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備課」這是一個大問題。首先,來提問或找答案的應該都還是教師新手,有經驗的老師不會需要這樣一個答案,更重要的是,當他們在準備新課教學時,他們想的不會是「怎麼備課」這個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剛踏上教師之路的小朋友們請好好體會這一點)。
所以「如何備課」的關鍵,最重要的在於看清自己「教什麼」的問題。沒有經驗的人可能會說「教課本」啊。錯咯~籠統地說,文科教語言運用的方法,理科教「如何想到解題的思路」。
老師拿到新課本,首先翻教參——這冊書教育部規定要教學生哪些思維方法(查看單元目標)——「教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其次當然是每課(節)目標,然後再去想「如何教(備課)」的問題。
我想,師範生,教書一年,三年,五年,七年的老師,想從這個問題中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一樣的。我自己在不斷摸索,答案也會逐日更新。
首先是對師範生和教書一年的老師:
——————————
人教現在是部編本,所以有些課是完全沒接觸過的文本。
一、研讀課文
1、一般來說沒接觸的課文先讀一兩遍,對文本有個比較直觀的感受,把課文重點拎出來。。
2、按照自己的初讀感受,寫寫感覺對學生來說的難點,不易掌握的部分。
3、按三維目標的基本方式,寫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各項目標。
二、書寫教案
4、參考教參,寫第一遍備課筆記,主要是寫一個「標準教案」,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部分會比較多的參考教參上的標準,教學過程部分一般按自己的習慣、經驗來。
5、放一放以後,腦補主要講課過程。
6、根據腦補的講課過程,寫第二遍備課筆記,主要是注重重點的突出,難點的通俗化解釋,有一些經典的例子或是可以開什麼玩笑等等,也會提前想好,標註在筆記上。
三、模擬上課
7、之後會進行多次腦補然後調整筆記,直到完全熟悉為止。
備課有兩大準備:
一是博學,教師的思維高度決定課堂的高度。
二是個性,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以此出發完成個性化的教學。
——————————
以下是對教書兩年及以上的老師:
教書一年,肯定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備課模式。比如我是語文老師,根據不同的模塊和文體,基本有了一定流程化的教學模式,大致知道了每個文體的重點所在。第二年要把精力放在經典課文上,重點課文的教法掌握了,其他課文大多可以舉一反三。
一、研讀課文
1、拎課文重點。這個沒變,每篇課文務必自己先有一個判斷。
2、寫三維目標。寫得越詳細越好。
二、書寫教案
3、參考教案,改目標與重難點。(第二年,要在重難點方面花功夫)
多多反思自己的目標、重點和參考書有什麼不同。
4、參考名師課堂實錄,再次修改。逐漸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
三、模擬上課
5、放一放以後,腦補主要講課過程。(在教學語言的準確與流利上要做得更好)
6、根據腦補的講課過程,寫第二遍備課筆記,主要是注重重點的突出,難點的通俗化解釋。直到不用看流程為止。
第二年的備課,主要是:
1.更流程化,抓住每課重點,其他走流程,把知識點都講到位。
2.藉助網絡,多參考名師課堂,甚至教學理念,學習教學方法。比如:朗讀的教學方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