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日本學醫成績優異,為何棄醫從文?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2020-12-27 李將軍說歷史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在當時極大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魯迅甚至被譽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但是魯迅先生一開始並不是從事作家的職業,而是在日本留學學醫。成績優異的魯迅為何不再學醫,而是棄醫從文呢?他到底在日本經歷了什麼呢?

魯迅畫像

1902年,魯迅來到了日本東京學習日語,後來進入日本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魯迅之所以去日本學醫,就是因為看見中國底層的老百姓們有病沒辦法去醫治,而且當時身材薄弱的中國人被外國人譏笑為「東亞病夫」,所以魯迅先生想要通過醫學改變中國人。

中國作為當時的弱國,受到日本人民的歧視。魯迅在日本性格孤僻,朋友不是很多。好在解剖專業的老師藤野嚴九郎對魯迅比較關懷,經常幫助和鼓勵魯迅。

年輕魯迅

因為抱著救國的目的,魯迅克服了種種困難,學習成績漸漸提升。在日本學醫的日子裡,魯迅越來越有激情,他盼望著學成歸國,能夠靠醫學為中國獻出自己的力量。

可是事情往往不是那麼順利。有一次,魯迅參加醫學解剖考試,取得了59分的成績(當時並不是100分制),這個分數在班上是算比較優異的。沒想到同班的日本同學們懷疑是解剖專業的老師藤野嚴九郎提前洩題給了魯迅,魯迅的高分是作弊而來的。魯迅百口莫辯,萬般無奈。因為在他們眼裡,當時的中國人就是「低能兒」,成績怎麼可能比他們高呢?魯迅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弱國子民的無奈與心酸。

魯迅

還有一次,正是下課後的休息時間。有人在投影儀上播放了一個短片,大家迅速起鬨起來。魯迅抬頭一看,播放的正是中國人被日本人殺頭示眾的短片。

只見一個中國人被日本人抓住,他的旁邊站著一群中國百姓正在看熱鬧。魯迅的心裡深深遭受到了打擊,他看著麻木不仁的中國百姓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

這件事情之後,魯迅仔細想了想,此時的他認為要改變中國人並不是通過醫學,而是要首先改變中國人的精神。如何一個人體格強壯,但是思想麻木不仁,又有什麼用呢?而能改變人思想的方式,就是文學和藝術。

魯迅

想通了之後的魯迅,放棄了在仙臺的學業,並專門向老師藤野嚴九郎辭別。藤野嚴九郎表示尊重和支持魯迅的選擇,並鼓勵他堅持自己的想法。於是,魯迅棄醫從文,跑去東京從事各種各樣的文學活動。在東京的這些日子裡,魯迅翻譯了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也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回國之後,魯迅寫出了《孔乙己》、《狂人日記》等作品,對國人的思想有很大積極影響。值得一提的是,魯迅一直珍藏著解剖老師藤野嚴九郎的相片,並多次在文章中提到恩師藤野嚴九郎,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相關焦點

  • 魯迅在日本的學業成績如何?據說好多掛科,怪不得棄醫從文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魯迅傳》一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魯迅曾經在日本留學,學的也不是文學,而是醫學。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是因為當年他的父親病重,可遇上了誤認的中醫,最終失去了生命。魯迅痛定思痛,決定好好學習西醫,希望能夠藉此來救治那些被中醫所害的人。至於他的父親到底是不是遇見了庸醫,還真的不好說,畢竟醫生不是萬能的。誠然,中醫的確見效慢,可並不能以此來否定其價值。不過不管怎麼樣,因為前面慘痛的經歷,魯迅先生對於中醫沒有半點好感。
  • 魯迅為何去仙臺學醫?
    這個標題上的問號,不在「學醫」,而在「仙臺」。  一般來說,大家都知道,魯迅是因為早年中醫庸醫沒有救下他父親的病,所以,立志學西醫,「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  一般來說,大家也都知道,魯迅是因為在仙臺學醫時,課間看幻燈片,看到日俄戰爭中日本人殺充任俄國間諜的中國人,而被殺和圍觀的中國人卻全然麻木不仁,於是感到,「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棄醫從文,「改變他們的精神」,從事文學思想活動去了。
  • 魯迅成為翻譯家實屬生活所迫,棄醫從文也絕非偶然
    魯迅棄醫從文,為何文學底子這樣紮實呢,這和他一生翻譯了四千多本外國著作有關。魯迅從翻譯第一本俄國小說開始,不斷的學習和沉澱自己的文學素養,並慢慢地開始自己寫作,養成自己風格獨到的文章。看魯迅的作品,不必要糾結於他的用詞和文筆,對於一個學醫的學生來說,已經算是很不錯了,我們要學習魯迅的思想,要看到他的文章在表達什麼,傳遞什麼,這才是魯迅作品的精髓。魯迅一開始翻譯文章,其實是為了賺錢,而利用翻譯賺錢,已經成為了貫穿他一生的工具。魯迅在日期間以及與周作人分家後,生活是非常窘迫的,所以在這兩段期間,魯迅翻譯文學著作是比較多的。
  • 韓瑞:重審那張讓魯迅「棄醫從文」的幻燈片
    魯迅詳細描述了自己在日本學醫期間,在觀看一組幻燈片的時候,如何產生了影響深遠的覺醒,使自己投身於文學事業。這個故事在他的著作當中出現了兩次,一次出現在1922年的文集《吶喊》的序言當中,一次出現在1926年的自傳體小說《藤野先生》當中。儘管很多學者此前已多次分析過這個故事(或者,也的確正因如此),我希望在此提供另外一種解讀方式。
  • 魯迅作文懷念老師,老師說他成績普通,到底是誰在說謊?
    全民藤野嚴九郎,1874年7月出生於日本福田縣,家族世代行醫,子承父業,藤野也選擇了醫學這個專業。因為很小的時候接觸過漢字,對中國的一切也充滿著嚮往。從醫學院畢業之後,1901年,藤野應聘於仙臺的一家醫學院,做解剖學講師。也就是在這裡,他認識了前來學醫的魯迅。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這篇課文裡魯迅回憶了自己青年時期去日本仙臺學醫並認識藤野先生的過程,回國後他選擇棄醫從文,但是他在仙臺和老師的美好記憶始終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此文,並收錄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裡。令人稱奇的是藤野先生晚年也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憶周樹人君》。在文章裡他說魯迅只記得是個中等生,印象不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為紀念魯迅赴日求學,日本至今保留他的教室,展出他的成績單
    1902年,21歲的魯迅赴日本求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兩年後,即1904年,他正式進入仙臺醫學院學醫,而仙臺醫學院就是今天日本東北大學醫學系的前身。留學仙臺的期間,魯迅先後經歷了「匿名信事件」與「幻燈片事件」,這兩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日後也多次出現在魯迅的錚錚鐵筆之下,例如其著名的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在仙臺的求學經歷不僅影響了魯迅自身的發展,而實際上魯迅也同樣影響了仙臺,甚至影響了日本文學。
  • 魯迅特定的人生經歷造就獨特的精神氣質
    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真誠的關係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係而懷念著,描寫著。  求學時期 棄醫從文 拯救國民精神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
  • 學文還是學理,魯迅說了兩個答案
    魯迅先生的遺囑中,希望子女長大後不要去做空頭的文學家,無論是早年棄醫從文還是臨終前不求子女從文,都是他站在自我角度的一種認識罷了。
  • 魯迅為何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專家坦言:魯迅說得對
    估計看到這句標題,許多人乍一看會嚇一跳,身為中國近現代最博學的大文豪,魯迅為何會說出這種話呢?漢字作為銜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紐帶,沒有漢字,諸多文化傳承就會瀕臨滅絕,魯迅拋出的這個言論,至今被人爭論不休,其實這也並非是他說的一句氣話。
  • 魯迅在這所學校肄業,後成母校驕傲
    魯迅,中國的文學巨匠,想必大家也不會陌生。我們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深知他的文字帶有強有力的革新精神,影響中國現當代文明的發展。很多人都知道,魯迅早年並不是學習文學的,而是學醫的。用魯迅在《〈吶喊〉自序》寫到:「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由此,魯迅棄醫從文。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世難忘!藤野:他是誰啊?哦,那個差等生
    藤野先生1901年起擔任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教師,第二年升職為教授,這時的魯迅剛好得到赴日留學機會,他看著病入膏肓的中國,想要去日本學習先進的醫學和技術,就抱著一顆學醫的心去日本,1904年來到藤野先生教的班級。
  • 此人是魯迅的最大論敵,魯迅去世後,他卻拒絕說魯迅一句壞話
    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1881年出生在敗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後入江南水師學堂、礦物鐵路學堂接觸西方科學。1902年官費留學日本學醫,後受愛國主義感召棄醫從文,期間積極的參加了民主革命黨人的活動。
  • 在仙臺,遇見魯迅
    因為有太多的文章被選入語文課本,所以魯迅一生當中的許多事件、片段都成為人所共知的文學常識乃至歷史常識,這其中就包括在仙臺「棄醫從文」。但魯迅為什麼要到仙臺來,又為什麼要學醫呢?我在東京的時候每天都要路過文京區的「講道館」,那裡是柔道的聖地,門口立著一尊嘉納治五郎的塑像。
  • 救死扶傷的天使,為何總被傷害,魯迅說醫心為上
    這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是不該治好你?要知道當初為你手術的時候,還趕上陶勇自己腰傷復發啊,腰上六個釘子,捱了兩個小時的痛疼,就為了給你完成手術,讓你傷好之後,再來恩將仇報?一匹狼還知道報恩,一匹狗尚且知道護家,你呢?你可知道,你這一刀一刀,砍傷的不止是陶勇醫生一個人,更是無數從醫人員者的心啊!
  • 「牆外兩株棗樹」魯迅寫的,像囉嗦的病句,為何老師都說好文採
    「牆外兩株棗樹」魯迅寫的,像囉嗦的病句,為何老師都說好文採文|金色的預言這裡有個少年,父親得了病,吃藥,沒用,結果還是死了,後來只能跟母親和兄弟相依為命。不過,他不服氣,於是通過努力,獲得了出國留學的機會,這時候他在日本學醫,為了學醫,他也是相當努力。後來他又回到祖國,看過國人這麼多看客,他心裡一驚,很是痛苦,原來以為自己學醫就能救治國人,然而國人的心卻壞了,學醫是救不來國人的。痛苦的他棄醫從文,於是中國有了這麼一位大文豪——魯迅。
  • 每日一校 | 魯迅先生的母校——日本東北大學
    作為日本舊帝國大學之一,東北大是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定國立大學和超級國際化大學計劃的A類頂尖校,八大學工學系聯合會、學術研究懇談會(RU11)、卓越研究生院計劃、領先研究生院計劃成員,國際高校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重要成員,參與日英RENKEI等項目。該校現已涵蓋文、理、工、醫、農各科。東北大學的前身是舊帝國大學之一的東北帝國大學(1907年成立,原名仙臺醫科大學)。
  • 中國近代史: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魯迅先生,你都了解哪些?
    中國現代史:你對魯迅,有什麼了解?他憎惡邪惡,為人正直,直言不諱。在中國近代史上,大量思想家通過解放思想解放了中國,魯迅就是其中之一。經過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在中國,兩個團隊的思想被牢牢鎖住。魯迅只是他的筆名,但這個筆名比他的真名更廣為人知。魯迅老師出生於清朝,當時清朝非常虛弱和無能,魯迅有救亡圖存的思想。從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我們可以得知,魯迅先生年輕時家庭很好,所以魯迅先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魯迅原名周樟壽,後來進入南京海軍學院後改名為周樹人。當他父親15歲去世時,他的家庭正在衰落,他的生活非常艱難。然而,當他分割他的家庭財產時,魯迅覺得世界很冷,他的叔叔給了他很少的錢。
  • 魯迅和秋瑾同在日本留學,是同一革命團體,為何兩人最終拔刀相向
    提及棄醫從文,大家腦海浮現的應該都是魯迅的面孔。魯迅一生都在致力於文學創作,在他留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典型的批判性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對社會的的批判,描述了國民在面對國家存亡之際的麻木,他試圖喚醒國民,拯救國家與水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