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外管理
金巖石:央行法定數字貨幣意味著什麼?三個「雙軌制」呼之欲出
幣制改革往往是大變革的前奏,人類將通過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走進數字經濟的財富空間。
貨幣是最簡單的複雜問題,簡單到似乎人人都懂,複雜到誰也說不清楚。
追溯以往,貨幣曾經可有可無,所以經濟學有個假說:貨幣中性。然而就是貨幣讓經濟學和金融學分離了,現代金融體系中的貨幣絕非「中性」,而是現代經濟生活的基石。貨幣結構中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潛移默化地產生深遠經濟影響,甚至引發社會動蕩!所以說,幣制改革往往是大變革的前奏!
1
意義絕不亞於從金屬幣到紙幣的一場變革
不久前,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相關信息浮出水面。尤其是8月以來,坊間盛傳「幣制改革」呼之欲出。9月24日,央行行長易綱不得不親自澄清「沒有時間表,我覺得還會有一系列的研究,測試,試點,評估和風險防範,特別是數字貨幣如果跨境使用,這裡面還有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避稅天堂……等一系列的監管要求」。易綱行長這一段發言用了兩個「一系列」,顯然是給市場預期降溫,也說明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與流通持審慎態度。
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就像摩天大樓,數字貨幣一旦推出,如同摩天大樓的基石裂開一道縫隙,注入新的元素。
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就發行了青銅刀幣。秦朝有了金制的半兩。宋朝流通銀元,但由於四川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集市,皇帝特批「鐵錢區」可流通「鐵幣」。可一匹綢緞,價值鐵錢兩萬,重達250公斤,攜帶極為不便。於是當地衙門自行印製了代幣,時稱「交子」,比歐洲人用紙幣早了600多年。從金屬幣到紙幣,歷經千年。
如今,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意義絕不亞於從金屬幣到紙幣的變革。每一種貨幣的置換或替代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從紙幣到數字貨幣也不例外,所以要談談幣制改革的「雙軌制」問題。
2
「紅票子」與數字貨幣的「雙軌制」
現代金融市場的貨幣結構有M0-M1-M2-M3,其中M0是流通中的紙幣、硬幣。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目標將是替代一部分M0,這就是雙軌制。因為用於電子支付就像支付寶/微信一樣,不會完全替代M0。
中國的紙幣俗稱「紅票子」,有近70年的記憶,還有領袖頭像,持幣者是一個共識群體。歐元流通這麼多年了,歐盟國家有許多依然流通本國的紙幣,雙軌雙價並行不悖。今日中國,出門不帶現金的群體約3億人,有10億人群還是不太習慣的,所以在排隊時總能看到有人刷卡,有人付現,有人掃碼。
因此,紙幣無紙化應為選擇權,至少10億人是「紅票子」的共識群體,替代M0後一旦發生意外,如遇到天災,斷電和人禍等,後果可能很嚴重。因此法國的法郎至今依然與歐元並行,居民自由選擇。
3
大勢所趨:資產數位化趨勢在呼喚數字貨幣
可如果僅僅是替代M0,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不算大事兒,但數字貨幣的關鍵是要匹配數字資產。
數字經濟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是一「數」兩面,是資產數位化的趨勢在呼喚數字貨幣流通。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算法=資源,數據資源+商業模式=實體,進而創造數字信用助推新實體經濟。
更需要數字貨幣的並不是M0,而是資產的數位化和流動性。金融體系內部之所以自行創造了各種票據和資產證券化品種,就在於資產的流動性需求。票據或準票據的流通一般歸類於M3,這就產生了第二個雙軌制:M0/M3的雙軌制。
央行目前還糾結在帳戶和帳本兩套記帳體系之中。商業銀行是帳戶制,背後是傳承數百年的複式記帳;數字貨幣是帳本制,背後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帳本。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發行/流通的雙層架構可簡化為:中心化發行——分布式授權——點對點流通。一旦發行完成,區塊鏈技術支持的分布式帳本就必然優於其他技術路線,從而形成第三個雙軌制:複式銀行帳戶/分布式區塊鏈帳本。
央行數字貨幣(DC),應該從銀行間通證開始,加持M3,構建區塊鏈生態圈,實現票據數位化,再面向民間成熟金融消費者,從銀行間市場延展到數字貨幣錢包。
在境內已封殺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條件下,央行數字貨幣自然會流出國界,進入全球主流交易所,可部分替代離岸人民幣/IMF特別提款權,創造央行的國際化數字信用資產,一舉三得。
不管怎樣,幣制改革的雙軌制呼之欲出,人類將通過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走進數字經濟的財富空間——為了那些無法計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