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er Wattenhofer :央行數字貨幣是貨幣的未來

2020-12-17 企業網D1Net

7月17日,「新生·」在橫琴召開。會上,《區塊鏈核心算法解析》作者、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Roger Wattenhofer以「貨幣的未來: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為主題帶來分享,以下為分享內容實錄:

 

澳門!您好,我是Roger Wattenhofer,接下來我將會跟大家分享:

 

1.為什麼我認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是貨幣的未來

 

2.解釋央行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

 

為什麼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是貨幣的未來

 

現行貨幣以兩種形式存在:國家發行的現金(硬幣,紙幣等)以及基於第三方應用/銀行卡的支付方式(信用卡、借記卡、App等)。如今,區塊鏈技術為我們帶來新的貨幣形式 :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可以被認為是三種貨幣形式的結合。中國開發的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走在央行數字貨幣的最前沿,我會在後續的分享裡面跟大家介紹中國DCEP(由於DCEP目前依然比較神秘,我將會相對大致地跟大家介紹DCEP和數字貨幣)。

 

我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優於現金,優於支付應用/銀行卡,優於比特幣。

 

1) 支付應用/銀行卡有什麼問題:

 

商家需要支付高昂的合作費用

個人信息有被洩露和濫用的風險

不能在線下使用

公眾的信任危機&銀行有破產風險

黑客對銀行系統的攻擊

2)現金有什麼問題:

物理現金容易丟失和被盜

現金容易傳播病菌(新冠疫情下尤為明顯)

不能線上使用

不可自動化操作

現金交易過程麻煩(超市排隊結帳)

商家搜集、儲存和清點現金過程低效且存在被盜風險

存在假鈔問題

不方便政府監管和徵收稅收

有生產成本,帶來環境問題

常被犯罪分子利用

3) 比特幣有什麼問題:

不常用

能源消耗嚴重

可能對丟失私鑰

交易手續費

交易速度慢

稅收徵收問題

影響國家財政

可被犯罪分子利用

不能在線下使用

黑客對銀行系統的攻擊

4) 央行數字貨幣是「現金+App+加密貨幣」的優勢結合:現金的理念,加密貨幣的後臺系統,支付應用的前端

- 對商戶、生態而言

 

藉助國家貨幣系統,可迅速被公眾接受和使用

免除使用者手續費

交易速度快

- 對政府而言

消除稅收、假幣、衝擊政府財政系統問題

生產成本低

降低能耗

- 對個人

政府背書,極高公眾信任度

線上線下均可使用

沒有隱私洩露

減少犯罪

使用便捷

不會被黑客盜竊

 

央行數字貨幣背後的技術

 

在第一部分,我們分享了央行數字貨幣的概念和優勢,並認為央行數字貨幣最終將取代現金和支付App。接下來,我將在第二部分分享央行數字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央行數字貨幣可分為前端和後端。

 

前端(用戶界面)

 

央行數字貨幣的App前端,將跟支付寶等App的使用界面類似,每個用戶將會有自己的帳戶。但是帳戶類型將有所區別:

 

- 「支付層」帳戶:滿足日常支付需求。秘鑰將會在手機上,我們可以用手機直接支付。我們將會藉助中間商(銀行的借記卡和信用卡)向商家支付。一般我們指在「支付層」帳戶只儲存少量現金

 

- 「基礎層」帳戶:僅個人可信任。只有帳戶持有者持有「基礎層」秘鑰,等同比特幣的高度隱私程度。必須到銀行、郵政系統或者政府部門確認身份後,個人才能開設「基礎層」帳戶。政府可以追蹤到每一筆交易記錄,例如在發生詐騙案件時,政府可快速的查獲詐騙資金流向。政府可以知道每一個帳戶後的人是誰,但其他人不會獲得該帳號的信息(人是誰)。

 

- 「銀行「帳戶:如果用戶相信銀行高於自我信任,例如個人持有過千萬的資產,我們需要多人記住私鑰的情況。私鑰將由個人和銀行共同保管,當銀行發生破產時,政府可以幫助個人尋回資產。

 

後端(區塊鏈技術)

 

加密貨幣最大的問題在於「雙花(double spending)」,因為加密貨幣沒有紙質記錄?人們害怕支付者用同一個帳戶的同一筆錢進行多次支付(例如用同一筆錢在不同商家進行購買),這是加密貨幣的通病。我們需要一個讓參與者們都對每一個訂單歷史都達成「轉帳已經完成」共識的系統。

 

一般而言,我們希望「無雙花」= 「單個訂單」=「達成共識」。然而,這裡有個困境,如果每一條記錄都需要參與者達成共識的話,整個支付記錄都被確認過程將會變得緩慢。我的研究組認為這些等式不是正確的,例如我們不需要單一記錄去證明「無雙花」,例如中國DCEP也許也沿用了同樣的技術思路。在」基礎層「,我們有可信賴機構運作的機器,例如幣安這樣的機構。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一般條件下,1/3的節點可能是惡意的。如果設立至少4個節點進行交易確認,安全性便可以得到提高: 例如,兩條「雙花」記錄被交由ABCD四個節點進行確認, 4個節點裡需要有3個籤字確認才能完成交易。理想狀態下,至少三個節點確認了「雙花」記錄的一條,即時有某個絕點決意要籤兩條「雙花」記錄,僅有一條會得到3個最終確認,這就避免了「雙花」的問題。當然,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如果4個節點裡,兩條「雙花記錄」都被2個不同節點認可,則「雙花」問題依然存在。「基本層」的左右就是用來確保這些交易都被確認。

 

為了增加安全性,我們還可以加入「中間層「,例如引入銀行網絡,進一步讓交易在銀行層面也被確認。

 

以上就是關於央行數字貨幣的分享。在剛剛的講解中,我僅僅分享了央行數字貨幣後端技術的皮毛。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歡迎隨時聯繫我。感謝!

相關焦點

  • 未來數字貨幣要取代紙幣嗎,為啥央行要迫不及待的搞數字貨幣
    人民幣未來長這樣? 1 今天聊下央行數字貨幣(DCEP)。 因為最近不少朋友來問老南這事,都是因為看到,各種網傳謠言後,被恐慌到。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
    在12月8日,由北京商報社、北商研究院出品的《解碼央行數字貨幣》正式發布,從地方試點篇、監管篇、個人篇、支付篇、機構篇、場景篇、資本市場篇、清算篇、跨境篇和全球篇等10個維度出發,全景解碼央行數字貨幣,並對後續走向進行分析預測。
  • 央行數字貨幣的本質是什麼?
    三,如果未來央行數字貨幣大範圍替代傳統現金,則將對目前支付、信貸等金融體系造成怎樣的影響?撇去信息技術細節,就目前央行給出的理論探討框架來看,央行數字貨幣旨在提高支付便利性,尤其強調對統紙鈔硬幣的替代,最終優化C端支付體驗。值得深思的是,央行數字貨幣僅停留在C端支付感受的優化,還是說以數字貨幣替代現金,央行藉此支點可以撬動起政策調控的優化。
  • 細說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能否有助於解決貨幣超發問題?
    央行數字貨幣的腳步越來越近,會對未來的貨幣體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對貨幣發行的影響:緊縮還是超發央行數字貨幣推行後,貨幣會緊縮還是會超發?據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2019年8月的一次演講中透露,央行數字貨幣DC/EP採取雙層運營體系,即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而不是由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
  •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63項專利申請數字貨幣趨熱
    6月22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公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數字貨幣交易信息的查詢方法和查詢系統」專利申請,這已是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成立以來的第63項專利申請。《證券日報》記者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官網查詢,截至6月28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公布申請63項專利,2017年公布申請專利57項,2018年共有6項,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項涉及數字貨幣錢包。今年的專利申請都分布在二季度,5月份、6月份各有3項。
  • 數字貨幣與現有的人民幣有什麼區別?央行數字貨幣已在內測
    數字貨幣與現有的人民幣有什麼區別?央行數字貨幣=數字貨幣+電子支付?  央行數字貨幣準備已有近五年時間,按照穆長春去年的提法是「呼之欲出」。究竟何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與現有的人民幣有什麼區別?
  • 梁偉:未來央行數字貨幣與第三方支付方式或長期並存
    那麼我國央行數字貨幣將如何影響我們的「錢袋子」?又將如何與已無處不在的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相處」?對金融體系及金融機構又將帶來了哪些深遠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日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電信集團區塊鏈與數字經濟聯合實驗室主任梁偉。 《證券日報》:央行數字貨幣將如何影響普通大眾的生活?
  • 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中國經營網黃益平:數字貨幣或成國際金融競爭新高地 央行數字貨幣可發揮更大作用文/陳玉琪「將來數字貨幣很可能是一家獨大、贏者通吃的故事。」9月19日,在《中國經營報》觸角學院戰略合作的北大國發院公開課之「北大國發院EMBA論壇」系列直播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指出,未來,國與國之間競爭的最終決定因素不是軍事力量,而是金融力量,將來金融的競爭會集中在數字金融領域,「數字貨幣是我們將來金融競爭的終極場所」。
  • 淺談央行數字貨幣的運營體系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數字經濟時代,貨幣數位化已成為一種趨勢,中國人民銀行也在加快研究數字貨幣。數字貨幣的發行,不僅將改變普通人的日常支付方式,也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本文將從數字貨幣定義、運營體系以及對貨幣政策的影響進行分析。什麼是數字貨幣定義央行數字貨幣(DC/EP),首先要從貨幣的起源和定義說起。
  • 劉曉春: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七大猜想
    中國央行若推出首個數字貨幣,對全球的貨幣形態帶來怎樣的影響?未來數字貨幣在哪些場景的應用更合適,數字貨幣的推出對支付領域以及現有支付格局、對商業銀行將帶來怎樣的影響?央行數字貨幣能否成為生息資產?數字貨幣能否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圍繞這些數字貨幣的核心問題,原浙商銀行行長、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提出了關於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七大猜想。
  • 陳文:如何正確認識央行數字貨幣?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陳文、周翀羽未來的法定數字貨幣體系將不是紙幣投放中的「央行—商業銀行——終端用戶」的生態系統,而很有可能形成「央行—商業銀行/網際網路企業—終端用戶」的全新生態系統。
  • 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加速推進,未來數字社會社群指日可待
    另一方面,是對數字人民幣進行一定規模的測試。根據此前媒體的報導,在試點央行數字貨幣方面,深圳計劃分為兩個階段,今年底是一個階段,在小範圍場景封閉試點,明年為第二個階段,在深圳大範圍推廣。如果試點工作進展順利,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可謂真正的「呼之欲出」。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加速推進2020年,法定數字貨幣的推行進展加速。
  • 央行數字貨幣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原標題:央行數字貨幣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隨著Libra的提出,以及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試點的加速推進
  • 解碼央行數字貨幣 | 上市公司:數字貨幣概念股誰在「摸魚」
    隨著央行數字貨幣頻傳利好,A股資本市場也聞風而動,帶火了數字貨幣概念股。經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目前市場上共有神州信息、御銀股份、廣電運通等27隻數字貨幣概念股,所涉業務大多與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應用場景相關。
  • 央行數字貨幣是什麼?這幾點很重要
    4月20日消息,近日,多家媒體報導央行數字貨幣內測的照片媒體報導的央行數字貨幣內測照片而且有媒體稱,蘇州市相城區各區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資通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代發的工作人員,將在4月份完成央行數字貨幣(DC/EP)數字錢包的安裝工作。5月,工資中交通補貼的50%將以數字貨幣的形式發放。那到底什麼是數字貨幣?為什麼要發行數字貨幣?
  • 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特質|創業小學堂
    數字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推出的一種全新加密電子貨幣,主要用於小額零售高頻業務場景,採用雙層運營體系,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消費者。 據了解,數字人民幣不是虛擬貨幣,也不是網絡支付或電子錢包,而是基於國家信用、由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
  • 撥開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的迷思
    儘管中國絕大多數行業受到新冠疫情的負面衝擊,但央行數字貨幣在時間進度表上並未落後市場預期,顯示中央對於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工作的重視程度頗高。但討論起 DCEP 未來或有哪些影響,有三大繞不開的問題很多人或許尚存迷思。首當其衝的便是 DCEP 到底跟商業銀行、支付寶甚至Libra有什麼區別?第二,DC/EP 是否會被廣泛接受,到底有哪些獨特的應用場景?
  • 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預設三種獲取方式
    作者:肖磊看市在2019年8月10日的一次金融界精英論壇上,央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再次詳細闡述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發的具體進展和未來最終呈現形式。這句話不經意間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央行在引用比特幣、以太坊的時候,已經沒有什麼顧慮,直接就說比特幣和以太幣,也沒有做任何解釋,這說明從央行這個層面,已經承認比特幣、以太幣及未來的libra的客觀存在和合理性,可能已經定義為央行數字貨幣的競爭對手,是研究和推行央行數字貨幣可參考和比較的對象。
  • 終結支付寶、微信支付,還看央行數字貨幣!
    為了保證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的數字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具有無限法償性。實際上,只是單純地全額繳納準備金也不行。數字貨幣進入信貸市場,一樣會出現貨幣派生和貨幣乘數,這依然有可能出現貨幣超發的情況。所以,又回到開始,央行只是將數字貨幣限定於M0的替代。
  •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數字貨幣帳戶和手機號必須綁定是...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數字貨幣帳戶和手機號必須綁定是誤解】10月22日,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年會上,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公布了深圳數字人民幣試點結果。他表示,截至10月18日24點活動結束,累計47573人領取了紅包,佔總中籤人員的95.15%。關於未來數字貨幣帳戶是否還需要跟手機號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