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總結:
在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為大家勾勒了「戰略、創新思維」的內在大框架。
一個思考者在「戰略、創新思維」的過程中,Ta的意識呈現出一種「縱向意識活動」,在「縱向意識活動」中,Ta的內在意識裡能還原出,與「外界問題所在的系統」一模一樣的「系統影像」,Ta的「內在意識層面」能夠進入這個「系統影像」內,「直視」系統內的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間關聯、關係的變化,從而能非常直觀地認識到,造成問題的內在原因。
在此基礎上,自然就能做到準確、高效、妥善地解決問題。
而普通人使用的「常規思考方法」,意識只能做「橫向意識活動」,在「橫向意識活動」中,思考者至始至終只能使用「最外面一層的意識層面」,在已有的經驗、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而在意識的全部三個層面中,「最外面一層的意識層面」的思考能力最弱。
一個人如果要想學會戰略、創新思維,關鍵在於:這個人要讓自己的意識進行「縱向意識活動」,用「內在意識層面」去直視「系統」的內在構成。
「戰略、創新思維」的內在大框架勾勒好了,後續,我們要開始為大家描繪「戰略、創新思維」的大結構。
1、「系統」究竟存在於哪裡?
2、為什麼要用「內在意識層面」才能直視?
3、「內在意識層面」在人體解剖學上又是哪個部位?
這三個問題,在我們破譯了「源頭甲骨文」,並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之前,是沒法很真實、很清晰回答的。
但是,在此之後,我們已經可以非常真實、非常清晰的進行描述了。
這篇文章,我們重點來回答「『系統』存在於哪裡?」這個問題。
要搞清楚「『系統』存在於哪裡?」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問題。
而在回答「『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對科學(Science)以及中華傳統文化有個理性的認識。
如果我們把整個「西方文明」看做是一個「彗星」,中國在這個「彗星」中的位置,並不在頭部的「彗頭」,而是在彗星的中部,而作為社會大眾對「西方文明」的認識水平,則處在尾部的「彗尾」。
社會大眾現在對科學(Science)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就是在用「彗尾」的認識水平在認識,在這樣的認識中,自然會帶有很強的非理性的因素。
因為理性是戰略、創新思維的基礎與基本保障,任何非理性的因素都會干擾戰略、創新思維能力的獲得,所以,我們要把這些非理性因素排除掉。
一、對科學(Science)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現代漢語的「科學」概念,來自英語Science,但是,在現代漢語的實際應用中,現代漢語語義的「科學」概念的內涵,要大於源自英語Science的科學概念,二者是不對等的。
現代漢語語義的「科學」概念,涵蓋了所有一切對真實的認識與應用,所以,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認為中國古代是有「科學」的。
但是,源於Science的科學,卻是有著非常清晰的歷史起源、發展過程以及明確的定義、方法體系,所以,用源於Science的科學來看中國古代,中國古代是沒有這種科學(Science)的。
所以,在本文以及本專欄中,「科學」與「科學(Science)」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這點請讀者一定要注意!
心智玩家會儘量避免用「科學」的概念,而是用「真實」的概念來替代,但是,有些地方必須要用到的時候,「科學」是指現代漢語語義下的「科學」概念,源於英語Science的科學概念,心智玩家會用「科學(Science)」來表示。
我們在講『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時候,先要對「科學(Science)」有個清晰的認識。
1、現階段的科學(Science)對「真實世界」的認識,只是科學(Science)在其發展階段上的一種認識。
科學(Science)的本質,不僅需要「實證」,還需要「證偽」,也就是說在科學(Science)的框架下,不存在任何一種對真實世界的「終極認識」。
現有的認識,必須是能夠被後面的新認識推翻,這才是科學(Science)的認識,否則,都不是科學(Science)。
所以,我們在運用科學(Science)知識去世界的時候,同時也要明白這點,我們現在對世界的認識,是西方科學家在好幾百年前的認識,這種科學(Science)認識只是暫時的認識,所以,我們不要把這種科學(Science)認識當做是「終極認識」來用。
處在「彗尾」位置的認識水平,非常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某種科學(Science)認識當做是「終極認識」來用。
2、現階段科學(Science)對真實世界的認識,
現階段科學(Science)對「真實世界」的認識,是基於《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也就是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
大家不要小看《牛頓經典力學》,TA是現代西方文明的根基。現代西方文明都是在《牛頓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們可以在時間軸上去觀察一下,現代西方文明思潮都出現在牛頓之後……
由於「四維時空」是一種「單一結構世界」,就此,引發了西方智者們在各個方面「所以」的聯想:
所以,在宗教方面《無神論》就出現了……
所以,在哲學方面更注重唯物主義、科學(Science)與邏輯的作用……
所以,在文藝方面更注重對自然的研究與描繪,以及對人性的關懷……
所以,在國家治理方面就出現了君主立憲,平等、民主、自由、法制……
所以,在經濟方面追求市場的自由性,以及科技為人服務的商品化……
所以,在個人的生存模式上,以追求個人成功、物質享受為主……
發現沒有,西方現代文明都是建立在《牛頓經典力學》上的,沒有《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就沒有西方現代文明。
就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牛頓經典力學》已經被《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所超越,我們現在所生活的電子、網絡環境,都是由《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所帶來的,但是,與《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相對應的文明卻還在孕育中。
新的文明已經在「彗頭」中萌芽,不久之後,人類必定會有引來全新的文明。
因此,我們今天雖然依舊生活在《牛頓經典力學》所帶來的文明中,但是,千萬不要把《牛頓經典力學》的「單一結構世界」,當做是一種「終極認識」,如果參照中國歷史的時間軸來看,這種認識屬於中國清朝那個時候的認識,那都屬於「古代」的時間段。
二、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以及應用」,也需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1、中國古代對真實世界的認識與應用
在中國古代確實沒有科學(Science),但是,並不是說,在中國古代就沒有「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以及基於這種認識的「應用」,在中國古代也有自己的科學,只是這種科學與西方的科學(Science)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對真實世界的認識與應用。
我們就從「應用」的角度來看一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修行」、「周易數術」、「中醫」、「功夫」。
「修行」、「周易數術」、「中醫」、「功夫」這些在中國歷史中廣泛存在的「應用」,雖然,放到今天「西式世界觀」中來看,都成了不好使的偽科學(Science)。
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卻是延續了好幾千年的有效「應用」。
這些中國歷史上的有效「應用」,到了現代之所以變得無效了,是因為我們看待這些「應用」的「世界觀」發生了改變,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應用能力的失卻。
換言之,用現代「西式世界觀」去認識、應用中國古代的「修行」、「周易數術」、「中醫」、「功夫」這些應用,沒有一樣是能用的,都是不科學(Science)的。
要讓這些「應用」重新有效,就必須反過來,用相應的「世界觀」,以及在這種「世界觀」下的應用能力,這樣,這些曾經有效的「應用」,才會重新有效。
2、不要用「射線型」的歷史發展觀看待中國古代文化
現代中國人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會不自覺的運用西方現代文明的「射線型」歷史發展觀,離開現代越遠古的文明,越是落後,越接近現代的文明,越是發達,「現代」在這個「射線型」歷史發展軸上,處於最發達的階段。
其實,這種歷史觀與「地心說」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在本質上是一模一樣的。
看完本專欄,大家就會發現,人類的歷史發展軌跡,並不是「射線型」的,而是「螺旋型」的,人類文明的起點就是人類文明終點,當人類到達文明終點的時候,整個人類都能站到這個「終點」的上端,把這個「終點又是起點」一覽無遺……
從本質上來說,「射線型」歷史發展觀也是「單一結構世界」的產物,所以,「單一結構世界」一旦被新的世界模型所推翻,「射線型」歷史發展觀也會被「螺旋型」歷史發展觀替代。
網友們如果能在自己意識中,對「科學(science)」以及「中華傳統文化」重新有個理性的認識,那麼,我們就可以來講「完整的世界」的結構了。
三、「完整的世界」的結構
回到本文開頭的第一個問題,要搞清楚「『系統』存在於哪裡?」這個問題,牽涉到一個更大的問題:「『完整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問題。
我們通過對「源頭甲骨文」的解讀,以及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了《郭店楚簡·老子(甲本)》以後,基本上,可以還原出「完整的世界」的結構。
「完整的世界」不是「單一結構世界」的模型,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的模型。
所謂「重疊結構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兩個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同時重疊而成。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一個真實世界是人的感官能夠感覺到的,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顯性世界」。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還有一個真實世界是人的感官無法感覺到的,我們把這個世界稱之為「隱性世界」。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也就是說,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事物的主體,都在「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事物變化的動因、動機、動力(系統自動力)也都在「隱性世界」中。
四、如何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1、藉助「虛擬實境(VR)電子遊戲」來理解
相信不少網友是第一次接觸到「重疊結構世界」的概念。我們可以藉助「虛擬實境(VR)電子遊戲」來幫助我們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在一個「虛擬實境(VR)電子遊戲」的模型中,遊戲玩家通過遊戲裝備,比如,虛擬實境頭盔所看到、聽到的「虛擬實境場景」,就好比是「顯性世界」。而遊戲玩家自身、運行虛線現實遊戲的程序以及電子設備所在現實世界,就好比是「隱性世界」。
「虛擬實境(VR)電子遊戲」的這種模型,從大的結構上來看,與「重疊結構世界」的構成非常相似,也是由兩個物理性質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同時重疊存在。
「虛擬實境場景」,雖然名為「虛擬實境」,但是,也是作為一種真實的存在,並不是虛無的「精神世界」,是作為物質的存在,也有其自身物理屬性。
在「虛擬實境場景」中的所有一切的主體,也都在「現實世界」中,運行「虛擬實境場景」中的所有一切的動因、動機、動力(系統自動力)也都在「現實世界的程序」中。
「虛擬實境場景」與「現實世界」也是一種「重疊」的關係,從「虛擬實境場景」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完全的關聯性。
所以,網友們完全可以通過「虛擬實境(VR)電子遊戲」來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2、藉助「三維空間」、「四維空間」的概念來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最近,「三維空間」與「四維空間」的概念,通過一些科學家的普及,已經變成大家都能接受的概念,大家基本上都接受了一個理念:生命所存在的維度越高,生命的層次越高。
我們就用「三維空間」與「四維空間」的概念來理解「重疊結構世界」。
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顯性世界」是人能感覺到的「三維空間」,而「隱性世界」就是人的感官感覺不到,甚至連想像都無法想像的「四維空間」。
「四維空間」中的生命層次要比「三維空間」中的生命層次高,所以,掌控「三維空間」中一切的動因、動機、動力(系統自動力)都存在於「四維空間」中。
3、「重疊結構世界」不是「平行宇宙」,要分清二者的區別
現在的科普作得很好,類似「四維空間」與「平行宇宙(世界)」這類非常前沿的理論物理學的概念,都已經從理論物理學的象牙塔步入了平常人的知識背景中。
所以,要在這裡與大家特別說明一下,「重疊結構世界」與「平行宇宙(世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千萬不要混淆。
因為,「平行」是「相互之間沒有關聯」的概念,就好比,平面上的兩條平行線,永遠也不會用重疊的交叉點。所以,「平行宇宙(世界)」的意思是:不管有多少個宇宙(世界)相互之間保持「平行」關係,每個宇宙(世界)之間都沒有任何關聯,每個宇宙(世界)的主體都是自身。
而「重疊」是「相互之間存在著關聯」的概念,就好比,平面上的兩條交叉直線,在交叉點上,這兩條直線是重疊的,「重疊結構世界」的「重疊」概念就源自於此。
但是,在「重疊結構世界」中,與兩條交叉直線的關係不同,「顯性世界」完全重疊於「隱性世界」中,而「隱性世界」則遠比「顯性世界」的範疇大得多,就好比,在平面上的一個「點」與一條「直線」重疊,這個「點」完全都在這條「直線」的某一個「點」中。
所以,「顯性世界」完全重疊於「隱性世界」,而「隱性世界」並不完全重疊於「顯性世界」。
大家把這些概念一定要搞清,這樣,就不會把「重疊結構世界」與「平行宇宙(世界)」混淆了。
五、「系統」的主體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如果我們理解了「重疊結構世界」概念以後,就會發現:
從「顯性世界」所認識的「系統」,僅僅是「完整的系統」的表象部分,「完整的系統」的主體存在於「隱性世界」中,決定「完整的系統」內各種組成元素運行的「系統自動力」,也存在於「隱性世界」中。
所以,當一個人在「橫向意識活動」中,用「最外面一層意識層面」去認識「完整的系統」的表象部分,無法認識到「完整的系統」的真正內涵。
因此,必須應用「縱向意識活動」,用「裡面的意識層面」去認識「完整的系統」的「系統自動力」。
當然,「裡面的意識層面」也不是直接去認識在「隱性世界」中的「系統的主體」,而是,在自己的意識中,直視還原出來的「系統影像」。
為什麼用「裡面的意識層面」就能還原出「系統影像」,還能直視「系統」內的各種關聯?希望網友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後面的專欄,這個細節性問題,我們會在介紹好戰略、創新思維的大結構以後,在細節部分展開介紹。
在這章中,大家只要先認識到這點:必須應用「縱向意識活動」,用「裡面的意識層面」去認識「完整系統」的「系統自動力」,這是訓練戰略、創新思維能力的關鍵。
相信對於第一次接觸到「重疊結構世界」概念的網友來說,一定會有個慢慢理解、接受的過程。
其實,我們如果能從一個更大、更高、更廣的視角。去審視東、西方文明,那麼,就會發現:東、西方文明從一開始都在為傳承、解讀「重疊結構世界」而努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承、解讀「重疊結構世界」既是東、西方文明存在的意義,也是東、西方文明發展的動力!
本專欄「下一個要點」預告:東、西方文明都為傳承、解讀「重疊結構世界」而努力
如果大家對本專欄感興趣,建議把本專欄收入App的書架中。
本專欄可以看做是心智玩家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黃帝老子真經》的延續——通過戰略、創新思維的角度,幫助大家學習《黃帝老子真經》中的用「意識影像」思考的方法。
專欄《黃帝老子真經》即將在心智玩家的專欄中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