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的春節,我們過得很不一般。全國上下齊心協力,把歡慶團圓的熱愛化為無畏抗擊的英勇。
望著那些向著病患和疫情衝鋒陷陣的白衣勇士們,我莫名地有些愧然:勇氣、專業、堅守、耐心,這些專業品質和職業素養,我們做老師的,在我們的工作上能夠體現多少?關鍵時刻,例如面對問題學生和課堂事件時,我們的態度、反應、方法、措施是否顯得足夠專業?
就拿備課這件教師基本功的小事來說吧,我們每學期上的一節節課,或是拿到一篇新課文,或是準備一節示範課,我們是否有著足夠的信心和從容?
有感而發,僅作自省。作為普通老師,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在家好好閱讀,好好備課,為大災過後更好地教學積蓄力量。
2.
教學「五認真」當中,備課是第一位的,正所謂「預則立,不預則廢」。但是現實的「認真」又是怎樣的呢?我們都懂的。
有人用一輩子去備課。這是經驗的長期積累,拼的是功夫。也有人一輩子也沒背過課。抄抄教案成了習慣,完成一份差事。
一直備課的人都知道其中的不容易。常常是趕巧了,才能上一節稱心的課。一直抄教案的,也都是因為覺得備課太難了,總是也把握不了,急人。急著急著,有的人就放棄了。有的人挺了過來就成了高手。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棟樓的話。寫教案,就是畫圖紙,上課就是現場施工。沒有辦法要求設計師也去做泥瓦匠,也不能奢求泥瓦匠去畫圖紙。二者皆能的人一定是少而又少,不好強求。所以,同樣道理,我們也不好苛求老師們都是課程設計的高手。老師們如果能一邊教好書,一邊又能鑽研一下教學設計,偶爾去嘗試一下課程和課堂的創意自由,應該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雖然有不少名家大家講備課經驗,但但往往因為個性化、舞臺化的成分太重,所以好多老師看了依然是高山仰止,或是學點片鱗只爪,成不了系統,缺少規律性的認識和把握。
於是,多數老師還是選擇了討巧的辦法。教案還是從書上、網上抄一些來。然後,就老老實實的上就是了。效果也不錯,至少可以省下來大把的時間可以處理處理作業和學生的調皮事。
可是,如此的循環,對於學生來說,太遺憾了。
3.
新年,在這裡我就結合我自己最近的備課實踐,給大家介紹一些能夠實現簡便且快速備課的技巧。
當然,首先還是想說兩個基本的認識:
其一,備課是日常工作,不是設計大賽。備課滿足日復一日的課堂教學需求,而不是為了某一場在舞臺上的呈現。所以我們需要掌握的備課技巧是一種能不斷重複的、規律性的動作。能夠把技術打造成藝術固然是好事,但我們日常更多的還是要能夠進行批量設計的模板。我們要用簡單易行的設計方法來實現一天又一天、一節又一節的課。這一節一節的課不同,但一定是有普遍性的規律和操作技巧,也就是說是有普遍的設計方法和實施策略的。所以,我們不應當去尋求一課一例,而應該是思考常規性的課堂和教學方式方法。
其二,這些方式方法對於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場合都該有較強的普適性,才能稱得上是教學的經驗和技巧。而這些普適性的策略技巧方法,又都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個性化地呈現。這樣才可以形成每一位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教學風格。
好了,說說幾個備好課的小技巧。
課題三分法
●詞語法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透過題目我們一般可以推測文章的內容主題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因此我們可以抓住題目中的三兩個關鍵詞。來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就是一個教學點。「我和伯父」又是一個教學點。然後,故事當中還有的「我」也是一個教學點。圍繞這三個方面來解讀課文,自然就好設計課堂討論話題了。
再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我們可以抓住「老屋-倒不了-總也」這樣的關鍵詞,來設計學習模塊,這樣自然就有了「猜故事-猜情景-猜場面-猜結局」這幾個閱讀討論環節,備課簡單化,學生學起來也很有趣。
●層次法
文章的題目往往可以預示著作者將會從幾個遞進的層面進行描寫或者解說或者闡釋。
例如學習魯迅的《好的故事》。圍繞題目就可以分為「好的故事」「好的情景」和「好的描寫」這三個層次來展開教學。用線索來說故事,用想像來講情景,再用推敲詞句來品讀語言表達,一節課的三層法設計,是不是變得簡單起來?
再如我們學習古詩《墨梅》。題目中的「梅」顯然就包含著畫作中的梅、詩句中的梅以及詩人心中的梅。以這三個層面來進行課堂討論的設計,自然就可以做到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又比如《落花生》。那就可以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品花生」從這幾處著眼,帶領學生討論和品悟散文中意趣。
還比如《竹節人》這一課。可以簡單分為「做竹節人」「玩竹節人」和「念竹節人」三層模塊來設計讀讀說說,通過來閱讀梳理和假設想像等,帶領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
文體三分法
●要素法
準確把握各種文體的幾個要素,從而進行課堂討論練習的展開。
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是革命英雄故事,類似於小說。那麼,「情節」「人物」「環境」就是基本要素。我們可以從「故事線索」「壯烈情景」「英雄形象」等三個方面進行討論學習的設計。這就是一篇基本的記敘文所擁有的幾個方面要素。運用這個三分法進行教學,《少年閏土》也是一樣的。
我老師創建的「主題框架備課法」(戲稱「五指備課法」,即「主題、話題、習題」的備課方法),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三分解讀法的備課策略。您不妨移步看看:
●要點法
不同文體的課文,其實都包含著「知識內容」「教育價值」和「生活關聯」這三個方面的相應的教學意義。所以,我們在備課時,抓住這三個要點,也能很方便地設計講讀和訓練。
例如教學《普羅米修斯》。三要點:一個神話故事、一個富有同情心並敢於鬥爭的英雄和一種勇於擔當的責任精神。在「生活關聯」模塊,可以討論「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像這樣勇於為民造福的人呢?」「你最崇拜的英雄都有怎樣的情懷呢?」像這時正在抗擊疫情的醫務工作者們,他們都是普通人,但他們何嘗不是我們的英雄呢?
像這樣的三要點設計,還可以用於《獵人海力布》。
●結構法
各類文體的課文都有其基本的文章結構。大概地解讀應當包括三類別:知識層、邏輯線、語法鍵。「語法鍵」是我的說法,就是關鍵性語句的表達特徵。
例如《鳥的天堂》。知識:我們需要通過課文了解「鳥的天堂」的自然基礎;邏輯:同學們要了解「我」所經歷的「鳥的天堂」的過程和快樂體驗;語法:同時需要學習作者對這樣一種美好體驗中的精彩表達修辭方式。所以,備課抓住這三塊,課堂設計就變得很容易。
學情三分法
學情,就是對學生的了解程度,這是上好一節的的前提。教案好抄,但對學情的精準解讀是抄不來的,需要長期的觀察、思考和學習,這是真正經驗積累和思考辨析的過程。有的老師教一輩子書也管不住學生,課堂上一團糟,那麼給他再好的教案也用不起來。所以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所有備課、上課的基礎,其他的技巧都可以照搬,唯獨這個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三個基本面:需要、經歷、體驗
比如教《大青樹下的小學》。這是怎樣的一所小學呢?老師和學生都是什麼樣子的?他們來自哪裡、怎樣學習?了解這些,這是孩子們的需要。
我們帶領學生去通過勾勾畫畫、讀讀講講來學習,並且帶領學生們發揮想像,如果你是在這樣的小學裡面,你會怎樣的學習和生活呢?這是經歷求知過程。
所謂體驗,就是說我們要讓孩要帶領孩子去回應他們的生活經驗:我們的學校是怎樣的學校呢?我們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呢?讓學生進行表達。這樣,《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就可以分為這三塊來進行。
●三個興趣點:了解、探求、分享
再如學習《鳥的天堂》這一課。那就可以分為三個學情興趣點:一是「鳥的天堂」在哪裡、是什麼?二是「鳥的天堂」是怎樣一種景象?三, 「我的天堂」又在哪裡、是怎樣?這個「我的天堂」就是同學們自己的小天地,應該也是別有一番趣味。這就是回歸學生自己的生活。
●三個關鍵區:認知、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腳」指什麼,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稱它為「爬山虎的腳」?「我」是怎麼觀察的,有了仔細的觀察,又是怎樣寫出來的呢?這就是從課文認知、思考到學會表達的三步過程。備課,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經歷,需要考慮這樣的「關鍵區」。
又比如科普童話故事《在牛肚子裡的旅行》。這個旅行過程是什麼?你是怎樣了解整個「旅行」的經歷的?作者把這樣一個過程的知識說成故事,多有意思呀,這就是表達體驗。課堂就可以圍繞這三個「關鍵區」來進行設計。
小結一下:「課題、文體、學情」,以上的三大塊,可以是獨立盤算,實際上也可以看成是一次完整備課需要考慮的三個步驟。
(您還可以在此公眾號裡搜一搜我關於備課的其他文章。)
其實,40分鐘的課堂容量是很有限的,密度和強度都不能塞得滿滿的。之所以用這些個「三分法」這樣一種大而化之的備課解讀策略,就是希望我們能更便利地認準一節課、從容安排教學環節,並能騰出精力和思緒聚焦具體教學互動細節的實現,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學有所進。這樣的家常課,也都是一節一節的好課。
怎樣,宅在家裡,在抄新教案之前,是不是先自己動手試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