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在當時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魯迅甚至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先生一開始並不是從事作家的職業,而是在日本留學學醫。成績優異的魯迅為何不再學醫,而是棄醫從文呢?他到底在日本經歷了什麼呢?
1902年,魯迅來到了日本東京學習日語,後來進入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魯迅之所以去日本學醫,就是因為看見中國底層的老百姓們有病沒辦法去醫治,而且當時身材薄弱的中國人被外國人譏笑為「東亞病夫」,所以魯迅先生想要通過醫學改變中國人。
中國作為當時的弱國,受到日本人民的歧視。魯迅在日本性格孤僻,朋友不是很多。好在解剖專業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對魯迅比較關懷,經常幫助和鼓勵魯迅。
因為抱著救國的目的,魯迅克服了種種困難,學習成績漸漸提升。在日本學醫的日子裡,魯迅越來越有激情,他盼望著學成歸國,能夠靠醫學為中國獻出自己的力量。
可是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有一次,魯迅參加醫學解剖考試,取得了59分的成績(當時並不是100分制),這個分數在班上是算比較優異的。沒想到同班的日本同學們懷疑是解剖專業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提前洩題給了魯迅,魯迅的高分是作弊而來的。魯迅百口莫辯,萬般無奈。因為在他們眼裡,當時的中國人就是「低能兒」,成績怎麼可能比他們高呢?魯迅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弱國子民的無奈與心酸。
還有一次,正是下課後的休息時間。有人在投影儀上播放了一個短片,大家迅速起鬨起來。魯迅抬頭一看,播放的正是中國人被日本人殺頭示眾的短片。
只見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人抓住,他的旁邊站著一群中國百姓正在看熱鬧。魯迅的心裡深深遭受到了打擊,他看著麻木不仁的中國百姓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這件事情之後,魯迅仔細想了想,此時的他認為要改變中國人並不是通過醫學,而是要首先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如何一個人體格強壯,但是思想麻木不仁,又有什麼用呢?而能改變人思想的方式,就是文學和藝術。
想通了之後的魯迅,放棄了在仙臺的學業,並專門向老師藤野嚴九郎辭別。藤野嚴九郎表示尊重和支持魯迅的選擇,並鼓勵他堅持自己的想法。於是,魯迅棄醫從文,跑去東京從事各種各樣的文學活動。在東京的這些日子裡,魯迅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回國之後,魯迅寫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作品,對國人的思想有很大積極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魯迅一直珍藏著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的相片,並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恩師藤野嚴九郎,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