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對很多人來說,都比較特殊。年初一場疫情來勢洶洶,「生於非典,考於新冠」,今年的高考學子經歷了更多波折,遇到了更多挑戰:寒假延長,上網課,高考延期……高考當天,不少地方還出現了暴雨天氣,安徽歙縣的學子因暴雨高考語文、數學兩科考試延期。
疫情下的特殊高考,牽動著全社會的心。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071萬,比去年增加40萬,突破了2008年的峰值1050萬,創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歷史新高。
今天,高考已經結束。
考完試的那一刻,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平靜、有人興奮…從繁重課業中解放出來的考生們,此刻,是不是也有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同時,也會有隨之而來的忐忑與迷茫?
突然閒下來,不知道該幹嗎?
萬一考不上理想的學校要怎麼辦呢?
未來突然多了很多分岔路,應該如何選擇?
有人說:高考能夠改變你們的命運,一考定終身。很多人也認為,高考考得好,人生也將更精彩。
其實,高考只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儀式,它以考卷的形式,對孩子的十年寒窗苦讀做出檢驗,再去開啟新的篇章。而高考分數,只是決定著接下來三年或四年的時間裡,孩子要去什麼地方生活。
三四年之後,孩子將去什麼地方,將走到怎樣的位置,將面對怎樣的成功與失敗,這些並不是高考分數可以直接決定的。
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高考結束後,人生才算是真正開始。
作為家長,在孩子高考結束後,應該做到這些事。
哪怕是學習很好、心理素質很棒的學生,也會存在考場發揮失誤的情況,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心情。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首先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都能做到不責怪孩子。
但要提醒的是,我們往往會很自然的和孩子說「別想了,想了也沒用」,這其實是在盲目地否認孩子的失利,孩子會感覺父母不能接受他的失誤。
家長這時候特別需要去傾聽他的不安、委屈和自責。只有有人理解他,才能讓他稍稍好受一些。
有的孩子比較脆弱,在高考結束後覺得自己沒有發揮好,就會陷入焦慮和沮喪,輕則食欲不振,重則精神恍惚睡眠不足陷入抑鬱情緒,此時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及時安撫。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高考對人生很重要,但是一個並不優秀的分數也不一定代表一個不優秀的人生,接下來還有填報志願的重要任務要做,應該振作起來,接著打好這場硬仗。
如果孩子想和家長說話,家長一定要放下手頭的事認真傾聽,然後給出合理的建議,切記要少說多聽。
家長最好做一個聆聽者,平時怎麼做就怎麼做,最大限度按照孩子的意願去做事。如果他不想對你說考試的事,請尊重他。
給孩子提供一個舒服的個人空間,高考結束後,親友們常常會打電話詢問,這樣把種種期望傳遞給孩子,這無形中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所以,這時最好別給考生打電話,詢問情況或表達關心,等成績出來後再問也不遲。
考試結束,班級一般會組織同學分估分,學生也可以在網上尋找比較可信的答案進行估分,估分可以幫助你大概鎖定一個目標大學學校的範圍,著重去了解這些學校及其專業的信息。
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去權威網站和各省教育廳官網了解信息,提前做好準備。
教育部明確指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會公布有關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內容必須合法、真實、準確、表述規範。高校的招生章程經主管部門依據國家有關法律和招生政策規定進行審核備案後方能向社會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學校法定代表人應對學校招生章程及有關宣傳材料的真實性負責。高校依據招生章程開展招生工作。」
因此,招生章程具有很強的規範作用,既是對高校的一種約束,也為考生創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同時,它也是考生了解招生政策的主要途徑,是填報志願不可或缺參考資料。
在選擇高考志願時,父母固然要考慮孩子將來的職業規劃,但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他的自身特性。選擇符合考生特性的專業,揚長避短,才能促進其學有所成,為將來獲得一個理想的職業創造條件,這才是最佳選擇。
此刻,對於高三考生來說,筆已擱下,試卷已密封,走出考場,緊張的心情得以舒緩。高考已經結束了,無論好壞,能堅持走到這一刻,已經是勝利。
隨高考結束的,還有你十二年的寒窗苦讀,是日日夜夜的付出,是為之歡笑,為之痛苦的青春時代。高考,是一條分界線。過去與未來,都在此刻匯聚。它既是對過往青春歲月的一次總結,也將帶孩子開啟新的人生。
新的人生會是怎樣的,沒有人知道,此時敞開的是無數種可能,孩子需要自己去經歷和感受。
但請記住,無論高考成功或失敗,最終是靠孩子自己,而不是高考決定他的未來人生,決定他這一生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高考之後,一切歸零。把記憶放入行囊,懷著對世界的好奇、困惑、夢想,開始新的旅程。
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等待孩子去探尋,無數美好的事情值得期待。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願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願所有高三考生,在高考之後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