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殊的一年高考結束了,有的孩子正在歡呼慶祝「解放了」,有的孩子正在惶恐不安地等待成績.......
但有這麼一群老師,在高考結束後一定是如釋重負,歡欣鼓舞的,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很多學生一定能通過這次高考徹徹底底地改變命運,此後便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了。
在雲南大理的大山深處,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第十屆畢業生也於昨天結束了高考。
她們的校長,是前段時間熱搜話題中的張桂梅。
張桂梅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
起初,張桂梅在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她發現華坪縣的教育條件非常落後,並且班上的女學生數量時常在減少。
為了尋回那些「消失」的女學生,張桂梅走進了大山深處,了解到了當地的情況:很多小姑娘,僅十幾歲就出嫁了,或是留在家中幹農活。
為了改變華坪縣這種「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兒惡性循環」的局面。2001年,張桂梅決定在華坪縣籌建一所女子高中。
她覺得女孩子受教育,是可以改變三代人的——如果是受過教育的女孩生出來一個女孩,那麼她肯定不會把這個小孩丟掉,也不會不讓她接受教育。
她說:「我覺得我再難,辦這個女高都是對的,我把命搭上也要辦。」
在籌款建校的過程中,各種艱辛,直到一位《新華每日電訊》的女記者注意到了張桂梅(因為她的褲子破了一個大洞),才將她的夢想廣而告之,女校夢才正式實現。
2008年8月,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建成,張桂梅既是教師也是校長。九月份迎來了第一批學生,100人。張桂梅不想讓自己的學生因為學費而被拒之門外,所以華坪女高是完全免費的。
此後,張桂梅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每天早晨五點就起床跑操,吃飯時間不能超過十分鐘,學生們整天泡在題海裡。在城裡的孩子在提倡快樂教育時,那些山裡的孩子只能勤能補絀。
2011年,華坪女高的第一屆畢業生參加高考。本科上線69人,綜合上線率達到百分之百。直到2019年,華坪女高連續九年高考綜合上線率都是百分之百。一本上線率從首屆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麗江市全市第一。
自2008年建校以來,共有1645名大山裡的女孩,從華坪女高走進大學。今年高考後,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
十多年來,張桂梅獻出了自己的全部,沒有成家,和學生們一起住在學校宿舍。所有的獎金和工資,全部捐獻給了山區的孩子。
張桂梅說:「我這輩子的價值,就是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數量是多還是少,畢竟他們後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最讓我動容的一點是,當記者問張桂梅:「你這個學校,是專門給貧困地區女孩子上的高中,對嗎?」
她回答:「我們就沒提貧困兩個字,我們就叫大山裡的女孩兒。因為我覺得,貧困對於女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隱私」。
張桂梅校長真正地給予了女孩子最柔軟的善意,和堅定的保護。不僅僅給了這些女孩能改變命運的教育,還給予了她們愛與尊嚴。
陳立群,全國重點高中校長、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2016年,他卸任浙江省的國家重點高中校長後,就來到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當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唯一一所中學的校長,這是所高考成績在全州墊底的「差校」。他開出的唯一條件是:解決吃住,分文不取。
任職後,陳立群面對的便是險灘硬茬,教師不負責任、照本宣科;學生無心學習,一盤散沙,每年還有上百名學生輟學.......
於是他決定採取「雷霆手段」,直擊學校沉痾:
他任職不到一個月,兩位老師就接連被撤崗,很多習慣鬆散的老師,一下子把精神都繃緊了。課堂大於天,這個理念喚醒了全縣的老師。
同時,他把20多萬元獎金捐出來(陳立群所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杭州傑出人才獎),在臺江設立「獎教金」,每年獎勵9名教師,每人5000元,以此挽留優秀老師。
面對不思進取的學生,他打的第一張牌就是嚴格管理,宣布開展校園安靜環境學習月。他通過國旗下演講、成人儀式,去激發學生的鬥志。這些學生們從沒有聽過的活動,給他們打開了一扇人生的新大門。
他還提議成立銅管樂隊、長跑隊,讓孩子們變得陽光、樂觀、自信了。陳校長對這些寒門學子的改變,不僅僅是命運上的,還有心理上、心態上的。
因為陳校長,臺江民族中學的一大批學生,改變了命運的軌跡:2017年6月,他帶的首屆畢業生高考,一本從40多個翻到100多個。往年,臺江中考前100名的學生中,留在臺江民族中學的只有十來個人,而2018年這數字翻了幾倍,到95人,全縣中考狀元也第一次留在民中。
2019年,全校885名學生參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績完成率達到了183%。
經常有學生給陳校長寫信:「是您的到來,才讓我有了走出貴州這個不平凡的想法。「
陳立群在其所著的《我的教育主張》寫到:「給錢總是要花光的,給物資總是要用完的,唯有把農民的孩子培養好,才能使家庭的貧困不會成為世襲。」
所有的幫扶總是暫時的,所有的支教總是要結束的,關鍵在於增強可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
目前臺江縣周邊縣城的小初高校長,都是陳校長的徒弟。可以說,陳校長的到來不僅僅使臺江民中的師生受益,全縣師生都會因此受益。
黃亞飛老師的左手五指全無、右手只剩三根不足常人指頭一半長的殘指,卻在湘北連綿起伏的大峰山下的偏遠小學,默默耕耘了43年,為大峰山下的數千名孩子點亮了智慧之燈。
黃亞飛談起剛開始任教的情景:「要夾住一支粉筆談何容易,稍不小心就掉了。用力夾緊,時間一長手指就腫了起來,連皮也被磨破,粉筆上沾滿了鮮血,連心的痛。但是,為了做一個合格的教師,練好基本功,我咬牙堅持下來,手指腫了又消,消了又腫,慢慢地磨起了老繭。幾年下來,我多種字體都能揮灑自如了。人有勇氣、有毅力、肯吃苦,就不怕。」
工作的前十多年裡,山區貧窮落後,一些家長不願意送適齡兒童入學。每逢開學初,黃亞飛便起早貪黑,沿著陡峭的盤山小道,踏進家家戶戶,動員家長送子女上學。
他家訪1700餘人次,行走山路3萬多公裡,勸回學生90餘人,累計墊付學費約3680元,還掏錢給學生買筆、本等學習用品。
居公小學校長朱正才說:「雖然黃老師工資不高,但他連續9年資助村裡一個貧困家庭的兩個孩子上完初中。」
當被記者問到43年為何始終堅守在這大峰山時,一直平靜的黃老師激動起來。
他說:「我吃的是鄰裡鄉親的百家飯,讀的是鄉政府為我集資買的書,我就要回報家鄉、回報政府、回報黨和人民……山區裡的學校,我走了,孩子們就沒有老師教書,就不能上學了,我不能走。」
43年來,在黃亞飛的考勤檔案裡找不到一次事假、病假記錄,也找不到一次遲到、曠工的記錄。有同事幫黃老師統計了,在黃亞飛當這43年班主任來,一共培養了3000多名學生,其中有49人考上了重點大學,7人考上了研究生,4人取得了博士學位。
除了以上老師,還請大家記住:
在返回支教小學途中遭遇車禍,不幸去世的90後四川女孩李莎;
入伍服役20年,退役後就去四川涼山當起支教老師的謝彬蓉;
失去右臂,也堅持為巴中黑潭村小學學生上課20餘年的杜秀蘭;
一所學校,一間教室,一個老師,語文、數學、音樂、體育.......都一個人教的」95後「查冬萍;
畢業於南京大學,放棄城裡的工作機會,一心紮根湖北巴東縣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當支教老師的袁輝;
從師範專業畢業後,義無反顧選擇回母校(羅田縣希望小學)任教,一呆就是十年的方榮;
.......
感謝無數這樣老師的堅守與付出,才讓更多大山裡的,寨子裡的,鄉村裡的孩子們的未來有希望;讓我們國家的未來更美好!
僅以此篇,致敬所有默默為孩子們犧牲和奉獻的老師們!也希望所有的高考學子們都能考出理想成績,奔向美好未來,實現屬於自己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