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只能是至淡的,鹽只能是鹹味的,它們終其一生都只能活在「物各有性」的框框裡,這有點出身決定一切的宿命論意思。
如果把這道題目擺到秦末農民起義的發起人陳勝吳廣的面前,他們一定會嗤之以鼻,堅決地站到反方立場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出自他們之口的千古名句,便是最好的證明。
在等級森嚴、「天子」思想絕對不容懷疑的歷史時期,他們率先揭穿了其中的謬誤,並身體力行,企圖進一步從行動上予以證明:農民亦可以當王侯將相,乃至天子的!
所以,他們是不會同意,所謂的水鹽之間物性不通的愚人之論的。
雖然他們的雷霆行動最終失敗了,但是這種懷疑精神卻傳承了下去,在此後的歷史長河裡,新的農民起義隔一段時期就會發生,綿延不斷。
朱元璋從一介布衣成為了九龍至尊,便是他們之中的成功者之一,這樣的成功事例雖然稀少,卻已經有力地證明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懷疑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說回水鹽之辯,水鹽之間怎麼能說是互不搭界的呢?鹽的前身就是海水啊!
再把眼光投射到整個人類史,從猴到智人,在叫作地球的這顆星球上,幾十萬年來上演著的故事,也可看做是不信奉宿命論的猴的奮鬥史。
第一族智人出現於非洲大陸之後,幾十萬年中,他們艱難生存,篳路藍縷,又跋山涉水,遠渡重洋,然後,再從愚昧落後,向文明開化不斷進步,終於,育化出了我們今天的繁榮世界。
可是,也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我們曾幾何時又變得太過狂妄自大,簡直把自己當做萬能的神了,對自然規律不屑一顧。
「人定勝天」是他們響亮的口號。他們最終在現實和自然規律面前一次次敗下陣來。
最近有則新聞也與水有關。某公司聲稱發明出了燒水的汽車,把水分解為氫,汽車獲得了動力,這簡直是科學上的裡程碑事件。
這則爆炸性的新聞在出現之後不久,便遭至廣泛懷疑,最終狼狽收場,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笑料。
水不是萬能的,不能任人使喚。從這個角度上說,任何事物都是這樣。
關於「水鹽」之辯,一反面,我們應當看到和承認它們之間的區別性,尊重基本規律。
在此基礎上,另一方面,我們亦應該看到它們之間的相通性和關聯性,猶如滄海桑田,水滴石穿,懷疑精神和務實行動,為我們不斷地製造著驚喜。
十二年前初入校門時懵懂無知的我,和今天坐在高考考場上從容應答的我,還能說是完全一樣的我嗎?十二年的努力,讓兩者之間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我們努力地鍛造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努力改寫命運,也是因為不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相信努力的價值。
從宏觀到微觀,從全體到個體,這種無處不在的轉化升華、變得更好的可能性,正是我們願意付諸努力的緣由及意義所在。
… The End …
再看一篇
寫給你的第一封信
烽 芒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