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爾:商品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已被物的關系所掩蓋

2020-12-15 文眼看世界

商品拜物社會中,人們用物的關係來代替和掩蓋人的關係的本性。

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工作文明導致的人「異化」概念主要表現為工人同其勞動產品、工人同其勞動、人同自己的類本質以及人同人的異化四個方面。

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工人在勞動中付出的越多,自己就越被削弱,而他親手創造出來的對象的力量也就越大。異化的四個環節在生產的過程中環環相扣,工人在勞動異化的壓制中越陷越深。

以上是馬克思對異化的理解和對待。

列斐伏爾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消費被控制的科層制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日常生活在各種消費體制的操縱下碎片化、神秘化。大量流行的次體系對日常生活無孔不入地進行滲透與控制。日常生活在這種滲透與控制下,失去了創造力。凡是能被消費的都變成了符號,而符號則成為了現實。人們的欲望不斷被製造不斷被引導,人們關心的不是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是在消費社會中被廣告、媒體等文化工業製造出來的需要。

以前是生產決定消費,而現在是消費引導生產,現實是消費異化,人心異化。

馬克思談異化是從宏觀層面談,以勞動為核心,立體地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而列斐伏爾談異化則是從微觀上談,平面化地談,這種後現代異化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馬克思所說的經濟層面而且是政治的、日常的,人們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異化不僅僅局限於勞動領域,而且存在於消費與人的各種需要領域,即日常生活領域;異化主要不是馬克思所關注的貧困問題,而是現代社會技術文明進步所導致的全方位的社會問題。

經濟基礎並不完全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更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上層建築要以日常生活為基礎——上層建築之所以成為問題,乃是由於上層建築雖然是上層形成,卻又時時刻刻楔入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這也是由於日常的實踐是分散的、零碎的,是個人的實踐,是一個一定的和個別的社會活動的實踐,而上層建築則與整個社會與全部社會實踐有一種關係,這就是說:上層建築反映著部分中的全體,反之,也反映著全體中的部分。同時,生產是符號的生產,不是生產決定需求而是需求決定生產。

壓抑壓制的環境導致不自由的社會環境,在這種社會,人們處在各種次體系對自身的成功控制中,並且這種控制會變為個體對自身的控制,它本身是過分壓抑的社會的結果。各種日常生活微型權力的隱性抽象統治是我們文化最大的地方。

現代社會,異化現象遍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異化的諸多表現形式當中,主要表現為:人思想意識的異化、需要的異化和個人與社會集體關係的異化。

1)思想意識的異化。

異化了的思想意識也被稱為「被神秘化的意識」,是由於社會價值規律和觀念的抽象統治,即剩餘價值脫離使用價值、脫離物本身,才導致了自我意識這種脫離現實、脫離生活的幻覺。

首先是拜物主義,接著從拜物主義的狀態中派生出了異化,也就是人與自身的疏異性和距離性。此時,當社會停滯不前並且如果不打碎這種停滯不前的狀態時,社會便不能發生變化時,人們的意識便被神秘化了。

在人們試圖超越自身局限性的過程中,人自身的認知欲望會升華為一種虛幻的形態,一種可以解釋的神秘。人的意識變得麻木不仁,不再感到痛苦不堪的意識進行了自我欺騙或者神秘化。個體的人的生存被抽象的社會關系所掩蓋。異化只有到了意識超出了它的理解範圍外才會發生。

2)人的需求的異化。

消費是異化統治的主要領域,現代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被消費所控制,被廣告和媒體所引導或誤導。

現代社會是大量流行的無形的隱形的次體系對日常生活無孔不入的滲透和控制。凡能夠被消費的都變成了消費的符號,消費者靠符號,靠靈巧和財富的符號、幸福和愛的符號為生;符號和意謂取代了現實。

凡是能夠被消費的都成為了消費的符號,人們並不關心自己真實的需要,而是在一個又一個符號製造出來的需要中迷失自我,人們不擔心「貧窮」、「專制」而害怕不夠「時尚。」通過消費,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這樣的社會中,符號代替了物的存在。人們都活在符號中,喪失價值感和意義感。

個體被流行的消費心理觀念與大眾傳媒所編織設計的時尚體系所控制。流行的消費心理觀念與大眾傳媒不斷製造偽裝和幻覺,滿足的不是人們的真實需求而是製造了虛假的需求。人們始終在追求被製造出來的虛假需求而忽視了真實的需求,由於真實的需求始終沒有被滿足而感到焦慮不安。人們對自己價值感的認同由從前的生產創造性活動轉為了消費性活動。

3)個人與社會集體關係的異化。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人只有在同集體的關係中才能更好地認識自身。人既不能脫離集體而獨立存在,也不該在集體中失去個性。但在現代社會,分工將人們劃分到不同的範圍,社會共同生活被割裂,人也成為了相對獨立的個體。人和集體的關係被顛倒,人以為孤立的自身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但事實上,在這個過程中人脫離和喪失了認識自身的基礎,脫離了自身的社會根基。人們或者把自身當作是一種理論上抽象的東西,諸如心靈、理想等;或者將自身視為一種生物存在,以軀體、欲望、低俗享樂為主導。

相關焦點

  • 易曉明丨日常生活的文化馬克思主義——列斐伏爾的日常生活理論作為一種文化理論
    列斐伏爾建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已不同於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框架中的日常生活批判,也不同於盧卡奇在《審美特性》中建構的日常生活與哲學、科學、藝術等非日常生活對照考察的知識框架,還不同於法蘭克福學派注重對日常生活中的大眾文化批判基礎上倡導審美革命的理論視域。
  • ...2019.8.18梅園經典共讀小組·第十七期】列斐伏爾《都市革命》
    在《進入城市的權利》(1968)出版兩年後,亨利 列斐伏爾出版了他的又一本城市研究力作《都市革命》(1970),這本書是與大衛 哈維的《社會正義與城市》(1973)以及曼紐
  • 【給力熱點】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社會學意義 ——邁向一種日常生活的社會學
    (埃利亞斯)四、消費被控制的官僚社會    異化理論的嚴重缺陷並不能夠遮蔽列斐伏爾思想的社會學意義,相反列斐伏爾在其異化理論的框架中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日常生活的診斷和批判依然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內涵。列斐伏爾認為,將當時的法國社會定義為消費被控制的官僚社會,既概括了那些流行的命名所包含的特徵,同時也是科學的和更加精確的(Lefebvre,1984: 60)。
  • 【社會學理論】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新版序言(1986)
    這就是把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辯證法翻轉成為一種「空間化本體論」,或將歷史辯證法「空間化」。在他看來,作為馬克思歷史辯證法的最高形態與核心形態,社會生產關係的再生產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就是「空間的生產」的辯證法。資本主義的物的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極端與高度發展,最終必然是超越空間中的物的生產界限,變為「空間本身」、即生產關係本身的再生產。
  • 重思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屆列斐伏爾思想學術研討會舉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列斐伏爾把馬克思哲學的異化理論和唯物辯證法運用於現代日常生活哲學問題研究中,從而開創了馬克思主義日常生活批判的新領域。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提出,列斐伏爾將傳統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體制的宏觀批判,轉向對資產階級社會中發生的微觀日常生活異化的批判,而法國學者居伊·德波提出,在今天資產階級世界中,被資本殖民的日常生活,往往是那些不被注意到的、人們似乎習以為常的小事情,這才是隱秘地控制我們的關鍵。這是理解列斐伏爾提出的「小事情異化」的真實入口。
  • 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城市哲學總問題
    列斐伏爾認為,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不應是尋章摘句的語錄體閱讀,不是關於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有關城市敘述的條目或者段落的「文本學彙編」,也非阿爾都塞所說的「症候式」(sympt male)閱讀;相反,應是一種「主題式」(thématique)的閱讀或重新閱讀②,應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著作作為一個「整體」,在這種整體中把握馬克思恩格斯如何發現和理解、研究城市問題,如何哲學地預測人類社會的未來。
  • 《社會學評論》| 林聚任、申叢叢:後現代理論與社會空間理論的耦合和創新
    列斐伏爾在馬克思的理論基礎上,於1974年發表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著作《空間的生產》(Lefebvre,1991),系統提出了他的社會空間理論。但該書法文版當時並沒有立即引起關注,而是到1991年本書英譯本出版之後才產生了廣泛影響。列斐伏爾系統闡述了「社會空間」概念和空間再生產問題,明確提出:「(社會)空間是一種(社會的)產物。」
  • 高考填報志願與人•物•心的關係
    儘管有些人真正參加工作後,從事行業也許與所學專業沒有直接關係,但家長們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興趣、將來就業與所學專業最好一致。這樣,問題就出來了。第一,只有極個別孩子的興趣趨向比較明顯,大多數孩子興趣在哪裡?潛力在哪裡?不明確;第二,哪個專業好就業,將來收入如何?說到底是個未知數;第三,到底是選學校優先,選專業優先,還是選地域優先?也不可能有標準答案。那麼,怎麼辦呢?
  • 張一兵 || 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一、列菲伏爾與日常生活批判轉向在日常生活中發動革命,本身就是一個讓人難以理解的政治學偏光鏡。因為,我們熟知的英法等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是從政治上直接推翻黑暗專制的封建統治;俄國十月革命那個「偉大的晚上」,則是進一步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創造出新生的現實社會主義。一直以來,社會革命的構式總是社會政治體制和經濟關係層面上發生的宏大戰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觀所承襲的傳統。
  • 張一兵:日常生活批判與日常生活革命——列菲伏爾與德波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異同
    一直以來,社會革命的構式總是社會政治體制和經濟關係層面上發生的宏大戰事,這也是馬克思主義革命觀所承襲的傳統。可是,我們應該看到,在20世紀生成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傳統革命觀中慢慢地開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目光偏移。
  • 社會實踐中的人與人關係
    人類在社會生產中完全憑藉個人完成製作產品全過程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與世隔絕的隱者也需要一定的社會交換,存在一系列特定的社會關係。人們在社會實際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係,大致可分為:共生、合作、隸屬、僱傭和依附。
  •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從物到人,從心牆到界限
    《懂得愛:在親密關係中成長》這本書,讓我徹底明白了這個感受的來源。父母和孩子是物對物的過程。成為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平面鏡,發展真正的親密關係,對方需要做一個平面鏡。現代社會離婚率居高不下,很多尚在婚姻中的人,有的分居、冷戰、吵架,無法親密,,,我們離真我都太遠了。所以,我們不能依賴親密關係完整自己,但是通過親密關係,找到自我,發展自我。
  • 馬克思 | 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正如一物在視神經中留下的光的印象,不是表現為視神經本身的主觀興奮,而是表現為眼睛外面的物的客觀形式。但是在視覺活動中,光確實從一物射到另一物,即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這是物理的物之間的物理關係。相反,商品形式和它藉以得到表現的勞動產品的價值關係,是同勞動產品的物理性質以及由此產生的物的關係完全無關的。這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係,但它在人們面前採取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