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和 張艾佳
城市因人而生,又因人而興。
尋覓於青蔥綠意之間,十裡濱江生態綠廊、學府大道、西華路、北幹道勾勒出一幅幅精細的工筆畫;領略人文風貌的精髓,北湖公園、清泉公園、西巷特色商業街,讓歷史文化的記憶穿越古今……素有「果氏之國」美譽的順慶,現代化建設的協奏曲正響徹這方土地。
近三年來,順慶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產城一體、文城一體、景城一體,牢固樹立作品、精品、藝術品意識,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了一大批城建項目,舊城換新顏,新城展新姿,一座宜居宜業的大城正悄然崛起。8月20日,《學習強國》四川學習平臺就以《南充順慶:巧手匠心出精品 精雕細琢築大城》為題,報導了順慶城市之變。
A道路改造 一街一景
路面寬敞整潔,整齊排列的玉蘭燈屹立兩旁,鵝黃色的建築外立面美觀大方,店招店牌規範統一,來往車輛川流不息,這是近日筆者在西華路看到的場景。
「政府不僅把路面拓寬了,還免費給我們更換了店招,既漂亮又大氣,讓我們省了很多心。」西華路二段一冒菜店店主說,店招不僅是店鋪的「面子」,也是一個城市的名片。
「改造後的道路大變樣。」提到石油東西路的升級改造,家住石油西路某小區居民劉麗連連點讚。過去,石油東西路上蜘蛛網似的電線漫天飛舞,路窄且爛,典型的「髒亂差」,完全沒有主城區應有的氣質。「改造後,不僅路比原來寬了,凌亂的電纜線也下地了。」對此,劉麗很滿意。
「石油東西路升級改造過程中,在對路面進行鋪設時,無論是材料還是工藝都花費了大量心血。」順慶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相較於以前的混凝土路面,改造後的瀝青路面與輪胎之間的附著力增強了,車輛行駛起來更加安全,更加平穩。瀝青路面還能有效地吸附車輛行駛過程中產生的揚塵,淨化空氣。
8月12日晚,南充城區普降大到暴雨,但城區下穿隧道最多的濱江大道順慶段卻不見絲毫積水,過往車輛正常通行。這,得益於道路改造過程中的精雕細琢。
該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避免道路重複開挖,杜絕「拉鏈式馬路」,在濱江大道改造過程中,對道路進行了專業勘探、設計和精細施工,讓路基和路面更加平整緊密,在增強道路美觀性和行駛平穩感的同時,大大降低了路面沉降、開裂的可能。「濱江大道的地下排水管道系統更是精品打造。該路段的地下排水管道線性平順、接口嚴密、防水性能更是高於規範要求,能有效地應對暴雨天氣。」該負責人介紹,經過精準設計、精品打造,濱江大道、西華路城市幹道提升改造項目獲得了中國建築行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近三年來,順慶區舊城改造、新城拓展雙向發力,堅持出作品、精品、藝術品,先後實施了玉帶路、果城路、育英路、西河北路、北幹道、學府大道、寧安巷等道路改造提升,50餘萬平方米建築風貌有效整治,一街一景初步顯現,城市形象、氣質得到雙提升。
B公園建設 文景一體
古風古色的建築、滿目蒼翠的樹木、造型別致的景觀,漫步北湖,傾聽鳥語蟬鳴,呼吸芬芳花香。九思橋、湖心三島、嘉湖書院、雞鳴樓、釣魚臺、音樂噴泉等景點勾勒出北湖公園優美的身姿,特別是音樂噴泉,將水與科技完美結合,展示了南充的歷史文化和北湖公園的前世今生。整個公園既保留了老南充人的記憶,又不乏現代浪漫情調。
家住寧安巷的李大爺見證了北湖公園的誕生以及蛻變。在他看來,北湖公園的變遷是南充城市日新月異變化的一個縮影。
一刀一刻皆匠心,一草一木皆風景。北湖公園的特別之處可不止如此。綠化景觀方面,在原有景觀照明基礎上增加特色燈具,為園內100餘種花卉植物增添了視覺效果。園內道路方面,部分道路選用天然鵝卵石來鋪設,黑白分明的鵝卵石被匠人們一顆一顆地鋪設在竹林小道上,讓市民在逛公園的同時,還能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強身祛病,既美觀又健身。「常走鵝卵石路,能按摩足部,強身健體。」市民劉大媽說,北湖公園改造後,她和家人每晚都要來這條小道上走一走。
「北湖公園承載了幾代南充人的記憶。提升改造中,大到景觀設計,小到燈光、石雕以及人行道鋪設,無論是選材還是施工,我們努力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順慶區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彭莉介紹,設計方案經過設計團隊反覆深入論證,修改完善,旨在為市民打造一個舒適、美觀的公園。
北湖公園只是該區城市公園的一個縮影。在十裡濱江生態公園,「女子挑夫隊」「嘉陵江縴夫」「抗戰廣場」等雕塑栩栩如生,將嘉陵江文化、紅色文化與柔美的嘉陵江自然生態景觀完美融合。在陽光廣場,每天清晨,不少市民前來晨練,廣場上洋溢著歡樂、和諧、幸福的氛圍。
「為方便市民休閒娛樂,在濱江大道沿線,每隔一段距離就建有一處公共廁所,每隔一處都建有一座亭閣。」區城鄉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的嘉陵江岸已成市民休閒、了解嘉陵江文化的好去處。
近年來,順慶區牢固樹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深入挖掘自身資源,因地制宜將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結合,大力實施城市公園建設,北湖公園、清泉公園一期、舞鳳山公園、氣象公園、雙女石公園、將軍公園、濱江生態公園七大公園完美呈現,構築起綠水環繞、城林交融、文景一體的城市新形態。C巧手匠心 雕琢精品
在清暉閣項目建設現場,只見塔吊快速運轉,工人在各施工點位揮汗如雨,近20米高的主樓以及主樓兩側的附樓已雛形出現。
在距離清暉閣一公裡外的西巷特色商業街項目現場,同樣是如火如荼的施工場面。8月13日,筆者在建設現場看到,3臺高聳的塔吊分布在施工現場,正源源不斷地為各班組提供施工材料。靠近西河一側的建築主體已經脫下了「綠衣」,這些帶有川東北民居特色的仿古建築初露眉目。
南充西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商業項目總監馬剛介紹,經過對多處老街的走訪和調查,西巷街區景觀將把南充的傳統文化和商業結合起來,互相穿插,最終做成一個複合式商業區。同時,結合川東北居民的生活習慣,注重沿街景觀的設計造型,比如選用磚、石、木、竹、瓦等建築材料,讓穿梭其中的人有視覺上的回歸感,從中品味到南充的歷史和文化。
「設計過程中,我們對空間進行層次分明的定位細分,並針對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和地方消費傾向進行綜合業態配置。」馬剛說,建成後,西巷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南充文化商業會客廳和充滿南充記憶的溫情「老街」。
唯有精雕細琢,方能玉汝於成。順慶作為南充主城區、臨江新區建設的主戰場,更多的作品、精品、藝術品還在繼續打造。正如順慶區委書記陳澤斌所言,城市建設必須發揚工匠精神,將出作品、出精品、出藝術品的理念貫穿始終,確保所有項目建成後要經得起群眾檢閱和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