中醫所害的人。
至於他的父親到底是不是遇見了庸醫,還真的不好說,畢竟醫生不是萬能的。誠然,中醫的確見效慢,可並不能以此來否定其價值。不過不管怎麼樣,因為前面慘痛的經歷,魯迅先生對於中醫沒有半點好感。後來,他發現醫生能救治的也只是少量的人,而文字卻可以喚醒大量沉睡中的人們。
當時的中國在世界眼中,還是那個誰都可以欺負的「病夫「,而在日本生活的魯迅見證了明治維新的高速發展。所以,他非常迫切渴望中國也能夠崛起。魯迅是偉大的,至少他的確為這個世界的改變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目前有很多傳言,說魯迅先生之所以選擇文學,只是因為醫學混不下去了,甚至還掛過科。他的解剖學成績只有59分。
這種流言能夠盛行,很大原因是獵奇心理所致。至少,最容易火的言論,便是將原本厲害的人醜化,而將本來有汙名的人美化。諸如崇禎其實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若是換個皇帝,或許明朝會依然存續下去。不熟悉歷史的人,總以他最後捨身為民而對他大加讚賞。不是說這些事情都是假冒的,只是這樣十分不客觀而已。
魯迅先生在日本的學習是刻苦的,他作為中國人在日本受到的排擠也是很多的。59分的解剖學成績,在當時已經是很高的程度。日本醫學學科的難度非同小可,最高分也不過六十幾分。而且,很少有人知道,當時魯迅先生考出這個成績,還被不少人懷疑是不是教授洩露了題目給他。可見,這個分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不及格,反而還是很高的分數。
在當時,日本人總覺得中國人很笨。至少,在學習效率方面非常不如他們。李鴻章送出去了好幾批留學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救國救民的希望。而這群留學生,其中絕大多數學的是傳統八股文和算數,接受新知識自然比較困難。魯迅先生的成績也不是大家所想像的不好,反而異常優秀。
文學教授葛紅兵曾提到,魯迅棄醫從文,是學醫失敗的結果。這樣的言論的確過於偏頗,根據真實的記載,魯迅先生的成績雖然絕大多數排在70多分,可在當時,學生的平均水平都在五十多六十分,這已經是非常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