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網際網路學習棋譜 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長江日報-長江網訊「1965年,中日圍棋友誼賽在東京舉行,5名中國棋手都不約而同使用了之前從沒見過的同一種布局。後來,這一布局被推廣開來,並被稱為『中國流』。」12月12日下午,武漢市友誼路中學的圍棋校本課上,老師的講解引人入勝。
2017年,友誼路中學成立了圍棋社團,當時首批社員只有不到10人,隨後,社團吸引了更多學生加入。至今年,學校編寫了《圍棋》校本教材,圍棋課成為了該校的一門校本課,每周上課一小時。該校圍棋課教師李睿介紹,圍棋課的第一年,學生們會學習圍棋的禮儀和一些簡單的吃子技巧,第二年就會開始學布局和中盤搏殺、官子的技巧。上課時,李睿會先講解一個知識點,然後把印好的棋局圖發給學生,讓他們在棋盤上擺好棋子,實戰體會。有時,他還會讓同學使用平板電腦,通過「人機對戰」體會圍棋技巧。
這節課,學生們要學的是圍棋的開局,李睿首先就給大家講了這個「中國流」的故事,同學們都聽得聚精會神。聽完老師的講解,身著漢服的學生們安靜地拿出棋盤棋子,兩兩對弈練習。對弈全程,師生都無言語,手拈棋子,表情寧靜,完全印證了圍棋的一個別名「手談」。
別看現在學生們下棋專心致志,一年前剛學圍棋時可不是這樣。李睿介紹,去年這批學生剛上圍棋課時,一會兒有人講話,一會有人水杯摔了,教室裡總是鬧哄哄的。李睿在教室的黑板上寫了個大大的「靜」字,告訴大家不靜下心來,是下不好圍棋的。「靜」字在黑板上掛了大半年,李睿感到學生們進步明顯,聽講、下棋都沉穩多了,才把「靜」字擦掉,改成了一句話:「圍棋是修行。」
教師指導同學下圍棋 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近兩年來,學生們學習了圍棋的起源、吃子手段、「死活」要點、對殺方法等,還在黑白棋子起落之間感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圍棋》校本教材的第一頁,就印著「圍棋十訣」:不得貪勝、入界宜緩、攻彼顧我、棄子爭先、舍小就大、逢危須棄、慎勿輕速、動須相應、彼強自保、勢孤取和。
初二(3)班張晴鑫說,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不得貪勝」幾個字——有時候想多吃對方幾個子,反而自己會失得更多。面對同一棋局,他和同學會有不同下法,並沒有哪種下法是絕對正確,這也讓他感受到很多事物也如圍棋一般,並沒有正確答案。男生劉俊豪說,他學了兩年圍棋,理解到了什麼叫「不動如山」,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也要把棋下得很穩。「以前我只能走一步想一步,現在基本可以下一步想到後面的三五步,圍棋文化博大精深,蘊藏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哲學。」
「圍棋規則簡單,卻擁有廣闊的落子空間,使圍棋變化多端,複雜深奧。」李睿說,圍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能啟迪思維,鍛鍊頭腦。零基礎的孩子們通過兩年的學習,水平大多可以到達5級與一段之間。圍棋課成為中小學校的校本課,更能讓孩子們學會專注與思考,陶冶性情。
同學之間互相較量 長江日報記者彭年 攝
【校本課程誕生記】
友誼路中學教師李睿是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7年前,李睿陪同兒子學圍棋,自己也學入了迷。在他的倡導下,2017年,友誼路中學成立了圍棋社團,當時首批社員只有不到10人,隨後,社團吸引了更多學生加入。
今年,李睿一邊研發圍棋校本課程,一邊編寫《圍棋》校本教材。在他看來,圍棋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珍寶國粹,是古人遺留下的珍貴財富,是最具代表的傳統文化符號。弈棋可薰陶情操、表達意境、修身養性、生慧增智……圍棋能洗濯孩子們日益急躁的心靈,靜心對弈;其博大精深、縱橫交錯的棋盤培養孩子們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智慧對弈;其勝敗灑脫的儒士風雅能促使孩子們日常靜心學習,事半功倍。
如今,圍棋課已經成為孩子們喜愛的校本課之一,上過圍棋課的孩子們在平時的學習中也更加專注、細心。
【推薦理由】
家長說
孩子去年參加了學校的圍棋社後,經常跟我們講起圍棋社團課上的趣事,學習專注度也有很大提高。每天完成作業後,她一定要纏著爸爸和她練一把棋。作為家長,我覺得學習圍棋不但是一個閒暇之餘的放鬆活動,對孩子在思維拓展和幾何想像上也很有幫助,完成數學幾何題都變快了許多。我們驚喜地發現,她做事心浮氣躁的毛病改了很多,變得更加沉穩,考慮事情也更周全了。
——武漢市友誼路中學八(6)班楊曉雪家長
專家說
設立圍棋教室,自編圍棋教材,開展圍棋課堂,這對於中學來說是一項大膽的嘗試。初中生學習圍棋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藝術修養。而圍棋又是一種策略性兩人對戰遊戲,以輸贏為結果,被稱為「最殘酷」的藝術。想贏怕輸,勝驕敗餒可能是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有的心態,初中生學習圍棋,通過在棋盤上體驗虛擬的失敗痛苦,再從中努力提升,獲取贏的力量,最終享受贏的快樂,是對學生們逆境商最大的提升。
——湖北省圍棋協會理事陳雪暉
(記者劉嘉 通訊員祝璟璇 韓紅勝 樊金蓮)
【編輯:黃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