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執念太深,便如身處地獄,傷身痛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所以佛陀常常教導我們,要學會放下。
《賢愚經》中說:「聚際必散,積際必盡,生際必死,高際必墮。」
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放不下的太多。
因為人生有求,所以心中有苦。
世事無常,無論是健康、財富還是名利、事業,對我們而言,都不過是暫時的擁有。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裹,跋山涉水來尋無際大師。
他沙啞著說:「大師,我太痛苦了!這段漫長的路途,讓我疲憊不堪,我的腳磨破了,手受傷了,我受了無數的苦,為什麼我一點都不快樂?」
大師只是指著他的包裹問:「那是什麼?」
年輕人說:「這是我一路的痛苦、哭泣,和煩惱,正因它們,給了我經驗,才讓我一路來到您這裡。」
無際大師帶著年輕人坐著船過了河,上岸後,讓他扛起船趕路。
年輕人驚訝道:「它太沉了,我扛著它做什麼?」
大師笑著說:「是啊,我們需要用船渡河,但過了河,就需要放下它去趕路,否則只會越走越痛苦。」
「人生中的孤獨、災難、眼淚,都會讓生命越發精彩。但遲遲不放,就是包袱。放下吧,孩子。」
於是,年輕人試著放下包袱重新趕路,他發現,自己的步伐竟可以如此輕鬆,心情竟無比喜悅!
生命本不必如此沉重,放下了,痛苦就沒了。
《金剛經》中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人生不要想得太多,太聰明的人,往往痛苦也多。
真正快樂的人,反倒是忘性大的人,因為他們放得下過去,也不貪求明天。自然放下了痛苦,自在解脫。放下了,人生就順了
星雲大師曾說:「人生,就是放下。」
放得下,心才順;心順了,那麼一切也就都順了。
唐朝有位南陽慧忠禪師,常向唐代宗說法。
有一個宦官叫於朝恩,就問禪師:「國師,我讀《心經》時,裡面說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那既然無無明,又怎麼會有無明呢?」
當時,南陽慧忠禪師只是看了一眼於朝恩,然後說:「你一個太監還問佛法,這是佛法衰敗了呀!」
於朝恩當即拍案怒目:「你什麼意思!」
南陽慧忠禪師卻是哈哈一笑,說:「你看,無明不就來了嗎?你執著於自己,就生出無明。你放下執著,安然順受,心一自在,就不會因外人的一句壞話而生氣,智慧就來了,人生就會一順百順。」
佛菩薩教導我們,人要放的下,心量才大。心量一大,人就不會被外境所轉,我們的心才會定。心一定,那一切就都會好轉,人生自然就順了!
心念改變,奇蹟就會發生!
《楞嚴經》中所云:「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佛家認為,我們看東西,並不僅是眼睛在看,而是心借著眼睛有了見性。
所以,要想改變環境,就要先改變我們的內心。心一改變,奇蹟就出現了!
有一個小沙彌在寺廟北坡,被蛇咬傷。回寺包紮後,他帶著一根常常的竹竿,急匆匆又往外走。
慧清法師看到後,攔住他,問:「你去做什麼?」
小沙彌說:「我要去打那條可惡的蛇!」
慧清法師問:「傷口還在疼嗎?」見小沙彌搖頭,又問:「都不疼了,還打它做什麼?」
「我恨它!」
「它咬了你,你恨它;你踩了它,它也會恨你,然後咬你。你們雙方因恨生怨,但你是人,你可以放下你的仇恨。」
小沙彌氣憤道:「我又不是聖人,怎麼會心中無恨。難道不管我受了什麼傷,我只要放下仇恨,就能成為聖人嗎!那聖人也太容易做了吧。」
慧清法師笑著說道:「世上有三種對待仇恨的方式。一是記仇,這就是相當於在自己心裡放了一個硬塊,時刻都在折磨自己;二是忘記,就像是把這個硬塊碾碎,然後丟棄,活得輕鬆快樂。」「而第三種就是轉變心念,去站在對方的角度,解開對方的心結。能做到這樣的人,與聖人無異!」
小沙彌恍然大悟。
沒過多久,北坡草地上突然多了一條石板路,從那以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蛇咬人的事件。
心念一轉,萬念就跟著轉了。《佛遺教經》也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心念改變,法界就轉變了。選擇放下,奇蹟就會出現,這就是心念的力量。
佛家常說:「世界之大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放下,不是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而是不執著,不貪戀。心中清淨無染,所以沒有執著痛苦。
我們的心,是一切萬物的前提。心靜生智,心亂生障。當我們的心能放下的時候,就能包容萬物,剷除痛苦,感化身邊的人和事,自然能感召好的運道!
點個【在看】,當你不順的時候,試著放下,就一定會發現,所有的奇蹟真的會發生!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作者:雲谷禪師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點擊下方視頻,查看精彩內容。
如果你喜歡,記得關注+點讚哦!
👇👇👇
國學文化講壇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