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聞名的圍棋之鄉,見證對弈千年歷史,洛陽有個圍棋博物館

2021-01-17 網易

  作者:巴圖

  中原圍棋天下王,

  萬古黑白星月光。

  連橫合縱叩潼關,

  奇妙玲瓏譽洛陽。

  謹以此篇獻給圍棋博物館館長、圍棋文化的堅守者王潼玲女士

  2021年1月10日,星期天,上午,天氣晴朗,我們到位於機場路12號的洛陽圍棋博物館參觀。感覺很好:一是展室寬敞,藏品豐富,以實物和圖片等形式展現了起源於中國的圍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二是引入時尚元素,吸引少年兒童研學,吸引各界人士參觀、休閒。三是投資大,精品多,體現了洛陽雙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洛陽圍棋博物館館長王潼玲女士的擔當。

  2009年,我在老城區工作期間,結識了王潼玲女士,知道了她的雙元棋業;2014年,洛陽市圍棋博物館開館,一直想去參觀,種種原因未成行。今日終得一見真容,有賴魯可可的精彩講解,對圍棋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聯想到1984—1988年上大學時熱門的中日圍棋擂臺賽,聶衛平被民間封為「民族英雄」,對圍棋高手仰慕不已。

  王潼玲女士幾乎以一己之力,親力親為打造的洛陽圍棋博物館,其實是一座民營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其堅守精神值得尊敬,希望更多的人關心、關注、支持她!

  

  秋風堂主人詠圍棋三題:

  其一:

  黑白客

  文\尚留永

  璇璣圖懸青溪口,

  黑白二客恥先手。

  一局驚飛歸巢燕,

  尤怨三輪戰未休。

  其二:

  雅弈對

  文\尚留永

  觀棋不語真君子,

  落子有聲良策謀。

  人生原來是一弈,

  未雨須得先綢繆。

  其三:

  爛柯山

  文\尚留永

  難解難分難收官,

  難捨難得難成仙。

  爛柯山中一局 弈 ,

  世上匆匆已百年。

  2021.01.10.23.45於秋風閣

  

  七律.女中豪傑王潼玲

  盧秀珍

  黑白珍珠史線穿,

  縱觀玉粒萬皆圓。

  慧心建館連天趣,

  巧手移瓊灑世妍。

  親歷親為聚棋異,

  奔來奔去匯資鮮。

  雙元棋具遍全國,

  民族英雄自在肩。

  

  洛陽圍棋博物館是洛陽市首批民營博物館之一,是我國第一個關於圍棋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也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圍棋文化博物館。2012年,洛陽圍棋博物館正式開館。

  

  

  該展館面積近2000平方米,館內主要珍藏曆代圍棋棋子、棋具及相關古籍等。全館藏品3萬餘件(枚)、41大類、210種棋子。其藏品蘊含著豐富的圍棋文化研究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美學價值。

  

  

  一樓,漢代廳

  

  展館還原中國圍棋的歷史發展脈絡

  無聲地訴說著黑白博弈和圍棋故事

  更傳播著凝聚智慧的中國傳統文化

  

  洛陽是中國圍棋的發源地之一,曾出土了大量與圍棋有關的文物遺存,例如定鼎門遺址的出土文物中就包含大量唐代圍棋子,而在老城新街,還出土過大量宋代製作棋子時所遺留的帶衝孔貝殼,這些埋藏於地的古老石子是洛陽千年圍棋文化的見證。洛陽的泥土都可以證明,溯回千年,圍棋是她光輝歷史的重要部分。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近年來,洛陽圍棋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成為全國著名的圍棋「百段之城」,先後誕生了汪見虹九段、周鶴洋九段、王冠軍八段等30餘位職業棋手,職業段位總和達到120段,在全國名氣較大,被稱為「圍棋之鄉」。

  

  當你走進洛陽圍棋博物館時,整個陳展的古代圍棋品類,足以顛覆常人對圍棋棋子認識的空間概念:館內在1000多米長的展線、上下兩層樓的展館內,詮釋了從圍棋起源、春秋戰國、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至今的圍棋史話。展品從漢代的土埐色人工磨製石頭圍棋子,發展到唐代的陶製兩面凸圍棋子,到了宋代改型成了兩面平型的圍棋子,明清以後定型成現在的單面弧形的子型。

  

  在總設計師王永的努力下,洛陽圍棋博物館目前已經實現網絡全覆蓋,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與創新,只要使用手機掃描二維碼,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同時在線,一起暢遊洛陽圍棋博物館,觀看館中的展品,感受圍棋的歷史。佔地面積1萬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300平方米,展廳面積1000平方米,藏品2 .5萬餘枚、件,共計41大類約570餘種,各種「硬體」也毫不遜色……

  

  對弈如戰場

  康柏渠

  閒坐布棋枰,

  黑白兩分明。

  對弈如戰場,

  不聞廝殺聲。

  布下天羅網,

  運籌帷幄中。

  一著稍不慎,

  滿盤定輸贏。

  2021.01.10

  

  如果沒有相關的介紹,恐怕很難有人能夠想到,這其實是一座民營博物館,幾乎完全是一個人全程親力親為的心血,這個人就是報導當中提到的館長——王潼玲女士。

  

  對於大多數圍棋愛好者而言,「王潼玲」三個字都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她是誰?她為什麼要辦圍棋博物館?但是只要說出她的另外一個身份,許多人應該都會有「哦,原來如此」的反應——洛陽雙元瀧本 棋業 有限公司董事長。

  

  雙元棋具的身影幾乎遍及中國的每一個角落,在各家零售商的文體用品部,在淘寶、京東等電商網站,在眾多的職業和業餘圍棋賽事上,在千千萬萬的愛好者身邊…… 可是,雙元和王潼玲與圍棋的邂逅其實純屬偶然。1988年,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建築材料博覽會,目的是為1990年亞運會挑選合適的材料,用於場館和各種相關設施的建設改造,最終選出了十九種國家推廣材料,其中就有王潼玲帶來的馬賽克。產品得到了如此重要的,高規格的認可,對於事業剛剛起步的王潼玲而言,可謂是巨大的成功,但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

  

  王潼玲生於1952年,屬於「老三屆」世代,「上山下鄉」去了河南省新安縣,一個用她自己的話說「一個工八分錢,下車要翻十二道嶺」才能到的所在。對於他們這一代,和更多代的人,對於整個國家,那都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但也正是在這段歲月當中,王潼玲受到了磨練,性格變得更加剛毅和堅韌。回城後,分配的工作並不理想,不止一次受到沒有水平的領導的無端指責,於是,在親人的支持下,她「下海」了。

  

  在博覽會上得到認可時,王潼玲只是一家校辦工廠的廠長,雖然咬牙攻關掌握了相對先進的技術,但真要大量生產,至少需要五十萬元的資金。貸款不成,與一些投資方的談判結果也不理想,她似乎已經無法通過這一瓶頸了。正在百般無奈的時候,王潼玲看到自己一款黑白方格鑲嵌的馬賽克產品時,一個念頭突然冒了出來:這不就是圍棋嗎?找人打聽了一下,製作一平方米馬賽克的材料,大致能做出六副圍棋,路找到了。先生產對設備要求不高的圍棋,靠自己完成資金積累,再回到熟悉和擅長的建材領域,這就是王潼玲當時為自己制定的發展路線圖。然而,正如我們現在所知的,她從此踏上圍棋之路,一走近三十年,已經完全脫離了當初的計劃。

  

  王潼玲轉戰圍棋之後的那些年,和棋界合作非常密切,每年的團體賽、個人賽和段位賽三大賽都由她來提供棋具,1992年中國棋院成立,雙元專門送上了三副瑪瑙棋子和一批精瓷圍棋棋子,而其中一副瑪瑙棋子後來輾轉到了國外,又在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時候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從此,雙元圍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成為了一種重要禮品。

  

  早期的石頭圍棋子直徑不足2釐米,拋面由手工磨製,棋子渾圓醇厚;唐代圍棋材質豐富,有琉璃、瑪瑙、貝殼、玉石等等,伴隨出現的還有唐三彩陶瓷圍棋罐、圍棋銅鏡;宋代圍棋文化更加興盛,古人會在棋子上鐫刻雀鳥、水草、珊瑚、花朵等紋飾,十分精美。

  

  傳承文明揚風帆

  文/乾宏

  輕步圍棋博物館,

  雅情怡致去冬寒。

  昔有牡丹天下奇,

  今頌弈珠華夏冠。

  還原歷史續脈胳,

  凝聚智慧溯淵源。

  巾幗英傑王潼玲,

  傳承文明揚風帆。

  2021.1.11.

  

  二樓,綜合展廳

  

  隋唐時期

  

  圍棋文化源遠流長,詩人們以棋喻人生,世間百味盡在棋中。「靜持生殺權,密照安危理。」棋子,棋士手中,如劍客手中之兵刃,棋盤沙場上攻城掠地之利器。「棋罷不知人換世,酒闌無奈客思家」講盡人世情愁;「西窗斜日晚,呵手斂殘棋」卻是陸遊與唐婉的曠世愛情。棋與詩,萬物盡收,千載篇章。

  

  春秋戰國時代文字中提到圍棋主要是作比喻用,如「舉棋不定」「專心致志」等,可以作比喻說明已經很流行,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圍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遊戲而已。這個情況到西漢沒有太大改變,因此對於圍棋的文字記載不比先秦多多少,有的也多是一些如賈誼「失禮迷風」一類指責的文字。

  

  這一情況到東漢初有了很大變化。桓譚、班固、李尤、張衡、黃憲、馬融等一大批東漢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當然大部分也是官員,撰文表述圍棋、解釋圍棋、讚揚圍棋,圍棋的社會地位得到了根本改變。

  

  史書記載,圍棋尤其以「班馬」為代表影響最大。這班是班固,馬則是東漢著名經學家、思想家馬融。班固的《弈旨》和馬融的《圍棋賦》把圍棋提高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高度,開創了對圍棋文化研究的先河。班固的《弈旨》認為圍棋與經世致用的帝王之術聯繫起來,從兵法的角度系統地論述了圍棋的義旨,賦予了圍棋以現實價值,從而理直氣壯地掃除了以前社會對圍棋的消極評價,圍棋從此進入上層文化的範疇。這些經典仍然是我們研究圍棋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影響的主要文獻,無疑當時的京都洛陽也必然是圍棋活動復興的中心。

  

  從東漢以後到魏晉南北朝圍棋進入了一個大繁榮期,而此期間洛陽大部分時間都是國都,無疑也當然是圍棋活動的中心。南朝《世說新語》中記載著當時洛陽宮廷圍棋風之盛。宋代的《忘憂清樂集》可稱是流傳至今的最早對局棋譜之一,記載了當時的皇親國戚即使是在繁忙的政務之中仍樂在棋中。西晉宮廷和上流社會好弈史書中多有記載。隨著西晉東遷,中原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南方傳播,從東晉到南朝出現了一大批熱衷於圍棋的帝王,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定棋品、評棋格,封圍棋州邑,弈棋賭官,弈棋通宵達旦等,圍棋進入空前大繁榮時期。

  

  元代

  

  明代

  

  清代及民國

  

  北魏高祖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華夏同風,重現洛陽盛世,圍棋盛況不衰。《魏書》上多次記錄了一場難得一見的南北對抗賽,無疑以洛陽為中心的北方的圍棋依然興盛。

  

  文化長廊,圖文並茂

  

  

  七絕.用心(新韻)

  盧秀珍

  手捏一籽細琢磨,

  緊皺眉頭松不得。

  恰似人生移錯步,

  悔之晚矣似陀螺。

  

  

  

  國寶廳

  

  

  

  

  

  

  

  

  

  

  

  寬敞明亮的文化館,含琴棋書畫茶5個主題場館。

  

  

  文化創意型博物館其實就是以圍棋為圓心,衍生出許多與之相關的產業,最終形成集實用、展示、收藏、交流於一體,具有高品位和傳世價值的博物館。也就是說,該博物館一方面將具備普通博物館的收藏、展示功能,比如收藏大量古今中外圍棋名人的畫像、文史資料、經典棋譜,具有代表性的棋具、獎盃、獎狀以及與圍棋相關、具有收藏價值的書畫、詩詞、民間工藝品等;另一方面,還要增加博物館與參觀者的互動、交流環節,比如通過圍棋工坊,讓遊客了解中華唐宋傳統圍棋製作工藝,通過開闢DIY專區,讓參觀者現場製作自己的圍棋作品等。

  

  

  

  

  

  

  

  

  

  

  

  

  

  

  

  

  古代棋譜

  

  體驗館

  

  

  

  

  

  

  

  回到一樓研學館參觀

  

  妙趣橫生的文創產品

  

  

  圍棋產品展廳

  

  圍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一枚棋子的背後

  是一場對弈、一次碰撞

  一段交流、更是一代文化

  快來洛陽圍棋博物館

  感受圍棋的魅力吧!

  

  

  歡迎大家到洛陽圍棋博物館參觀、訪問!

  地址:洛陽市老城區機場路12號,導航即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圍棋對弈平臺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體俱圍棋如果說在圍棋歷史上有什麼可以媲美人工智慧的偉大,大概要數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出現的網絡圍棋。網上對弈的輕鬆便捷,棋館漸漸成了回憶。缺了供奉的彩棋殺手,痛定思痛,改行轉型。依稀往夢似曾見:98年經朋友介紹登陸的中國天元網,應該是國內最早的圍棋對弈網站之一。
  • 半目圍棋對弈教學平臺
    平臺簡介       半目圍棋對弈教學平臺,是一款通過網絡在線實時對弈、遠程、多媒體教學、練習平臺。       半目圍棋對弈教學平臺,為圍棋教學機構的整個教學過程精心打造專業化輔助平臺。可通過網絡打破地域、時間限制,拉近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距離,隨時隨地通過網絡進行對弈、授課、學習、作業、比賽、練習等,覆蓋圍棋教學的整個過程,完美的對圍棋實地培訓進行補充、延伸,更好的輔助圍棋實地教學,加強並鞏固圍棋的教與學。       半目圍棋對弈教學平臺,只為合作學校的學生提供登錄使用,非合作學校用戶無法進入;平臺杜絕賭棋、押分等行為。
  • 中韓圍棋國手威海對弈(圖)
    中韓圍棋國手威海對弈。 王曉根 攝中新網威海10月24日電 (王曉根)聶衛平、馬曉春、常昊、古力以及徐奉洙、劉昌赫、李昌鎬、趙漢乘等8位來自中韓兩國的圍棋國手23日在威海對弈,以棋會友。2019年「扁康杯」中韓圍棋國手友誼賽23日在威海南海新區舉行,本次比賽由中國圍棋協會主辦,增進中韓兩國圍棋文化交流。
  • 首個恢復的全國體育賽事:新人王圍棋戰,網絡對弈如何監管
    實際上,棋牌類網絡化比賽並不稀奇,此前人與人、人與AI的線上對弈也都有舉辦的先例,在民間尤其廣泛。那麼,借著這段特殊時期,網絡賽事能否就此從業餘走向職業賽場呢?第24屆「馬橋杯」中國圍棋新人王賽上海賽區開幕儀式在上海棋院舉行。
  •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最古老圍棋棋經
    敦煌博物館研究人員蕭巍曾在《絲綢之路》(2012年第12期)上發表《淺論敦煌出土的唐代圍棋子——兼談圍棋的發展歷史》將這一情況加以介紹。 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裡藏有一卷出自敦煌藏經洞的《碁經》(編號為S.5574),這卷《碁經》於1907年被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帶往英國。由於當時的西方研究者不懂圍棋,這份重要文獻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 上海、臺北兩市青少年圍棋精英展開在線對弈
    上海、臺北兩市青少年圍棋精英展開在線對弈。 湯彥俊 攝世界圍棋冠軍常昊為本次賽事開棋。 湯彥俊 攝小棋手在比賽中。 湯彥俊 攝本次比賽以團體賽的形式在線對弈。 湯彥俊 攝2020「雙城杯」青少年圍棋賽以線上連線的方式在上海、臺北兩市開賽。 湯彥俊 攝賽事優秀棋手有機會現場觀摩「應氏杯」世界職業圍棋賽總決賽。 湯彥俊 攝兩市體育局各選派20名圍棋青少年精英棋手以團體賽的形式展開上下午兩場在線對弈。 湯彥俊 攝世界圍棋冠軍常昊(右)和上海圍棋隊主教練劉世振通過網絡向兩岸圍棋愛好者現場講棋。
  • 能夠圍棋對弈的機器人,你想來下一局嗎?
    (視頻由星辰全媒體記者 柳佳路/攝製)曾經人工智慧Alphago(阿爾法狗)與世界圍棋冠軍的比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在2018中國(長沙)網絡安全·智能製造大會的展會區,有一臺會下圍棋的機器人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躍躍欲試,想與機器人來一場人機大戰。「圍棋機器人由感知系統、人工智慧和動作執行系統三部分組成。」
  • 圍棋的歷史趣事
    他經常把竹筒系在馬車的轅上,途中不管遇見誰,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會下棋,都要下馬來對弈一盤。只要贏了他,還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頓佳餚。有一次,王積薪在相張說家遇到著名科學家僧一行。一行精通天文曆法算術,悟性極高,他雖然並不很精通圍棋,但當王積薪與張說對弈時,他在一旁觀戰,竟然很快就領悟了圍棋精義,並且當場就敢和王積薪對弈。這對王積薪的啟發很大。
  • 孫德常|圍棋文化:圍棋與成語「舉一反三」
    雖然存在一些爭議,但是基本上認為句中一「隅」為事物的一個方面,三「隅」為事物的其他三個方面。這種高度概況基本符合原句的涵義,但卻引起該句後面的「則不復之」的多種誤解。「復」應該指圍棋中的「復盤」。「隅」就是圍棋棋盤上的一個角部。孔子正是運用「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個圍棋對弈和復盤的例子,告訴人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道理。
  • 華為手機圍棋趣味挑戰賽上海站,與世界級棋手常昊現場對弈
    圍棋是中華文化和智慧的體現,諸葛亮隱居隆中時作詩"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刀光劍影、人生百態盡現於棋局之中,攻守勝負皆隱於對弈之內,道盡了圍棋的智慧和靈性。9月12日,華為在上海華為智能生活館(上海愛琴海)成功舉行了以"智慧萬象,樂在棋中"為主題的手機圍棋趣味挑戰賽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棋迷的擁躉和圍觀,現場來自中國圍棋協會的世界級知名棋手常昊,與4名晉級選手進行了精彩的對弈,並對圍棋基本知識,常用技能以及經典的棋局做了詳細的講解,現場棋迷互動踴躍,氣氛達到了高潮。
  • 洛陽竟然還有個體育博物館?!
    設計理念彰顯洛陽厚重文化「河洛體育文化源遠流長,不僅是中原體育文化的基幹,在整個中國古代體育文化中也有其特殊的位置及作用。」洛陽市體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例如, 周公制禮作樂及其對後代影響,古代六藝中的「射、御」向周邊的傳播等。河洛體育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中綿延數千年,一些項目至今仍為世界所津津樂道。
  • 棋魂之圍棋
    棋魂之圍棋 休閒益智 大小: 29.58M
  • 對弈生輝 童趣無限|恆大小學弈雲圍棋2020校外實踐活動回顧
    恆大小學&弈雲圍棋 2020校外實踐活動圍棋在我國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是既健康又高雅的文化運動。圍棋,君子之學,「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培養孩子的德行、養成君子般人格。11月8日下午,為期三周的恆大小學&弈雲圍棋2020校外實踐活動正式落下帷幕。通過三期的圍棋學習,一年級的同學們不僅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還獲得了由弈雲圍棋頒發的獎狀和獎品!
  • 對弈AI「全民圍棋」引爆上海,華為手機打造智慧體驗新高度
    與所有其它棋類競技不同,圍棋最有魅力之處正在於博弈雙方的智慧對決,無論是宇宙流、中國流還是學院派基於華為手機黑科技Lab的整體研發,AI智慧下棋系統由三個組件構成: 華Mate 20系列手機—搭載了麒麟980人工智慧晶片,雙核NPU提供強大的AI算力;AI 圍棋APP—由聶衛平圍棋道場開發的圍棋AI App,提供下棋邏輯;機械臂—由愛普科技提供曾和世界冠軍柯潔九段對弈的機械臂系統,負責視覺協同智能控制。
  • 考古成果證明契丹人痴迷圍棋
    畫面上一棵高大的松樹枝繁葉茂,松樹下芳草如茵,兩個契丹裝束的男子隔棋盤席地而坐,旁立一人倒背雙手俯首屈身作觀棋狀。1993年3月,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裡村7號遼墓的甬道木門門額上發現一幅圍棋壁畫,名曰《三老者對弈圖》。畫面中間一人身穿寬大袍服,戴著幞頭,左側為束髻老者,右側為僧人模樣。
  • 洛陽不止有牡丹和石窟,這些博物館也極具特色
    洛陽不止有牡丹和石窟,這些博物館也極具特色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目前擁有60家博物館(紀念館),向人們展示厚重的歷史文化。下面小編給你們介紹洛陽最具特色的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前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原名洛陽古墓博物館,由一組仿漢代建築群和一組仿北魏建築群組成,堪稱公園式博物館,自古有「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之說的洛陽北邙山及周邊地區,歷代古墓葬 星羅棋布,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專題性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其面積之大、風格之別致、收集古墓年代之久、類型及數量之多均屬世界首位,是中國一大絕觀
  • 圍棋之美
    大繁至簡,方寸之間有著無窮變化,這就是圍棋。作為源自中國的古老技藝,談及圍棋的起源,以堯舜之說最為常見。「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或雲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圍棋自誕生起就具備了教化作用,傳說堯和舜發明圍棋是為了教育孩子。圍棋在文獻中的可靠記載,出現在春秋時期。《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首次出現了圍棋,「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
  • 柯潔再迎「人機大戰」 將對弈國產圍棋人工智慧「星陣」
    央廣網福州4月27日消息(記者張子亞 福建臺記者陳雪玲 福州臺記者杜思思)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圍棋第一人柯潔曾在和人工智慧AlphaGo的比賽中落敗,柯潔現場流下眼淚,讓人們驚呼人類已經阻止不了人工智慧了。柯潔也表示此後不再對戰人工智慧,不過他食言了。
  • 弈客圍棋採訪林建超主席 圍棋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
    圍棋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不是只指博弈技術,從智能賽場、考場、課堂,從行業的智能化服務管理,到智能資料庫等等,幾乎在圍棋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可以說圍棋是比較早的、以完整形態進入到智能化時代的棋類運動項目。從賽事、文化、教學、科研、對弈等等所有方面都有與人工智慧的交集,從而滿足人類的需求。這是我們所處時代的一個特徵,也是這個時代賦予的圍棋的特徵。
  • 萬鋼談圍棋「人機對戰」:更喜歡人人對弈(圖)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專電(記者韓潔、李汶羲)這幾日韓國九段圍棋手李世石與谷歌人工智慧AlphaGo之間的「人機圍棋大戰」廣受熱議,也引起了中國科技部長萬鋼的關注。  他在10日北京舉行的記者會上稱讚人工智慧的發展推動人類勞動進入更高級狀態,但笑言從下棋的角度自己還是喜歡人人對弈。  3月9日,AlphaGo在與李世石的對弈中獲得了首場勝利。「這個對弈一共要打五場,對後面的情況我們也很關注。」萬鋼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